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夼村的“拥军船”
□ 本刊记者 任光莉
一支部队,两个渔民,因为1960年的那次救援,结下了深情厚谊。从此,一座海岛,一个渔村,在近一甲子的岁月里不断升华着血浓于水的军民之情。跨过岁月,逾越大海,时间在变,人物在变,但水乳交融的鱼水深情从未改变,而连接这份深情的就是——院夼村的“拥军船”。
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
在我国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西南部黄海中,有一个面积仅0.48平方公里的海岛——苏山岛,它是我国领海基点之一,战略意义十分重要。1960年3月,荒无人烟的苏山岛进驻了首批部队。
就在当年的3月,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的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在驾驶渔船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海域附近迷失了航路。没有灯塔,也没有避险之处,求生的本能让两人大声呼救。海上传来的绝望呼救声被正在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十几名战士在岸边站成一排,使劲敲锣为他们指引航向。最终,渔船冲出困境成功靠泊,两人被战士们救起。
管沟开挖应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HDPE管的柔性好、重量轻,可以在地面上预制较长管线,当地形条件允许时,管线的地面焊接可使管沟的开挖宽度减小。HDPE管埋设的最小管顶覆土厚度为:车行道下大于或等于0.9 m,人行道下大于或等于0.75 m,绿化带下或居住区大于或等于0.6 m,永久性冻土或季节性冻土层管顶埋深应在冰冻线以下。在结实、稳固的沟底,管沟的宽度由施工所需的操作空间决定。表1为宽度的最小值。
获救后的王义宽发起了高烧,战士们拿出药给他服下,王道伦也被安顿在一张温暖的床上。守岛官兵如亲人一般的细心照顾,深深地打动了他们,渔家汉子不善言辞,却把恩情刻在心上:“今后出海,一定要来岛上看望解放军。”不久,苏山岛的战士们又救起了7名遇险的渔民。院夼村的村民口口相传:“苏山岛来了解放军,解放军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1960年秋,院夼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父老乡亲上岛感谢,发现这是一个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的“四无”小岛,岛上各种物资补给都是由部队定期从陆地运送。若是赶上海况恶劣,物资就不能及时送达。看到官兵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建岛、守岛,村民们心里不是滋味。“哪能让守岛戍国的战士们缺吃少穿,咱渔家人最拿手的就是开船!”为报答守岛官兵的恩情,也为了方便驻岛官兵建岛、守岛和亲属探亲,朴实的院夼人主动承担起义务接送官兵及亲属和补充物资给养的重任。自此,院夼的“拥军船”扬帆起航,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航线。
五代船长接力拥军
2005年的一天,第四任船长王喜联突然接到驻岛部队的求助电话,在岛上探亲家属的孩子玩耍时,不慎摔到头部,伤势严重,需紧急送医。当时,天气预报提示海上将有8级大风,但王喜联没有丝毫犹豫,带上几名村民迎着风浪驾船上岛,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了及时救治。这样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多年来,“拥军船”仅在深夜接送突发疾病的官兵及亲属就多达53次。与风浪搏斗、与时间赛跑,“拥军船”随叫随到,它还是驻岛官兵的救急船、连心船。
到上世纪70年代,舢板船换成了桷篷船,王义宽接替了老船长成为第二任船长。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任“拥军船”船长王喜安接过了船舵,开起了机动舢板船。进入新世纪,第四任船长王喜联和第五任船长钱均堂先后接过了义务拥军的“接力棒”,驾起了机动大马力木船。近些年,院夼村的日子越过越好,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2019年7月,村里斥资140多万元,新建了一艘拥有GPS和北斗系统双导航的现代化“拥军船”,运输能力由上一代的8吨提高到55吨,抗风能力由上一代的6级提高到8级,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
如今,“拥军船”换了5代,船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可它从未“抛锚停航”。近60年来,“拥军船”累计航行20多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五圈多。院夼人用最淳朴的感情和最坚定的行动,让“拥军船”在茫茫大海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本文对一摩天轮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模态分析,提取前10阶的频率和振型,得出摩天轮桁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在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采用振型分解响应谱法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3],验算摩天轮结构在地震载荷作用下是否满足抗震要求。
只要战士们需要,随叫随到!
