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保护急需“破冰”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的环境保护急需“破冰”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环保亟待“破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破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表面上看,举世瞩目的中国环境保护似乎迎来了春天: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要求以此“统领”各项事业,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尚方宝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今后5~10年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紧接着,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路径;《“十一五”发展规划》首次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和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但是,如果缺少了健全有效的体制的保驾护航,所有美好的目标都有可能是“画饼充饥”,难免成为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坦诚让人气短:“十五”的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环保指标没有完成(其中二氧化硫指标未降,反而增加了27%——笔者注);而此前我国首任环保局长曲格平的“泄密”则让人心惊:不但是“十五”,此前几个“五年”的环保指标都没有完成!

为何经济指标年年“超额完成”。而独独环保指标达不到?寻根问底,体制性障碍首当其冲。其中,惟GDP马首是瞻的考核体制和以地方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功劳”最大。

想当年,邓小平先生针对此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弊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英明论断。但是,后来,这一“真经”却被“念歪”了,异化为“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环境保护一旦与发展发生冲突,就像“秀才遇上兵”,乖乖地为发展让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GDP成了考核地方政府是否合格、党政官员应否升迁的唯一标准,哪个地方的GDP增长得快,当地的官员就提拔得快,至于环境保护,则沦为“聋子的耳朵”。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这句话道出了“领导重视”在我国所有领域的极端重要性,没有领导的“重视”,什么事都办不成,与暂时的经济发展有冲突的环境保护就更是如此。在GDP的指挥大棒下,环境保护在各级领导那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污染环境的项目一路绿灯、大干快上,最终导致了“旧账未还、新账又添”,环保指标不落空才怪!

环境保护本该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能,各级政府本应是当地环境质量的法定“监护人”,但是,惟GDP马首是瞻的考核体系,却使政府论为环境污染者的保护伞。

第二个体制性障碍是以地方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在地方,如果各级环保部门不履行职责,污染防治就无从谈起。但是,各级地方环保局的“乌纱帽”是当地政府给的,工资是当地政府发的,哪敢不“服从领导”?怎能不“听从指挥”?于是乎,在新建项目审批时,地方环保局长不但难以依法行事,反而倒过来帮着地方政府“跑部钱进”、打通关节;当出了污染事故,地方环保局不但不能依法严惩,反而为违法企业通风报信、说情开脱。至于那些“不识时务”、不听将令的环保局长,不是被“换岗”,就是被“拿下”。“顶得住的站不住,占得住的顶不住”,处于两难之中的各级地方环保局长,如何能够尽职尽责?

领导不重视,地方环保局难尽责,环保指标完不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认识到上述体制性障碍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经过几年的呼吁,在去年终于启动了绿色GDP考核试点,并在一些地方探索环保政绩考核。但是,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绿色GDP考核试点至今举步维艰,前一段时间还传出了“缓行”的信号;至于环保政绩考核,表面上喊得凶,实则不过是走形式、摆样子,并无实质性内容。所有实行环保政绩考核的地方,其党政领导全部都是“合格”、“优秀”,没有一个被亮“黄牌”的,就是有力的证明。

说到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其命运就更惨。迄今只听见环保部门自己叫苦,并不见有什么“领导重视”。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也是环境保护能否有所改观的关键机遇期。中国今后的环境质量如何,我们把什么样的家园留给子孙后代,“十一五”环保指标能否实现,至关重要。至于“十一五”环保指标能否实现,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所有地方的经济增长幅度,都高于中央政府确定的上限。以往的经验表明,能够与经济“超计划”增长比翼齐飞的,往往是污染物,而不是环境质量。

在这样的情势下,阻挡环保前行的体制性障碍如果得不到解决,中国所渴望的青山绿水实在让人没底。

标签:;  ;  ;  

中国的环境保护急需“破冰”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