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及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中国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方向论文,适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303.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根本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这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把农业科技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前迫切需要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及方向,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 人口增长、资源锐减的刚性约束, 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技术为主的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已由50年代初的0.18hm[2]减少到1997年的0.077hm[2], 离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还差0.024hm[2],而我国沿海不少发达地区已降至警戒线以下(如浙江省仅为0.037hm[2])。其他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的33%,林地、草地、木材蓄积量、水资源量等分别仅为世界平均的33%,林地、草地、木材蓄积量、水资源量等分别仅为世界平均的16.7%、40%、12.5%和25%。而且人增地减趋势的刚性约束难以逆转,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6亿,人均耕地将比目前减少1/4,人均水资源将下降1/4,保障未来粮食及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技术道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化率和生产力。要把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作为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内涵培养潜力,努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而且,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粮食单产仅为法国的64%,德国的70%,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单产仅为世界平均产量的30%~40%。提高土地生产力潜力巨大。
因此,要大力发展、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产量和有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包括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产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种植制度安排和结构调整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等。开展以选育“超级稻”为重点的粮食、经济作物超高产育种研究。水稻要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与塑造理想株型相结合,选育一季每公顷产量达12 000~15 000kg的超级稻。大麦、油菜、大豆要加强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尽快实现三系配套,育成超高产组合;玉米与甘薯则要努力选育超高产玉米杂交种与超高产甘薯品种。经济特产方面,要以蔬菜、蚕桑、茶叶、水果、花卉等为重点,选育新品种,研究高产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与品质,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在畜牧方面,继续开展以选育“超级猪”为重点的畜禽新品种选育,开展深层次经济杂交方式和组合的研究,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较大幅度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
2 市场需求的强烈约束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选择优质、 高产、高效,提高农产品商品性能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的技术
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品质的改善滞后于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差,是造成农产品产销波动,卖难买难交替出现,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其市场价值,必须要“优质”。“优质”是“高效”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科技主攻的基本方向。因此,要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牧、渔、林等优质农产品的优质生产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不高的状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开展粮食与经济作物不同用途优质专用品种选育:水稻为食用、酿酒用、食品加工用、饲用优质品种(组合);大麦为啤用与饲用优质品种;小麦为优质加工用品种;玉米为饲料、鲜食或玉米笋品种;大豆为高蛋白和鲜食菜用品种;油菜为双低油菜与工业专用品种;甘薯为食用、饲用与食品加工专用品种。要求这些优质品种(组合)产量、抗性与主栽品种(组合)相仿(饲用则增产10%~15%)而商品价值(或附加值)较高。积极研究、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同时,要加强特产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商品化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在畜牧方面,重点研究改进提高畜禽的肌肉品质,努力提高禽肉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大力开展牛、羊等优质草食动物引进和选育;积极开展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和提高饲料转化新途径研究。
水产方面,重点仍是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增加水产品综合加工利用的研究力度。继续引进、移植、驯化和培育适合我国渔业生态环境的名特优品种,研究其优质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加快外海渔业捕捞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除池塘等小水体养殖技术外,要加强水库、外荡、滩涂、浅海等大面积渔业综合开发技术及其规模养殖技术;同时开展捕捞与养殖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以提高其品质与附加值。
3 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资金短缺, 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必须走以生物技术为主、机械化技术为辅的劳动、技术、资金集约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为主的道路
1997年我国大陆总人口12.36亿,其中农村人口9.15亿,占74.03%。农村劳动力4.60亿人。据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 亿,到2010年农村实际劳动力供给人口为5.9亿,而劳动力需求则为2.4亿。也就是说,到2010年农村将有3.5亿劳动力需要到非农部门就业。 如果按目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届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有2亿。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 我国今后农业技术的发展必须走生物技术为主,机械化技术为辅,劳动、技术、资金密集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为主的道路。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增产增效,二是节资降耗。降低消耗不仅是增加效益的需要,而且更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后我国农业发展要走降耗与增效相结合的技术进步道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要加快研究、引进和开发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技术体系,资源节约技术及资源多层次、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在种植业方面,要研究粮、经、饲、特复合型的集约化、机械化、高效益的农作制度以及高产、高效、省力、省工配套技术与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畜牧方面,重点开展规模养猪产业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同时研究其他畜禽规模饲养综合配套技术。