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204
摘要:以营造大面积的水体、水生、湿生植物为基础,融生态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集科普娱乐、休闲度假、参观游览为功能的城市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水系
1 城市湿地公园与自然湿地
1.1 自然湿地
自然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1.2 城市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1.3 城市湿地公园与自然湿地的区别
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同时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建在城市中心城区或近郊,与自然湿地所处的滨海、滨河及沼泽地洼地有着区别明显的差异。
2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指导思想
利用规划地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通过工程、水生与湿生植物重建、人工放养及招引鱼类和鸟类等措施,营造人工与自然之间过渡的湿地公园景观系统,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
2.2.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2.2.2 注重与地块周边已建绿化的协调
综合考虑地块周边的已实施绿化情况,近期建设区域和远期待建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贯通道路,沟通水系,综合优化植物景观,合理进行功能设施布局。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2.2.3 注重体现植物四季景观,强调春景秋色及湿生、鸟嗜植物的合理应用
在植株配置手法、品种选择、绿化树种配置结构比例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注重季相变化以及能够体现春景秋色、观果品种的应用。
2.2.4 设计立足实际,做到实用性、可行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设计手法自然,要有一定创新,强调可操作性,在设计中体现自然化并考虑今后养护管理的经济性。
3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以及自然湿地,在选址、地形高差、水系规划、种植设计等各方面均有其相应的具体要求。应该是以营造大面积的、不同深浅的水体,以及水生、湿生植物为基础,融生态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集科普娱乐、休闲度假、参观游览为功能的城市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
3.1 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
由于城市湿地公园选址一般位于城市城区或近远郊,其与自然湿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说可以通过后天人工营造出湿地景观,但是如果前提基础条件过于缺失,完全依靠后天营造的话,那么对于营造城市湿地景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甚至直接关系到其成败。
所以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对于其周边及实施地块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的。首先,基地内或者周边必须有与外河连接的河道。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红线范围内南北或者东西两侧边缘均有有与外河连接的河道,或者红线范围内中间区域南北或者东西向有与外河连接的河道。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的水系是活水,只有与外部河道连通才能保证水系的正常循环流动,水质才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其次,地块内最好有较大数量的纵横交错的自然河道或小浜。这样能保证整个地块内的水系通过整理、疏通,形成一个生态、连贯的水系系统。
3.2 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形设计
3.2.1 水体竖向设计
在充分利用原有河道的前提下,将原有水系相互打通,截直取弯,打破原有平均化的直线形水系岸线,并局部进行收放,形成曲折蜿蜒,富有趣味的自然岸线,形成浅滩、沼泽、溪流、港汊、水湾、湖面等不同水景形态,恢复水系的自然风貌。
水位控制——遵循自然湿地中有地表低湿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性积水等不同的水位的形态规律,创造不同的自然水位;通过人工湖池底的不同构造来形成对水的控制;
3.2.2 水位要求:
A、1.5米以上浅水区占主要面积。
B、湖中心区域挖出2-2.5米以上的深水沟区,供鱼繁殖和度夏。
C、基本上不产生2.5米以上的深水域。
D、冬季水位应控制一定深度。
E、驳岸处理——湿地水面的驳岸处理中,既要考虑湿生——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下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又要满足驳岸自身的稳定性功能,还要处理好由于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关系。原则上大部分区域采用自然缓坡的驳岸形式,局部少量区域可采用自然块石驳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3 绿化地形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形设计应有别于一般城市公园,其地形的营造应以满足整个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不应过分强调堆坡的高度。一般应在周边区域设置相对较高的地形,种植高大的吸噪植物形成绿色屏障,减弱周边公路噪音等不利因素对于游客的影响。
