信息系统与业务战略匹配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信息系统论文,战略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系统(IS,或IT)与业务战略匹配(Business-IS Strategic Alignment)①能促使企业IS投资与应用具有更强战略性和目的性,从而最有效地利用IT来创造战略性业务价值[1-4];反之,不匹配会导致项目重复建设、系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业务用户不满以及较高信息系统成本等[5]。因此,近30年来,IS与业务战略匹配不仅成为企业经理和首席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在IT方面关注的首要问题[6],而且也是信息系统学术领域长期的研究重点之一[7-9]。 尽管意识到匹配的重要性并付诸努力,但从实践来看,很多企业认为匹配问题仍然存在[8]。在对美国、拉美、欧洲以及印度等来自全球1000强的197家企业调查中,仅有一半企业认为已取得一定程度的匹配[10],学者们提出“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掌握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11]。Chen[5]对中国22家大型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的平均匹配水平处于第2级和第3级水平,有一家中国本土企业甚至没有达到2级,而该调查样本中11家为本土企业,11家为外资企业,且这些企业年收入超过35亿人民币,雇员超过1000人以上。Wang等[12]对中国一家中小企业和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调查表明,前者匹配水平为3级,后者仅为2级。由此可见,如何获得匹配仍有待解决,尤其中国企业IS与业务匹配水平较低,亟待提升[5,13]。 针对中国企业匹配面临的问题,首先,本文在综述四个静态维度基础上,深层探讨了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厘清IS与业务匹配的错综繁杂本质;其次,在梳理出动态匹配三种理论视角后,结合中国企业的重要实践——转型升级提出持续匹配的挑战;最后,明确中国企业情境,提出构建本土匹配理论及模型的发展方向。 静态匹配的四种维度 静态研究侧重将IS与业务匹配视为最终状态进而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其中,Reich和Benbasat[14]将IT与业务匹配划分为知识维度和社会维度,Chan[11]将IT与业务匹配划分为战略和结构两个维度,随后,Chan和Reich[7]又进一步细分知识(战略)维度、社会维度、结构维度以及文化维度,本文综合上述三种方法将静态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发展脉络见图1。 1、知识维度 该维度侧重IT与业务目标一致和有效的状态,重点关注IT使命、目标和计划形成的方法[14]。其中,Henderson和Venkatraman[1]提出战略匹配模型(Strategic Alignment Modle,SAM),奠定了IS与业务匹配的内容框架。大多数实证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以SAM的4个领域为基础来解释组织的IS匹配。实证表明,匹配带来的组织绩效提高反映在IT投资的更高回报,更多的企业盈利和获得竞争优势[2,15]。进而,知识维度匹配以SAM为基础,尝试识别出与既定业务战略相对应的IS战略,以及二者匹配对业务绩效和IT绩效的影响[2-4,16]。例如,根据业务战略定位(STROBE)识别出对应的IS战略定位(STROIS),然后分析STROBE和STROIS之间的匹配对IT绩效和业务绩效的影响[2];或在探索型、防御型、分析型业务竞争战略类型基础上,识别出效率型IS战略、灵活型IS战略和综合型IS战略,然后做对应的IS与业务战略匹配,认为防御型业务战略应匹配效率型IS战略,探索型业务战略应匹配灵活型IS战略,而分析型业务战略应匹配综合型IS战略[3];从更具体的层面,将IS应用组合与业务目标(成本降低、质量改进、收入增长)相匹配[4],也可以将IS匹配看作是IS使用支持业务流程的程度[17],甚至是信息系统能力与企业竞争战略之间的多层次匹配[18]。相反,在具体的项目层面减少系统和组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不仅涉及功能、数据、可用性、角色、控制和组织文化等六方面功能或结构上的调适[19],也包括对认知不匹配的氛围调适和组织调适[20]。此外,中国企业的数据也验证了上述理论或模型[21,22]。 知识维度存在三个局限:一是SAM模型的前提假设受到挑战,即当企业战略未知时[23],或尽管已知但不清晰时[24],使得SAM模型难以成立[7,9]。由于企业缺乏一个书面的正式战略规划或业务战略模糊,造成业务战略和IS战略之间的对应联系无法成立。Campbell等[25]认为,当企业战略常常不明确时,IS战略及流程很难匹配,这也是战略匹配成熟度模型的限制条件。