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与资本双重操控下译者选择的研究论文

场域与资本双重操控下译者选择的研究

徐 斌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 自20 世纪末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就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更是成为跨界融合下翻译研究的焦点。本文试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和资本的概念来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说明翻译场域和译者的资本对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的各种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同时译者对翻译文本与策略的选择也能体现翻译场域的规范及其构建。

关键词: 场域;资本;译者选择;翻译社会学

一、研究背景

翻译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着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1972 年,James Holmes 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一文中指出:对翻译文本在何时何地以及产生何种影响的探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而一旦给予充分重视,这种研究完全可能发展成翻译社会学的一个领域(也许叫作社会翻译学更为恰当准确,因为它不但是社会学的,而且是翻译学的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领域)[1](P172-185)。在此之后,许多研究者将翻译纳入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和研究,开始考虑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政治、经济、宗教、性别等,虽然这些都是社会范畴的内容,但并未引入社会学理论来研究翻译问题。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受到广大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得到诠释并运用于翻译研究中,社会翻译学才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将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角度,探究场域和资本在翻译活动中如何影响译者的选择。

二、场域与资本:译者选择的双重操控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是围绕着行动者在哪里实践、如何实践、用什么实践等相互联系的社会观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简单来说就是探究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实践逻辑、实践工具是什么。他用场域、惯习、资本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回答了这三个社会实践观的基本问题[2](P1)。了解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与翻译学的发展必须弄清楚场域、惯习、资本这三大核心概念。布迪厄关于场域的概念指的是“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3](P162)。社会不仅仅是由个人组成,它还体现着个人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P133-134)。由于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内部形成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实际上是译者惯习的外在表现,故在此笔者只讨论场域与资本对译者选择的影响。

译者资本是一个很复杂和庞大的关系网络。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具体化”或者“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5](P189)。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指的是社会实践工具,这种工具是行动者积累起来的劳动,可以是物质化的(经济资本),也可以是身体化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还可以是符号化的(象征资 本)[2](P98-99)。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是转化为其他资本的来源[6](P46-58)。译者资本则是译者所积累的劳动,它可以以译者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的形式存在。翻译活动从发起到最终译作的出版不仅仅是译者一个人的事情,译者身后有翻译活动的发动人、出版商、赞助人、客户和译文读者等。这些人都是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所拥有的资本类型各不一样,译者通过受教育和专业学习而拥有相应的文化资本,即翻译技能;赞助人是翻译活动中经济资本的拥有者,他们决定翻译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翻译发起人、出版商、客户等是译者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译作能否进入社会并产生社会影响力;认可译者作品的读者能帮助译者增加象征资本。译者只有同时拥有这些资本才能在场域竞争中获胜,获得自己有利的位置,从而构建更强大的翻译场域。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它的实际作用。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入团队,在团队中培育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注重团队的作用,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在小组中,学生能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在这种思维的矛盾冲突中,学生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想不断交流与信息不断更新,使得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良好条件,并在其中起引导作用,给予一些建议。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让学生明确合作的前提、要求以及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思维更加清晰。

(一)译者的选择

翻译即选择,这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断。著名翻译理论家吉里·列维在《翻译是个作决定的过程》中指出,翻译活动包括一系列的步骤,每个步骤都会涉及一次选择,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7](P125-126)。从语言层面看,译者的选择集中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采取什么样的文笔风格,用词方式以及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都需要译者自己作出选择。然而,从社会翻译学角度看,翻译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的语言表达行为,它所涉及的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更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互动竞争的结果。后现代翻译观认为,从翻译的外部因素考察翻译活动的各种选择,能找到更多更重要的理据。

