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昭凯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 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找出脑梗死患者诊断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从而分析总结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1.11%,对照组的检出率为82.22%,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疾病诊断方面,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上的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脑梗死
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不断发展,人体某些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具有可预测性及确定性。做颅脑检测时,人体大脑灰、白质的密度相近,用CT技术也很难分辨,而在核磁共振图像中,灰质和白质的值相差为1.5倍,因而在核磁共振成像图中可采用白、灰、黑三级来表示,其中脂肪、骨髓和白质为白级,肌肉和灰质为灰级,而骨和骨皮质为黑级。核磁共振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脑血管,发现有无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而且还可直接显示一些颅神经,可发现发生在这些神经上的早期病变。随着近几年核磁共振成像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深入应用,各类颅脑疾病影像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作为某种颅脑疾病的判定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5-75岁,平均(58.21±3.85)岁,根据脑卒中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10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12例,后循环梗死(POCI)n例,腔隙性梗死(LACI)1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5-74岁,平均(56.21±3.45)岁,根据脑卒中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n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12例,后循环梗死 (POCI)n例,腔隙性梗死(LACI)n例。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方面资料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因此,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
观察组采用MRI进行检查,主要方法如下:患者采用仰卧位,仪器采用GE公司生产的1.5T全身扫描机进行常规平扫。以OM线为基线由颅底至颅顶逐层扫描,层数为9——12层,层厚10mm,层距2mm;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主要方法如下:CT常规检查头部扫描病变,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前以静脉注人含碘水容性造影剂,扫描头部横断面,外加用冠状面。横断面以毗耳线(眼外毗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层面厚主多用10mm,层面与基线平行。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检查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9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11例,后循环梗死(POCI)10例,腔隙性梗死(LACI)1例,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1.11%,对照组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8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10例,后循环梗死(POCI)9例,腔隙性梗死(LACI)10例,对照组的检出率为82.22%,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详细内容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流供应受阻,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多表现为四肢无力、头晕、步伐不稳等临床症状。MRI是临床上诊断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之一,与CT相比,它具有较多的优点,主要内容如下:不受骨伪影的影响,对组织结构更为谅解,其诊断精准度高;对早期脑梗死较为敏感,能将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相辨别,更容易发现模糊的病变;大部分患者更够在6小时之内得到明确的诊断,MRI可早期识别脑梗死病灶,对脑干、小脑部位的梗死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检查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9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11例,后循环梗死(POCI)10例,腔隙性梗死 (LACI)11例,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1.11%,对照组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8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10例,后循环梗死(POCI)9例,腔隙性梗死(LACI)10例,对照组的检出率为82.22%,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疾病诊断方面,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它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上的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钱根年,陈自谦,钟群,倪萍,林素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3,05:149-151+104.
[2]裴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99-1500.
[3]苏加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3:153+165.
论文作者:荀昭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梗死论文; 颅脑论文; 统计学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