在实际中,企业的业务战略可能因战略制定问题导致战略本身空泛、缺乏有效执行力以及需要各部门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实现等问题,且随着企业环境、行业竞争等变化,也会造成企业战略在执行中的变化,这些都是导致企业战略不够明确的主要原因;二是知识维度将“已实现的”IS战略、IT应用等作为关注焦点,没有从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来分析匹配问题[26,27]。其原因是研究已实现的IS战略将战略与组织的行为变得一致,尽管“意图”战略意味着将研究限制在那些制定战略的意图上,但对意图战略的忽视会割裂IS与业务匹配的形成过程;三是现有研究主要将IT局限在职能层战略,进而和业务层战略匹配,对IT在战略层的作用关注较少[28],最近研究呼吁从匹配向融合的转变[29,30],但IT战略如何与企业战略融合,以及这方面的实证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 2、社会维度 广义来看,IS管理可以被概念化为业务领域和IT领域的关系合作问题,Reich和Benbasat[14]首次明确提出了IS与业务匹配的知识维度和社会维度,并将后者界定为“IT与业务经理对业务与IT使命、目标及规划的理解和承诺的状态”[23]。社会维度有助于减少组织对IT认识隔阂,使IT与业务人员在彼此认知态度达成一致。社会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图2所示。 首先,需要CIO与CEO之间的强联系[25,31],CIO是否高层管理团队成员(Top Management Team,TMT)以及CIO与TMT之间的正式交往密度、非正式交往能提升他们的业务知识[32-34],若CIO是TMT成员,就容易与TMT之间不断通过结构交流体系、知识交流体系和CIO教育机制,形成较多的共同语言与共同知识,这对社会维度匹配有显著影响[23,32,33]。 其次,社会维度匹配受IT规划与业务规划联系、IT经理与业务经理沟通等当前实践的影响[23,25]。如果CIO参与业务规划以及CEO参与IT战略规划,则有利于促进IT和业务规划之间的联系[36,37],IT规划与业务规划联系越密切,IT经理与业务经理沟通效果越好,则越容易取得社会维度匹配。 最后,IT成功历史和共享知识是IT与业务规划联系、IT与业务经理沟通的前因[16,23,25]。共享知识影响到沟通效果,而IT与业务的历史关系会影响到沟通的意愿,因此,有学者认为,IT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进行共同合作,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社会维度匹配[25]。Reich和Benbasat提出的社会维度匹配影响因素模型不仅得到案例支持,也得到了实证检验[38]。此外,中国企业数据也表明,这些模型中CIO和TMT之间的知识交流体系、结构交流体系以及CIO教育体系的重要影响[39,40]。 图2 文献中社会维度匹配的影响因素模型 3、结构维度 结构维度是指在IT组织架构与企业组织架构之间匹配的方式与程度,其关键影响因素有CIO地位、CIO报告关系、IT的集权(分权)和IT的决策权等[11,41]。 首先,CIO地位和IT与业务匹配密切相关。当CIO和高层管理之间存有很少层级时,IT更可能被视为关键业务需求的支撑[42]。如果CIO有较高的职位,则意味着CIO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理解组织的业务战略规划,制定出IT战略能较好地支持业务战略。同时,CIO也有更多的机会向CEO或高层管理团队提出IT如何支持业务战略的作用或建议。 其次,CIO的报告关系也对匹配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通过对全球197家企业的匹配成熟度测评发现,CIO直接向CEO、董事长或主席报告的企业匹配成熟度要高于向业务经理、首席运营官(COO)或财务总监(CFO)的企业[10];2010年的调查发现,总体上,CIO向CEO报告的组织有更高的匹配成熟度(3.26分),超越向业务经理报告的企业(3.20)、COO(2.97),或CFO(2.79)[13]。进一步研究发现,CIO的汇报制度应和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对于低成本战略,CIO向CEO汇报会取得更好的绩效;而对于差异化战略,CIO应向CFO汇报,从而带来更高绩效[43]。 最后,IT结构也应和组织环境及业务战略等相匹配,IT结构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相关,保守战略的企业往往采取集中式IT结构,而创业型和风险型企业更多采用分散式IT结构[44]。Brown和Magill[41]提出3种IT结构: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具体结构类型取决于企业的多元化战略类型、企业结构类型以及IT管理等。不过,对197家全球1000强企业的匹配成熟度测评发现,联邦制IT结构比集中式或分散式IT结构的匹配成熟度更高[10],但也有学者证实,IT分权化结构有助于IT与业务匹配的敏捷性,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45]。 4、文化维度 组织文化是影响组织内部沟通及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质上IS与业务匹配需要得到文化上的支持。