场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译者所拥有的资本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会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各方面都影响极大。最初接触到西学,梁启超认为西方先进的制度值得中国学习,面对当时译书局以翻译兵书为主的局面,他主张翻译律例章程、法律书、史学、经济学、哲学等书籍。当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逃亡日本之后,由于政治场域与权力场域的变化,他的翻译思想为之一变,转而强调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他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首次在中国提出了政治小说的概念。从此中国的翻译场域便掀起了政治小说翻译的热潮,甚至通过政治小说的翻译,直接参与社会政治斗争。由此可见,场域的变化引起译者对翻译文本选择的改变,而选择哪种文本来进行翻译的同时也在构建场域,促使新的翻译场域应运而生。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作者翻译家茅盾先生,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为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文化场域和翻译场域而积聚自己的象征资本,一改“五四运动”前的翻译策略,遵循《新青年》所倡导的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范式,减少删节,在翻译的选题、表达手法和语言方面都有较大的转变。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更是选择反映女性问题、婚姻问题和人性解放问题等文学作品来进行翻译。茅盾先生自己曾说:“一九一九年春夏之交,五四运动爆发了,在它的影响下,我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8](P148)茅盾先生在不断变化的场域中找到了主流规范的转变方向,他认识到:“五四”新思潮兴起后,思想改变了,读外国书了,于是他极力适应着变化的翻译场域,完成象征资本的聚集,让自己在当时的翻译场域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二)翻译场域与译者资本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需要作出的选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来进行翻译,另一方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和手段进行翻译。从微观上考虑,这两部分选择与语言文字之间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宏观上研究,译者的这些选择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有不可割舍的关系,译者所作出的选择与其所存在的场域以及帮助译者作出选择的各种形态的资本,在翻译活动还未开始时直到翻译活动结束后都发挥着无形的指挥棒的作用。

火烧对土壤黑碳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新宇,包 翔,王瑞利(64)

(三)翻译场域与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来上海已经三年了,紫云几乎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人。到家中来过的,只有夏梓桑,他是蒋海峰的大学同学,被老婆赶出了家门,想找老同学诉说苦闷,又没遇上。

特定的社会空间即场域对译者的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译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不经意中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清末民初,翻译场域内兴起科学和政治小说的翻译,人们想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制度来富国强兵。初登译场的鲁迅因成长于当时的场域中,翻译时选择意译的策略,迎合当时翻译场域的主流翻译规范。在日本长达七年的留学生涯结束回国后,鲁迅较之以前拥有的文化资本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中国腐朽的封建文化制度产生了不满,唤醒国民、改变中华民族发展的命运成了他一生的追求。此时的翻译场域已不再是晚清时期随意删减原文以意译为主流的状况,而是以直译的方式输入新的思想、新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汉语,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以达到唤醒国民的目的。鲁迅此时的翻译策略也由之前的意译改为直译。因此,译者所拥有资本和翻译场域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然而,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必须符合翻译场域的主流规范,这是一条不变的原则。否则,译者将带着译作在翻译场域里输得一败涂地。著名青年作家冯唐,是一名留学美国多年的医学博士,他的小说语言清新,口语浓重,受到一批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他用自己的写作风格重译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并于2015 年7 月出版。因译作中用词粗俗,擅改原作意义,破坏原作唯美风格而遭到同行和读者的谴责。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冯唐版《飞鸟集》在2015 年12 月遭到全面下架,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身为医学博士的冯唐并不认为自己的翻译多么粗俗,也不认为自己的翻译策略有何问题,他唯一认可的是目前的社会还不能接纳他的翻译,他的译作需要时间的证明。正是因为冯唐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并不符合当下翻译场域里的主流规范,他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并没有为他的译作在场域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未能打破场域内的主流规范,从而在竞争中失败。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符合主流规范而作出的各种翻译选择,无法使译作得到场域的认可,难以融入到场域中,只能期待新的场域规范的形成,在新的场域里再次竞争。

综上所述,译者资本、翻译场域、译者选择和翻译规范以及新的规范与场域等之间的动态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翻译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三、结语

社会翻译学将翻译视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认为翻译活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建构。主要表现在翻译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资本和翻译场域对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的各种选择产生影响,而译者的选择也体现着翻译场域内部规范的构建及与外部场域的互动。但是,当译者的资本无法帮助译者在场域内获得有利位置时,译者的选择必须符合当时场域的主流规范;当译者的资本足够强大,译者的选择能够顺应场域变化趋势时,则新的规范形成,翻译场域将被重新构建,如此呈螺旋上升趋势 发展。

参考文献

[1]Holmes J 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C]//Venut.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

[2]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Bourdieu P.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3.

[4]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布迪厄.社会资本语社会炼金书[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Bou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C]//A H Halsey.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o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

[7]关慧.翻译:抉择和再造的过程——评介吉里·列维的《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4):125-126.

[8]茅盾.茅盾译文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10-0045-03

收稿日期: 2019-10-03

基金项目: 2017 年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先秦典籍英译竞争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7YJC740100);2016 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墨子》英译的研究”(项目编号:16YBA215);2016 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译者选择的研究”(项目编号:16C0758)。

作者简介: 徐斌(1980—),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020

(责任编辑:李汴红)

标签:;  ;  ;  ;  ;  

场域与资本双重操控下译者选择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