要在研究、开发和引进工厂化育秧、机械栽种、机械收获、机械干燥、机械植保、机械秸秆还田、机械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环节的技术和机具上有所突破,重点攻克机械栽种这一关键环节。在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方面,逐步加强瓜、果设施栽培研究;继续研究蔬菜无土栽培温室设施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攻克环境控制、病虫防治等难关,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品品质和效益。水产品方面继续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引种、驯化、养殖及种苗工厂化繁育与集约式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为2.5∶1,而我国仅为1.3∶1。农产品产后加工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生产的延续和深化,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以气调为主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农副产品深精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生产技术及其机械、以及天然食品添加剂等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农产品卖难,协调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矛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科技滞后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必须以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走技术的模式化、简便化和标准化的道路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到农业总产值的1%, 而经济发达国家都在3%以上,发展中国家多在1.5%~2%的水平。 农业科技人员匮乏,目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每467hm[2]耕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而德国、美国、日本分别为13.5人、7.2人和5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981~1985年占1.25%,1986~1990年占1.11%,1991~1995年仅占0.66%,1996年为0.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年有农业科技成果6 000多项, 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美国农业增产的8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归功于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7%, 小学文化程度占38.8%,而德国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6.7%,受过职业教育的占85%;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以上的占74.8%;英国70 %~80%的农民也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
与此同时,一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正向我们走来。21世纪农业将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主导的农业,谁占有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有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因而,大力开展以提高动植物抗性水平、质量水平的转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利用技术、动物基因疫苗等研究,加强信息技术、3S技术、专家服务系统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开发和推广,抢占农业高技术的制高点,应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势产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21世纪农业和农村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跨跃式的飞跃,登上新台阶,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新技术研究重点放在生物技术方面。首先,要应用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方法,创造一批优异种质与优良中间材料,以供粮食与经济作物进行超高产育种和抗性、品质育种之用。其次,要重点开展基因工程研究,将外源有利基因导入一些粮食与经济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植株,作为育种材料;同时加强目的基因构造、克隆、转化、检测等基础研究,在主要农作物上研究并建立高效、简易的遗传转化技术,提高作物抗病、抗逆性能。第三,在动物胚胎工程方面,要建立胚胎工程繁育体系,培育高产牛、羊、猪等种群,并开展转基因动物细胞和器官移植及应用生物反应器生产药品的探索性研究。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研究,特别是有关3S技术的研究。
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生态环境质量差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选择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比重低,“一五”时期为7.1%, “二五”时期为11.3%,三年调整时期为17.7%,“三五”~“五五”时期均有10%以上,而后直线下降,“六五”为5.1%,“七五”为3.4%,1994年下降到2.6%,1997年仅占1.55%。由于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农业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较低。199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2 249.5hm[2],占耕地面积的23.69%,而易涝面积为2 458.2万hm[2],占25.88%;水土流失面积18 266.4万hm[2]( 治理率仅39.5%)、盐碱地面积772.5万hm[2],分别比1990年增加34.31%和2.47%。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1997年农业成灾率达56.7%,其中水灾、旱灾成灾面积达2 609.0万hm[2],损失惨重。
针对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质量差,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旱、涝、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突发性强、成灾频率高等特点,必须要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在保证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及节约、循环再利用技术,以及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引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加大农业生物避灾、减灾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等,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森林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应把资源、环境、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围绕防护林营建、林木定向培育、经济林优质高效栽培、森林保护、林产品加工等五大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争取新的突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是要以区域生态系统为单元,以水稻、棉花等作物病虫害和重大突发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研究提出一套高效、安全、实用、优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畜牧方面,重点研究集约化饲养场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兽医疑难病和新出现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努力减少畜禽病死率。鱼病防治,进一步研究对虾爆发流行病、淡水鱼类爆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要加强对包括生物饲料、生物(有机)肥料、生物(有机)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在内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收稿日期:200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