强大的企业文化可以建立一个鼓励共享的心态[46],成为促进匹配非正式结构的先决条件[11]。实证表明,经理对组织主流文化的认可程度与组织的战略匹配水平有密切联系[47]。相反,若组织中存在多种亚文化,则强化式亚文化有助于匹配,而反主流亚文化会给匹配造成挑战,变色龙亚文化会引起不匹配,使得系统实施和匹配同时发生[8]。此外,匹配从根本上涉及文化变革和行为改变,这必需得到高层管理对匹配工作的承诺[48],高层管理支持、积极主动的CIO、擅长社交的IT人才等,是将匹配变成一种文化的重要因素。 动态匹配的三种理论视角 最近,匹配研究从静态影响因素识别转移到对动态过程的关注[8],即把匹配看做一个移动的目标,并随企业外部环境或快或慢地持续变化[41,49]。动态研究注意到环境的动荡变化,从而更关注匹配随时间的演化过程,该类研究可总结为三种学派,发展脉络见图3: 1、匹配成熟度/阶段学派(Maturity/Stage) 随着IS使用阶段的发展,企业也会相应改变IS规划风格,因而,战略匹配模式可视为组织环境和IS成长阶段相互依赖关系的反映[50]。具体案例进一步解释了IS能力与IS匹配变化的关系,发现组织经历匹配的四个阶段:间断、改变、解决和稳定[51]。此外,Luftman[52]在SAM基础上提出了IS与业务匹配成熟度的测度,根据测度得分将匹配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认为随着IT经理改善IS正式规划过程,以及IS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制定和相互适应,IS匹配水平不断提高[10,52],中国企业数据也表明匹配从低到高、逐渐收敛的发展规律[53]。 注:★国外研究,其中加粗为代表性成果,■有关中国或中国学者的研究,*仿真研究。 图3 IS与业务匹配动态研究主要发展脉络 2、协同演化学派(Co-Evolution) 借助协同演化视角思考IS与业务匹配的动态发展过程,认为IT功能与组织相互交互,彼此影响对方的行为,通过多种正向循环导致共同的演化行为[54]。协同演化涉及IT与业务之间的复杂交互及重复行为,从复杂系统视角来看,IS与业务匹配是发生在个体、运作和战略三个层面的一系列调整过程[55]。基于主体的价值观框架可以作为理解组织进化的关键,主体间的交互构造共识,并影响着每个主体进一步演化的能力和动机[56],在此基础上的多主体建模与仿真对协同演化规律进行了探索[57,58],而案例表明,IS动态能力和动态匹配是IS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59]。 3、间断平衡学派(Punctuated Equilibrium) 借助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间断平衡理论来审视IS与业务动态演化,案例研究表明匹配也存在间断平衡现象,即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49]。影响匹配间断平衡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变化、持续低绩效、具有影响的外部因素、新领导以及认知转变[49],中国企业还存在一些独特的动力,如政府支持、组织惯性、和社会文化偏好等[12]。 本文收集了2010年来发表在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MIS Quarterl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有关匹配的10篇文献,见表2。这10篇文献可划分为三组,进而涵盖了静态匹配的不同维度及动态匹配。 一是表2中前3篇文献侧重静态匹配,具体地,Strong和Volkoff[19]从技术视角探讨组织和系统的不匹配,McLaren等[18]提出信息系统与业务战略的多层次匹配测度,Banker等[43]主张结构维度和知识维度中战略的匹配。 二是第4篇到第6篇文献侧重动态匹配,其中,Ravishankar等[8]强调亚文化对匹配和实施成功的同时影响,Tiwana和Konsynski[45]根据模块化理论提出IT架构模块化有利于IS敏捷性,而IT治理分权化强化这种作用,IT架构模块化与IT治理分权化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Mediated-Moderation),相互补充促进IS匹配,Tallon和Pinsonneault[60]实证表明,IS匹配正向影响企业敏捷性,进而正向影响组织绩效。 三是最后4篇文献集中对动态环境中IS战略及战略匹配的重新界定,具体地,Chen等[26]强调将IS战略视为组织对IS作用的共识,避免IS战略受业务战略决定的局限,Tanriverdi等[29]则针对复杂适应业务系统提出战略匹配转化为系统演化等三大主题,Bharadwaj[30]主张IT战略与业务战略融合,即数字商业系统中的范围、规模、速度和资源等四个主题,Drnevich和Croson[28]对IT影响业务层战略,进而产生实质性绩效的可能理论解释进行整合。 匹配面临的挑战 从已有研究进展和本文所描述的上述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内容来看,在IS与业务匹配这一领域,未来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方向。 