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 364000
【摘 要】目的:评价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控制和预后效果。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8例,以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的西雅图心绞痛(SAQ)量表中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的认知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可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心绞痛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老年;冠心病;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是由于心肌的急剧缺血、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以发作性的胸痛、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并尽量避免各种明确导致本症状发作的因素[1.2]。为更好的控制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改善患者的预后,本院对部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结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实施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为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患者98例,以患者的入院时间为序,使用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0±4.5)岁,冠心病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0±2.0)年。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5±5.0)岁,冠心病病程3-16年,平均病程(6.2±2.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均≥60岁,且经心电图检查及MRI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发作特点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生命体征均处于稳定状态;本次所纳入研究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
排除标准:排除心脏神经官能症、急性心肌梗塞、X综合征等与本病症状类似患者;排除伴有其他器官严重的功能障碍者及恶性肿瘤者;排除有精神疾病史、智能障碍等无法顺利配合完成研究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予以卧床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片,予以心电监护、高流量吸氧,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无缝隙护理的认识。将科室内护理人员按照护理技巧及护龄搭配分为三个无缝隙护理小组,实施老资龄护士带新入科护士,护理技巧熟护士练带护理技巧生疏护士等一对一搭配。每个小组内设立一个小组长,根据小组内成员的个人能力和特长分管2-3名病人,实施责任到人。
(2)查找护理缝隙:三组无缝隙护理小组共同开会总结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以往护理流程中的护理缺陷和护理“缝隙”,小组内成员运动头脑风暴法,共同制定无缝隙护理措施。
(3)无缝隙护理措:①无缝隙护理监护:对患者实施24h全天责任监护,安排无缝隙式排班,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护理人员的需求进行24h三班倒,包括08:00-16:00、16:00-00:00以及00:00-08:00,其中08:00-16:00阶段为患者的护理需求高峰期,因此这一时期要增加排班护士,00:00-08:00阶段患者的需求相对较弱,这一阶段可减少排班护士。通过24h无缝隙排班制度,对患者实施动态、连续性的护理管理。②无缝隙专科护理:责任护士针对所管病人的病历资料、疾病认知、治疗认知、心理状态、饮食方式、生活习惯等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患者综合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患者疾病发展的相关因素,对危险性因素进行改进,如对患者的疾病和治疗方式认知进行补充,增加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式的了解,对有负面情绪心理状态患者实施心理疏导,使患者以正确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的预防保健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出院后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对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指导,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病情。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后6个月回访,对比两组的心绞痛控制情况以及两组的预后。
1.5观察指标
心绞痛控制情况使用雅图心绞痛(SAQ)量表评价,该量表共包括心绞痛的发作(AF)、心绞痛的稳定状态(AS)、躯体受限程度(DP)、疾病认知程度(PL)和治疗满意度(TS)5个指标,每个指标各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控制越好[3]。患者的预后评价主要比较两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6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表示心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比较为X2检验,以( )表示SAQ量表中各指标评分,数据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绞痛控制情况
观察组的SAQ各项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心绞痛控制情况比较( )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素质提高,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老年人作为冠心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使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我国的国民健康水平带来了严重的影响[4]。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导致的疾病,心绞痛其主要临床症状这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不仅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还要加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质量改进,减少引起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5]。
无缝隙护理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该护理模式是通过找出某一疾病或某一具体诊疗过程中的缝隙,并分析原因,对缝隙根源进行完善和改进,为患者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动态的护理服务,全方面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转归[6]。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首先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进行无缝隙护理相关知识培训,保证护理的效果,小组成员共同寻找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缝隙,针对缝隙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实施无缝隙护理排班,对患者进行24h无缝隙护理监管,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护理需求。无缝隙专科护理中针对影响患者疾病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改进和补充,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另外对出院后患者继续实施随访护理支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力。
本次研究结构显示观察组的心绞痛控制情况和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无缝隙护理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应用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中,可有效的控制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车晓宁,冯小智.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控制和分析[J].北京医学,2017,39(1):109-110.
[2]徐平,洪静芳.表格式护理交接单在无缝隙对接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37-138.
[3]代亚丽,段永珠,余启萍,等.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出院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5):359-361.
[4]楼秋英,冯国和,张邢炜,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45-48.
[5]毛瑞英,王建辉,谭峥,等.系统性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26-27.
[6]陆新芬,严忠慧.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28-131.
作者简介:董秀娟,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人,1974年8月出生,大专学历,主管护师,从事临床内科护理。
论文作者:董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绞痛论文; 缝隙论文; 冠心病论文; 两组论文; 疾病论文; 病程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