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旗帜和纲领——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旗帜论文,跨世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的振兴史上,十四届五中全会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它展示了今后15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前景。《建议》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具体地说,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运用、展开和体现。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对于全面贯彻和实施《建议》,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发展的道路、方向、目标、动力、步骤、条件等等,勾划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理论。
为了突出重点,较为集中地研究邓小平同志有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思想,也可以从狭义上把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界定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并且不断在新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①战略目标论。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是综合性目标。其主要之点是:在经济上,到下个世纪中叶,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政治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②战略步骤论。为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90年代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第三步的步骤进行细分,勾划了其中第一阶段的轮廓,并把第二步和第三步衔接起来,体现了三步走步骤的连续性。③战略布局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强调搞现代化建设,一是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概括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把这条基本路线叫作“战略布局”。在这个战略布局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战略大局,改革开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手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邓小平战略布局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④战略重点论。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他提出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对于实现战略目标来说,农业是基础,能源和交通是突出环节,教育和科学是关键。只有抓住这些战略重点并集中力量予以解决,才能使战略全局的面貌有根本的改观。⑤战略方针论。邓小平同志依据对波浪式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方针,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他在强调要积极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求讲效益、讲质量,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据此提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方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具体地提出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⑥战略政策论。为了尽快实现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性大政策。这个大政策的实行是我国实现战略目标的捷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是根本目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想,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⑦战略方法论。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为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而提出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它的适用面是非常广泛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这一战略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动运用。⑧战略条件论。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必备条件,是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因此,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国内稳定。
二、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特点
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宏图大业而产生的。因此,它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又具有中国的特色。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使得它呈现出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政治性。邓小平同志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善于站在政治的高度,用政治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他坚决反对过去长期存在着的“空头政治”的倾向,一贯主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正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使得他制定的发展战略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他把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当作政治目标,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为, 着眼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来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同上,第225 页)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为我们树立了“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的典范。
(二)综合性。邓小平同志是位善于“照辩证法办事”的战略家,本着全面性原则来制定我国发展战略。他不仅考虑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考虑到了社会发展,不仅要求把物质文明搞上去,也要求把精神文明搞好。他反复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始终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盘考虑,据之规划我国的发展战略。这样的战略是全面的、综合的战略,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体现了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综合性特点。
(三)务实性。邓小平同志是位非常务实的革命家。他在制定我国发展战略时十分注意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坚决反对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浮夸风。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仍沿用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这是“开了大口”。他主张改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他设想,我国在本世纪末要达到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即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实践证明,这一降低的目标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邓小平同志正是以这种求实精神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他曾设想我国在下个世纪发展30到50年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后来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把我国下个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程度定性为“中等发达的国家”。制定这样的目标更稳妥,实现起来更有把握。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务实性还表现为,他一贯要求把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脚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以此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和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根本尺度。
(四)可操作性。邓小平同志是位讲求实效的实干家。他在制定我国发展战略时十分注意战略步骤的可操作性。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主张由来已久,但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在以前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更缺乏一个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联系的定性定量标准。是邓小平同志以崇尚实干的精神,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并对其中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都精心计算,加以量化,既有经济总量的指标,又有人均分量的指标,并且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考虑在内。他制定的发展战略,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我国制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根据,并已在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三、加大学习、研究和贯彻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力度
学习、研究和贯彻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的着力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做好区域和部门发展战略规划工作。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既考虑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又考虑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性。它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们长期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现实目标;同时,它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的宏大气魄,体现了雄心壮志与实干精神、远大目标与具体措施的科学统一。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最重要的是掌握邓小平同志制定发展战略的这种精神,据此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的目标切实可行,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第二,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综合实施发展战略。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其中,各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学习、研究和贯彻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必须坚持完整、准确,不能顾此失彼,究其一点不及其余。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新的矛盾和问题会不断出现。如果我们停留在已有的结论上,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因此,学习、研究和贯彻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最根本的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大胆探索并积极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问题,如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等等。理论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邓小平发展战略论应该在我们研究和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从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