1、静态匹配各维度相互制约,跨维度有待深入探讨 知识、社会、结构等维度识别出影响匹配的关键因素(见表1),这些研究为企业如何实现匹配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影响(见图4),造成社会维度、结构维度、知识维度以及文化维度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图4 社会维度、知识维度、结构维度及文化维度互相影响 (1)社会维度和结构维度存在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社会维度匹配促使组织内部形成IT愿景,影响组织内部IT战略定位,进而通过知识维度正向影响组织绩效和IT绩效,从而影响组织的结构维度和CIO地位,这也是结构维度中CIO地位、CIO报告关系以及IT治理结构应和组织结构、竞争战略、IT吸收以及IT成功历史等匹配的原因[31,42,43]。另一方面,社会维度强调CIO-CEO的强关系是取得社会维度匹配的重要条件[23]②,但CIO与CEO之间的关系会受CIO地位、CIO报告关系等结构维度匹配的影响[13,42,43],尤其是当CIO是TMT成员时,可以经常通过结构交流体系、知识交流体系、CIO教育匹配体系加强CIO-TMT之间的共同语言与共享知识,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维度匹配[32,33];同时,CIO地位也使得他可以参与企业高层的业务战略规划,以便更好地规划IT战略来支持或匹配业务规划,这表明结构维度是知识维度的重要前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对IS支持、CIO结构权力(Structural Power)、CIO效力以及CIO与TMT关系直接影响CIO战略决策权水平,CIO的战略决策权影响IS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有效的CIO应被赋予战略决策权,以便对IS贡献产生更大影响[61]。此外,随着企业IT投资目标由运作效率提升为促进战略增长,企业应加强CIO人力资本、CIO结构权力、组织对IT支持等,使得CIO在发挥传统供应方领导力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需求方领导力[62]。尽管Preston和Karahanna[63]认为,CIO在地位较低时,应主动共享业务知识,并积极参与TMT的社会网络提升自身地位,然后再来促进社会维度匹配。但这意味着CIO想成为TMT成员,则需要组织对IT支持业务战略存在相互理解与承诺,也即社会维度匹配是结构匹配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结构维度中CIO地位较低时如何形成社会维度匹配问题,现有文献较少讨论。 (2)社会维度和知识维度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两个维度是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内容[14],知识维度是企业决策者(CIO或与TMT)通过关键成功因素法(CSF)、企业系统规划(BSP)、战略集合转化(SST)或面向服务结构(SOA)等一些方法和工具,彻底想清楚制定IT战略的最佳方式,以及能最好适应业务战略导向,选择或帮助TMT更好地界定他们长期导向的组织安排;而社会维度是通过规划阶段,组织成员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IT与业务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人们的想法、能力和CEO的行为方式等共同决定IT与业务战略匹配的实际“发生”,因此,社会维度保证组织内部的实际行动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社会维度匹配可以让CIO发挥IT战略价值影响业务战略,促进CIO与TMT通过更好的组织规划达成组织一致的目标,从而正向影响知识维度匹配[33]。而实证结果表明,知识维度匹配正向影响IT绩效和组织绩效[2,3](Lee等[64]实证表明知识维度和社会维度对IT绩效和组织绩效都有影响)。知识维度中的IT绩效概念和社会维度匹配中的IT成功历史相似[25],这样就在知识维度和社会维度之间存在递归的循环关系,即社会维度匹配使得IT与业务之间相互理解和承诺,从而正向影响知识维度匹配。而知识维度匹配正向影响组织绩效和IT绩效,IT绩效作为以往IT成功历史这一前因再循环影响社会维度匹配③。尽管认识到社会维度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维度的影响,但现有文献较少探讨知识维度和社会维度较低时企业该如何取得匹配。 (3)社会维度与文化维度的相互作用。文化维度为社会维度当前实践创造了条件,社会维度强调IT与业务经理沟通能促进IT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彼此相互理解,从而影响社会维度匹配[23],而文化维度鼓励共享以及非正式交往为IT与业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沟通氛围[11,46],相反,反主流亚文化以及变色龙亚文化则会为匹配带来挑战[8];反过来,文化维度也需要社会维度支持,匹配从根本上涉及文化变革和行为改变,而在较高的社会维度匹配下,更能获得高层领导支持和承诺。