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原因分析_会计论文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原因分析_会计论文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兴起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实证论文,原因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证会计研究是作为与规范会计研究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而提出的。本世纪50年代,西方会计学研究者开始将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学中的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到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已初步形成一种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会计理论。1986年,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曼尔合作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这部著作被视为实证会计理论的经典之作。从此,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在美国蓬勃兴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并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近两年来,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悄然兴起,本文拟对其兴起原因略作探析。

实证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解释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而规范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指明最优会计实务是什么,从而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于规范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几乎为空白,这使得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严重脱节,会计理论往往由纯粹的逻辑演绎推理而得,无法接受会计实务的检验。正由于此,我国会计理论往往流于假说和推论,缺乏应用价值。80年代中后期,我国会计学研究者开始引入美国的实证会计学,但当时只是泛泛的介绍。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会计管理模式也开始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会计准则开始与国际接轨,中国会计理论工作者的目光转向借鉴国外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拓宽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许多学术刊物开始发表一些有关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1997年7月,中国会计学术界最权威的杂志—《会计研究》刊发了一组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近两年来,在《会计研究》等各种学术期刊发表的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日趋增多。虽然目前国内会计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但后来居上的趋势日益明显。

推动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无限发展的经济实践。经济发展的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伸,促使会计研究空间也在不断延伸,研究方法也要相应更新。因此,笔者认为,日益创新的经济行为是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斥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具体原因分述如下:

一、资本市场的规范亟需实证会计研究的指导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不仅是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中国会计研究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逐步进行实证会计研究创造了条件。历经九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迫切需要提高规范化水平,而会计理论界对资本市场规范问题的研究多属间接的、零星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问题亟需会计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如公司发行股票时,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会计信息对股价是否有影响?上市公司预测利润与实际利润之间的偏差如何?决定因素是什么?证券监管条例与公司操纵利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等等。现实中的问题推动着中国会计学研究者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会计问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会计规范问题,正是这一力量驱动的结果。

二、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亟需对企业的会计选择进行实证研究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纵观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关系,讨论的主题是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但未能对会计实务作出解释和预测。第二阶段着重于会计选择的实证研究,试图解释企业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了某一特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没有选择其他可以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自始至终贯穿会计选择,会计选择涉及各种集团的利益,而实证会计理论能帮助人们认识各种利益集团的会计选择行为,提高会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指导着会计准则的制订,使会计实务逐步规范化。然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结果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制定的初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后,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如何?企业如何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选择?制订新的会计准则将如何影响各相关利益集团?这些问题均需通过实证会计研究来回答。《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如何解释和预测企业会计选择行为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国会计学研究者开始运用起实证会计研究这一工具。

三、规范会计研究的固有缺陷引起人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视

规范会计研究采用演绎推理的手段来构建会计理论。它一般通过确立会计目标,提出会计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理得出会计理论。由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仅仅通过演绎,其论断或价值判断没有经过实证检验,因而缺乏可信性。而实证会计研究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个人的知识来判断,这就使其研究具备了可以验证的特性,从而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其次,我国的规范会计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一些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上,从抽象到抽象,有些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使得会计理论缺乏对会计实务的解释和预测作用。而实证会计研究侧重于会计的实际运动过程,它以会计活动的实践为前提,着重于会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实证会计研究把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变为实际经济生活中可运用的东西,可以实在地把握、具体地运用。此外,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精确性,只侧重于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众所周知,仅仅靠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事物间微妙的区别和联系,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证会计研究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它还融合了多种学科的成果和方法。经济学、理财学、统计学、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普遍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精确性,研究视角的广泛性使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实证会计研究的种种优点正是我国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所欠缺的。所以,规范会计研究本身固有的缺陷呼唤实证会计研究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没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外部条件做后盾,要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一项比较可靠的实证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分析,没有计算机的帮助是很难进行的。5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也推动着实证会计研究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信息通讯事业高速发展,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在国内日益普及,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科学领域越来越多地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来定量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理统计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许多经济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均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便捷地取得,一些重要的大型数据库如有关证券交易方面的数据库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样本范围扩大且易于收集。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标签:;  ;  ;  ;  ;  ;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原因分析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