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要点赵京论文_赵京

浅析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要点赵京论文_赵京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日益增多,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及其施工管理进行分析。本文对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升,大型建筑的比例正在逐步的增加,大体积混凝土技术作为混凝土技术中的一种使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混凝土技术的施工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而相比与普通的混凝土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操作难度更大,这就对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充分的掌握了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要点才能更高效的完成施工作业。

1 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特点

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横截面积过大,甚至引起水化热现象的施工,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较大,必须采用一定措施进行降温,及时解决水化热造成的内外温差问题,防止裂缝产生,有效控制混凝土的生成结构。与普通的小型建筑工程相比,大体积混凝土技术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较大型的建筑和一些大型的设备对混凝土的要求更高,而大体积混凝土技术主要也是在这两种工程中使用,在大型建筑施工中,要保证不能有一点裂缝的产生,就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不停地进行浇筑,不能有间断,对施工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施工难度也比较大,也会存在更大的危险,所以保证每一个施工步骤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相当重要,这也是大体积混凝土技术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另外,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相对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水化热,形成内外温度差,而这个热量相对不容易散发,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张力,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程序有全面的了解,明确每一个施工步骤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存在的影响,并且要对施工的整个流程有绝对化的掌握,不能疏漏任何步骤,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2 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2.1 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拌制

需要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配这两种方法来确定混凝土的合理配合比,在试配阶段,要按照设计强度的要求,尽可能的减少水泥用量以及水泥水热化。众多试验表明,水泥用量要尽可能的保持在450kg/m,以防建筑裂缝出现。而且大体积混凝土拌制还要掺外加剂、粉煤灰等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投放量需要精准,因此,需要有专人进行投放,且每槽混凝土的搅拌时间需要30 分钟时间。大体积混凝土一般都可达到上千立方米,有的甚至能够达到上万立方米,因此,混凝土进行拌制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集中拌制,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商品混凝土。

2.2 混凝土的运输

为了降低水化热,配制混凝土的时候要掺加减水剂、沸石粉或者粉煤灰,从而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的合易性。如果其采用混凝土泵输送并浇筑的话,可以掺加泵送剂。在使用泵车之前要先调试正常才能供料,每一台泵车都有专人进行操作,其要服从指挥台的统一指挥,并按照前台的要求加快或者放慢泵送速度。使用振动器的操作人员要穿橡胶鞋、佩戴绝缘手套,电箱也要安装漏电装置。

2.3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应用混凝土的分层连续浇筑工艺,这种浇筑混凝土方式有两个优势,有利于混凝土振捣,可以满足混凝土浇筑量的需求;在进行浇筑施工可以有效的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升高情况。可是如果工程的量比较大、混凝土的浇筑面积大、施工工程的混凝土浇筑能力有限就会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对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与连续浇筑施工的要求相符,同时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将混凝土的出罐温度降低。在浇筑混凝土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清洁,将混凝土表面的泌水、杂物等及时清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浇筑混凝土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表面容易出现泌水的现象,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4 振捣施工质量控制

要想提升混凝土浇筑质量,在完成浇筑工程之后,需要做好振捣工作,增加密实度,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和气泡,并确保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度,需要开展二次振捣工作。在混凝土浇筑之后,需要实施二次振捣,同时把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进行排出。通过开展二次振捣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性,实现混凝土抗裂水平的提高。此外,在进行二次振捣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时机,也就是在第一次振捣结束之后,需要做好混凝土振动界限把控工作,进而确保其快速的复原到塑性状态时间。

2.5 加强温度裂缝控制

在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时候,为了能够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除了做好混凝土的配比之外,还需要对温度裂缝进行控制。

(1)降低入模温度。为了能尽可能降低裂缝问题的产生,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混凝土实际入模时的温度予以控制。在这个过程之中,为了促使浇筑温度能够降低到合理范围内,工作人员应当采取低温水或者表面覆盖措施。不仅如此,还应当尽可能缩短混凝土实际运输的时间,促使其初凝的时间能够超过5 个小时。之后在司机浇筑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速度,以此促使热量散发的速度得以提升,从而出现水化热值的延迟。

(2)合理控制拆模时间。在进行混凝土拆模的时候,工作人员理应做好温度的测量工作,并对其具体的变化展开监控。实践证明,只有在拆模之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超过27 度的前提下才能展开后续的拆除工作。如果温度超过了这个数值,则需要采取一些保温措施,以此降低实际的温差。

(3)把握温度的动态变化。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还需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混凝土温度的监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理应提前进行测温点埋设,并以此为核心进行相应的数据记录。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采取温度动态检查的方式,主要目的是能够对其表面温度的数值予以把握,以此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控制,进而提升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2.6 做好后期养护工作

后期养护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保证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应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还应及时进行保温养护。进行保温养护时,要使浇筑块体的内湾温差和降温速度达到温控指标的要求。此外,还要注意保存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如果混凝土浇筑后一个小时内在表面上出现塑性裂缝,可以采取二次亚光或者二次浇灌层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施工当日为高温天气等不良施工环境,可以适当增加喷淋次数,这样就最大限度地缩小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从而避免混凝土表面由于脱水而导致的裂缝。最后,还应根据实际的环境以及地区位置选择合适的养护时间,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理想养护时间为浇筑后10h,养护时间不少于14d,但是在实际的养护过程中,还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养护时间。

3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较多,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把握施工技术要点,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规范施工流程,保证所有的施工作业都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避免因技术使用不当而出现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靖,王振义.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析[J].江西建材.2019(07)

[2]刘志强,任贺江.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18(06)

[3]鹿承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居舍.2018(20)

[4]斯达权.浅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2)

论文作者:赵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  ;  ;  ;  ;  ;  ;  ;  

浅析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要点赵京论文_赵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