当因CIO地位较低,IT与业务经理缺乏沟通时,如何发挥文化维度作用形成社会维度匹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动态研究中如何实现持续匹配尚缺乏深入探讨 成熟度/阶段、协同演化以及间断平衡学派从不同视角分析了IS与业务匹配的动态发展特征及演化方式。一方面,间断平衡学派不认为匹配会动态持续,而更强调组织是在高、低匹配之间不断变化,同时,尽管识别出的环境变化、持续低绩效、外部因素、新领导以及认知转变等因素会引起匹配变革,但并未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例如,新领导的重视可能会使匹配由低到高变化,而不重视也会导致匹配从高到低变化;另一方面,尽管阶段、协同演化学派认为IS与业务持续匹配(Sustainable IT-Business Alignment)④,但没有清晰解释IS与业务如何协同演化,尤其是协同学派开展了理论上的初探,缺乏企业实践的支持。 对这三种学派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动态研究没有针对具体的组织变革情境,导致只能停留在以编年史方式观察匹配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无法解释如何实现IS和业务的持续匹配。而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推进IS与业务匹配的研究进展:一方面,转型升级为IS与业务动态匹配提供了具体研究情境,使得动态研究更加具体和清晰,较好地避免“组织变革太宽泛以至于难以理解”[65];另一方面,转型升级也为IS与业务动态匹配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在OEM(原始设备制造)阶段实现IS与业务匹配,而且也希望到ODM(原始设计生产)或OBM(原始品牌生产)阶段仍能实现IS与业务匹配,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持续匹配,不仅可以满足和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可以更好地创造IS战略价值和组织绩效。此外,转型升级有关研究中发现了IS的重要作用,如毛蕴诗等[66]研究发现“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组织效率,是其从OEM向ODM、OBM升级的重要基石”,郑琼娥等[67]也指出“只有通过适合的IT系统才能使供应链上多重关系和多个模块有机地协同起来”,但IS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等问题有待IS领域学者给予清晰解释。 3、构建本土IS与业务匹配理论及模型 IS与业务匹配对中国企业也非常重要,但匹配水平及前提条件和国外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方面,中国企业数据不仅验证了知识维度匹配对绩效的正向影响[21,22,68],也验证了知识维度的相关模型[39,40],一些实证结果也支持IS与业务匹配的重要作用,例如,业务与IT协调是实现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69],IS战略价值必须通过IS支持竞争战略和IS支持核心能力等中介变量实现[70],企业IT应用和管理要素结合而产生企业绩效[71];另一方面,在匹配水平上,中国企业处于第2级和第3级水平[5,12]。在匹配前提条件上,杨青等[21]实证结果发现“IT经理地位仍然不高,还没有上升到CIO层面,规划、建议能力普遍受到制约,今后几年‘CEO-CIO工程’应引起关注”,殷国鹏和陈禹[69]实证发现,由IS部门的负责人在企业管理层中的级别(CIO地位)等构成的企业IS战略能力较低,直接制约了IS与业务之间协调的形成。 进一步看,由于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72-74],中国企业IS与业务匹配机制与发达国家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27]。在社会环境中,现有西方IS与业务匹配研究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化基础之上,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IS与业务匹配所需的企业管理制度、流程和行为准则等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在产业环境中,发达国家顺着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梯度发展,而中国企业IS与业务匹配在尚未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进入了三者混合发展格局;在企业环境中,发达国家建立在社会共共管理、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较为成熟基础之上,借助IT固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中国企业IS与业务匹配是希望借助IT学习发达国家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同时,经过50多年发展,发达国家在企业IT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实施和应用等方面日趋成熟,为IS与业务匹配奠定了有力基础,而中国企业却较为缺乏。