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2)06-0088-04
世纪之交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最大挑战,就是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尽管关于全球化的理解和着眼点并不相同,但在承认全球化趋势的前提下探讨和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却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正视时代潮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作出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现代化目标的伟大进军。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予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以新的回答。
一
20世纪以前的世界发展进程,基本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增长、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变革加剧的根本作用,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应运而生,与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同步,构成了一条越来越明晰的世界发展主线。
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入,随着世界在冷战与竞争中压力的加剧,现代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得到了强烈表现,并在实践上演化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为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继续把现代化推到战略高度,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拒绝落后、注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方案。现代化在实践上构成席卷全球的壮丽景象,在理论上形成独立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这一时期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也成为迎接下一世纪新挑战的物质和思想准备。
此时,关于全球化及其表现的论题开始广泛提起,并且从经济联系和经济形式的客观性推演到对于政治、文化现象的主观认定。于是,一个包含着无限内涵的全球化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形成了关于世界范围内总问题的新语境。实际上,全球化过程早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在向21世纪跨进时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是,全球范围的联系不断加深就是现代化过程的表现,而现代化的每一进步也包含着世界的联系加强。所以,全球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发展阶段,是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飞跃和突破。
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力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世界现代化进程获得了新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然而,发端于资本主义造成的巨大生产力的全球化,并不按照资本主义的意志行事;在其发展的前期,可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再次繁荣,而从根本上说来,它仍将循着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规律把一切过时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资本主义)抛到后头,为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全面胜利创造条件。因此,全球化和现代化表现出的最终结果,是进一步论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总趋势。
为此,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任务,必然在于追随世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奠定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基础。这是构成现时代主题的中心内容。
一段时间来,我们曾经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一种对于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和政治革命,而降低了它相对于资本主义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意义。这样一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共生共荣的内在关系被隔断,或者对立起来,甚至形成了“现代化即资本主义”的潜台词。这种对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问题认识的误区,曾经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
实际上,社会主义本身包涵着现代化的一般价值,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是孕育社会主义之母,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是世界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最富于代表性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坚定的实践者和领导者。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国道路,才能把中国引向民族解放,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国富民强、走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九死一生”,终于变成了全民族的一项宏伟工程。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实践的拨乱反正;同时,也使我们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上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在新中国成立近30年后,仍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是难以解决中国的任何问题的。而在原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课题,正包含在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任务中。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着全球性经济竞争,这是一场没有枪炮的特殊“战争”。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发展问题与现代化问题日益受到不同国家、不同代表人物的关注,日益成为世界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不能不承认的现实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拉大了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敢不敢提出现代化问题,能不能把党和人民的注意力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面临的严峻考验。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当今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化浪潮,对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可能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保持警醒的结果。
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吸取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走出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成为20世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崭新篇章。尽管在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可能是不同的,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实践却包含着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规律。从其实践意义和世界性评价来看,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杰出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对现代化的认识都大大地向前迈进和丰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励精图治,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局面,从理论上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命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人民的现代化理想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结合起来,是完成民族现代化的伟大进军,是全球化趋势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它表明,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实践上给予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以新的回答。正是在转入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后,中国人民在面对全球化形势时,有着从容的精神准备和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
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世纪之交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现代化发展向何处去,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立场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冲破了国家和地区壁垒,以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标准把世界经济活动联成一体。但这并不改变国家和地区的主体性,不排斥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各自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毫无疑问,我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将逐步做到与国际通行的经济规则接轨。但中国现代化必然要走自己的路,它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自己的特点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第一,中国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
在中国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邓小平曾严肃地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基点。
社会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大成就。这一伟大胜利,使古老的东方大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走向现代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这是中国的最大最根本的实际。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这个基点,否则,就会失去立国之本和群众基础,就可能造成民族和社会的分裂,就可能陷入深重的社会危机,那就什么美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保证人民群众利益方面的根本作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其基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从而,使我们能够把握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根据,在效率与公平上选准定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以克服“左”的和右的干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应该相信,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决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在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同时,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并且把它看作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此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构想中,二者在现代化实践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地领导改革事业不断深入,这正是党对于中国现代化认识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敢于在批判旧体制中前进的勇气和胆识。
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不是在枝节问题上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动,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第二次革命”。事实说明,在原有的僵化的体制上是建不成现代化的,一般意义上对旧体制的修补和小改小革,也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出发,进一步提出改革开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又使我们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和眼界,明确了改什么、怎么改,在改革开放中有所依循。同时,改革开放加深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拓展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应对全球化的能力。
第三,中国现代化是与广阔的外部环境相联接的。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搞建设,那样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面。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现代化应当与世界范围的外部环境相联接。
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我们的现代化必须注意学习和吸取先进技术、科学和文化知识以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以向西方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经验和管理方式,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邓小平反复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道理。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随着对外开放事业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表现出了宏大气魄和较高起点,形成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与进步中的伟大创造力。
与中国改革事业的推进相适应,中国政府很早就着手为恢复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位置作准备,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使中国终于得以在步入新世纪之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加入WTO,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坚持走向世界的开放式社会主义的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必须树立的正确观念。
四
全球化新形势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既是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从根本之处着眼,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前景的认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当面向21世纪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与政策更加明确。目前,我国已经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我国一步步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的大好形势,预示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光辉前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把中国引向了新的发展方向。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却是一个世界性的和世纪性的难题。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任务,又要完成现代生产过程的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任务,同时还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又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制订出科学的审慎的规划,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激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真心实意“干四化”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一致行动。在当代中国,正是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才会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形成坚强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团结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和战略步骤,形成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性质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定性与“三步走”战略的量化相结合,构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方位认识。在这一战略设想的指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扎扎实实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步步目标而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面对21世纪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江泽民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关于实现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的再探索,是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指导思想。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演进的格局和总趋势,我们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在全球化时代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看待形势,从世界大局和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未来,高屋建瓴,统筹全局,以新的精神面貌去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任务准备了理论武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中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标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全球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