在院夼人的心中,“拥军船”不仅是一条船,更是一种责任、一份亲情。1997年,第一任船长王道伦去世前,拉着老伴连秀珍的手说:“我走以后,你要继续替我去看望驻岛官兵。”老伴含泪应允。如今,连秀珍老人已经87岁高龄,她每年都会委托村里将家中纳好的鞋垫送给苏山岛的战士们:“手做的鞋垫吸汗不臭脚,孩子们穿着舒服……”每每收到鞋垫,战士们总会眼泛热泪,“连大娘送来的不只是鞋垫,更是他们一家人拥军情谊的延续”。
1998年冬天的夜晚,苏山岛上一位牟平籍战士接到爷爷病危盼归的电话。负责船只管理的村委会主任王太民得知消息后,去征求船长王喜安的意见: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海上风大浪高,要是出动船只,风险相当大;可要不出动,战士就见不到爷爷最后一面。王喜安说:“这样的事儿,谁还会摊上第二回?”于是,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和两位船员驾驶“拥军船”向苏山岛进发。那时,他们驾驶的还是机动舢板船,天气好时,船只往返一趟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可那一晚,出发五个多小时后,还不见“拥军船”返回的踪影。守候在岸边的王太民和船员家属焦急万分。直到凌晨2点,“拥军船”才平安归来,最终,小战士见到了爷爷最后一面。
院夼人把驻岛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总是说:“官兵下了岛,就是回了家。”1990年6月,时任连队连长任振岭7个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必须出岛治疗。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打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接到家中。在王进考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返岛前,任振岭的家属拿出钱执意要答谢,但王进考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收:“都是亲人,弟妹你这么做就太伤感情了!”从此,两家结下深厚情谊,时常来往。有时王进考夫妇不在家,电话里一句“钥匙在老地方”,任振岭的妻子就能找到钥匙,直接开门进屋。退役后,任振岭特意把家安在了威海,两家人来往依旧密切。
当时,院夼村党支部从20多条渔船里选出最好的一条舢板船,定期往返于苏山岛和院夼村之间,作为部队给养船的补充,义务为官兵提供运输服务。王道伦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任“拥军船”船长。
第五任船长钱均堂的手机里,保存着每一位驻岛官兵的号码。钱均堂的小名叫“福泰”,无论老兵还是新兵,都亲切地叫他“泰叔”。担任船长这十余年间,为了保障驻岛官兵需要,钱均堂每天24小时开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2012年,他突发疾病在威海住院,可术后不到一周,就急着出院了,因为他心里牵挂着岛上的战士,担心他们用船时找不到船长。
院夼人倾注满腔热情,解部队之难,而一代又一代驻岛官兵,也从未忘记院夼父老的深情厚谊。他们经常下岛参加院夼村的绿化、清洁、走访慰问等公益性活动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用自己的一点一滴回报院夼人民。
海天见证鱼水情
“只要岛上战士们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这是院夼人最真诚的承诺,也是最朴实的情感流露。
时代在不断进步,新媒体对于传统报纸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说,新媒体占有了传统报纸的市场,但是新媒体也给传统报纸带来了机遇。现在,很多媒体主动和互联网结合,建立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门户网站。有些报纸在积极探索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促进自身的转型。
军人不走,航线不变,“拥军船”不离。近60年来,院夼人与驻岛官兵心心相印、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如今,驻岛官兵们的保障水平、生活条件有了巨大改变,院夼村的“拥军船”也从当年的手摇舢板船变成了今天的电动马达船,但连接在海岛和渔村之间的那份真挚淳厚的感情却从未改变。
此外,将土地用途管制权概念的界定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诠释,亦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体系和内容的安排甚相契合。作为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所确立的土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乃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和根本。为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在《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制度设计和规范展开,从这些条文的设计内容来看,其实质都是围绕着我国土地用途管制权的基本内容而展开的。
海带养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年盛夏季节架海带、收海带,是村民最繁忙劳累的时候。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岛上的官兵会下岛帮村民收海带。“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随时出动。”驻岛士官邵向伟这样说。
“拥军船”的每一个故事,都洋溢着军民鱼水深情,都有海天共见证。
拥军接力代代传
“富了海岛人,不忘守岛人。”改革开放以来,院夼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拥军传统却一直没有变。
①判断信息题,提醒自己。信息题的题干所占篇幅往往较大,很好识别。信息题往往是区分度很大的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判断题,提醒自己慢下来好好作答。②理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与教材的结合点,必要时通过画图帮助理解。③问答中必有用到信息的地方,有些信息还需要进行转换。
过去,村里没有招待所,驻岛官兵和家属上下岛待船期间,都是吃住在村民家中,睡着暖烘烘的土炕,吃着香喷喷的玉米饼子,如同在家一样舒坦、自在。1988年,村里投资300万元建立了“军人接待站”,制定了拥军优属“五优先”制度:就餐优先,凡是来村的驻岛官兵及家属均可免费就餐;住宿优先,开设军人专用房间,供官兵和探亲家属免费住宿;用车优先,驻岛官兵来村办事所需车辆免费使用;通讯优先,驻岛官兵到村里打电话一律优先且免费;优抚对象优先,军人和优抚对象求医问诊一律免费。多年来,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余人次。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考虑到驻岛官兵文化娱乐活动少,院夼人每逢重大节日,就会自发组织“慰问团”,上岛为官兵们送去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因为拥军事迹突出,院夼村连续多年获得省级“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和威海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民兵营”等荣誉称号。但朴实的院夼人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的特殊荣誉,依旧如往常一样,将拥军这件事当作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在采访中,村民们说:“我们村很多人都是听着‘拥军船’的故事长大的,村民与官兵的情谊,已经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这份情谊将会在我们院夼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传承下去。”
任光莉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