以结构维度中CIO地位为例,美国CIO Magazine对2010年CIO状况进行调查显示,其中有68%的CIO已加入公司执行委员会⑤,而《2010中国信息主管发展报告》355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在CIO职务级别中,二级部门负责人占40%,一级部门负责人占30%⑥。Banker等[43]“(美国)CIO向COO汇报并不常见。在我们的231个企业样本中,仅有不到5%的CIO向COO汇报”,而《2011中国信息主管报告》中仅有10.69%的人表示自己是真正的CIO⑦。此外,《2010年中国CIO制度调研白皮书》调查了442位企业信息化负责人,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中国IT主管仍然是一个中层或者中层偏上的管理者⑧。此外,《2010中国信息主管发展报告》显示,仅有32%的信息主管可以参与到企业战略制定、组织流程创新以及对高层决策支持的工作中,《2011中国信息主管报告》仍表明,大部分参与调查的信息主管们仍旧身处企业决策阶层之外。CIO地位是IS与业务结构维度匹配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CIO与CEO的强联系、CIO成为TMT成员、CIO与TMT的共享知识、IS与业务战略规划联系等,构成IS与业务匹配相关理论及模型的核心。但中国CIO地位较低的现实,造成现有IS与业务匹配理论及模型无法解释,例如,Reich和Benbasat[23]社会维度匹配影响因素模型中认为,IT业务成功历史、共享知识影响IT与业务经理沟通、IT规划与业务规划联系,进而影响社会维度匹配。但中国企业CIO地位较低时,企业往往面临IT成功历史和共享知识较低,IT与业务经理沟通以及IT规划与业务规划联系缺乏,进而造成社会维度匹配水平较低,Reich和Benbast模型尽管可以解释中国企业匹配水平较低的现状,但却无法指导中国企业该如何实现IS与业务匹配的实践。针对这一问题,张延林等[27]在根据战略管理理论提出“前因-先验匹配-后验匹配”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业务成功历史和CEO信念可以弥补IT成功历史、共享知识及当前匹配实践的不足,正向影响先验匹配,先验匹配再转化为后验匹配。 综上所述,静态的多维度匹配和动态的不同视角是构成企业匹配困难的关键,而跨维度相互制约的复杂本质、持续匹配交织使得中国企业在匹配问题上面临更大挑战。尽管福建、广州等省、市效仿美国推进CIO制度建设,但中国企业的信息主管离真正意义上的CIO职位还有很大距离,如何突破结构维度、社会维度、知识维度、文化维度的相互制约,促进IS与业务匹配并实现动态持续匹配,不仅是中国企业在IS实践中的难点,也亟待中国IS学者更多地本土探讨和理论指导。 注释: ①IS和IT有一定区别,但考虑到现有文献中这两词语常常混合使用以及中文的习惯,本文尽管偏重IS但不做严格区分;我们直接使用alignment,而fit、linkage等相似术语参见Chan和Reich[7]、Ullah和Lai[9]。 ②Reich和Benbasat[23]是通过对CIO与CEO亲近程度衡量“IT特征”控制变量来进行多案例分析的。 ③Reich和Benbast[23]指出在前因-当前实践-社会维度匹配模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递归式因果关系(recursive causality)”局限。 ④Collins在2007年《The Technology Garden:Cultivating Sustainable IT-Business Alignment》书中提出该词语,但尚未给出明确解释。 ⑤原文是Organization's Business Executive Management Committee,资料来源:CIO Magazine,2010 State of the CIO, www.cio.com/documents/.../StateoftheCIOJanuary2010.pdf。 ⑥杨洁.挖掘中国CIO新价值.中国计算机报,2010,2(14):第28版。 ⑦中国信息主管网,http://www.cio360.net/index.php? 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13&id=13834。 ⑧钟啸灵.2010年中国CIO制度调研白皮书.IT经理世界,2010(15):76-79。标签:组织绩效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关系模型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信息系统规划论文; tmt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维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