由外向内应在景观、生态和地势上需作好梯度的渐变序列,通过高大的乔木林、局部造型的地势来分隔空间,成为人工向自然的过渡,同时营造较好的小气候环境;沿水系分布的缓坡地形和以平地为主的林地满足基本的自然坡度排水;创造舒缓、悠闲、富于变化的风景特色;湿地林中地形主要有地势低洼的湿地、河道、湖泊、沼泽等。
3.3 城市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
3.3.1植物配植分析
植物配置目标:
“大块面、粗线条、多样式”设计;
“粗放型、经济型”养护;
“高效型、综合型”管理;
形成大视野,大水面,大森林的景观面貌和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突现“云梦森林”的景观。
3.3.2 植物选择原则:
科学性原则:植物选择遵从“适地适树”原则,在湿地公园中遵循物种多样化,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主要选择适地适树的耐盐碱的乡土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冬季的景观效果;湿地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宜小于水面面积的40%;在配置时除需考虑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之外,还需考虑其花期和色彩,高低错落搭配,以及安排好游人的观赏视角,以免相互遮挡。
可行性原则:在创造植物品种多样性的同时,应考虑该植物的市场供给有效性。
多样性原则:植物多样是生态功能良好的保证,设计中运用大量、多品种的树种,使植物的多样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3.3.3 植物群落分析
A类型:陆地观赏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等。
营林方式:混交、复层、少量纯林;留出适当比例的绿色开敞空间,林分郁闭度0.6-0.7。
设计内容:四季风景林,滨水风致林、竹林,纪念林,保健林等特色风貌林。
配置结构:乔、灌、草(地被)
配置比例:5:3:2,形成以乔木为骨架,配置均衡的植物生态群落。
B类型:湿地植物群落,鸟嗜植物群落,乡土植物群落
营林方式:混交、复层、营建非同龄林,形成生境类型的多样化,创造不同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的植物生态系统,为昆虫、鸟兽、微生物等多种生物提供栖所,林分郁闭度0.9以上。
配置结构:乔、灌、草(地被)
比例为5:4:3,创建立体的群落层次
3.3.4植物配置的方法:
靠近堤岸:用速生和慢生树种混交,营造“森林”的生态景观,同时让湿地公园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选择速生树种同时选择具有季相变化的树种,如:乌桕、枫香、水杉、池杉等。
岛:种植各种引鸟诱蝶植物,如招鸟类——矮紫杉、罗汉松、龟甲冬青、香樟、红楠、女贞,日本女贞,厚皮香、交让木、荚迷、多花旬子、海桐、十大功劳、火棘、黄杨、棕榈、小檗、红瑞木;引蝶类——大叶醉鱼草、黄连木、其他香花类植物(如芸香科柑桔属植物)
各岛屿的岸畔:种植水生和耐水湿植物,如:垂柳、落羽杉、芦苇、菖蒲类、慈姑、鸢尾类、水葱、水烛、荷花、睡莲等。
3.3.5植物要求:
A、蜜源植物、鸟嗜植物群落为招鸟、引鸟提供食物果源。
B、水体沿岸种植一些沉水植物。
C、水体沿水一侧周边尽量不种植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飞翔、降落的净空。
D、保持冬季湿地植物的绿量和生物量。
3.4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筑小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建筑设计应强调功能性,弱化装饰性。在功能上应满足服务功能和湿地科普为前提,建筑外观应古朴、自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其成为整个湿地景观的一部分。在空间设计上充分体现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渗透;功能交融与渗透;景观与实体的交融与渗透;园林与建筑的交融与渗透。在对比与穿插中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建筑及小品设施应以整体的绿色环境为背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与整个生态群落的设计概念相统一。
结语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严格遵循其特有的景观功能属性。强化其生态性和自然性,应极力避免过多的人工干预和人工痕迹。强调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禄路.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胡巍巍,王根绪.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9期
[3]唐晓燕,胡孟春,曹学章.湿地生态保护评价研究述评[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论文作者:陈宁宁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湿地论文; 公园论文; 城市论文; 植物论文; 自然论文; 景观论文; 水系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