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发展启示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启示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担负着为经济建设输送新生技术工人的重任。它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依据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确定超前专业,培养“适应型人才”。因此,我们说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造就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操作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强力的措施作保障。
劳动预备制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1.劳动预备制度是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能力,延缓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其一,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当前企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从社会上招收的劳动者中,有相当一批人员是没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就进入劳动岗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使青年劳动者在进入企业前接受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教育,使其能达到上岗的要求,有利于实现两个转变。
其二,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和一些技术工种高技术素质劳动者短缺的矛盾并存,“有人没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有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可减少劳动者就业后再失业的风险。
其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对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进行有效地把关。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青年,必须在就业前参加1至3年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资格后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
2.劳动预备制度是职业技术教育调整办学模式的契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就业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可以作出扩大公共部门投资、降低贴现率、减免税等有利于就业的决策;但是,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无法对企业雇用多少人,雇用什么人作出强制性要求。因此,劳动力供给方必须作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调整和反应。劳动者自身必须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职业要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
技工学校必须尽快地从依靠政府行政指令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信息作为调节自身工作的主要信号;一切教育培训活动将以劳动者在市场上的求职和就业前景为出发点。职业技术教育将不再单纯追求理论和文化知识水平,而更加重视直接服务于生产的知识、技能和操作。
职业技术教育除了面向市场设置专业之外,还要牢牢抓住技能训练这一关,把着力点放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在此,仅举两例用以反衬和佐证。一位外国专家看到我国工人搅拌水泥法迷惑不解。他看到:工人们搅水泥时,干了,倒点水;稀了,再加点料。专家说:水泥什么标号、何时出厂,加多少水、泥、沙,都有严格配比程序。你们这么不讲科学方法,怎么保证工程质量?还一件事是许多人批评中国的宾馆,马桶不滴漏的不多,说我们的产品质量不行,安装人员的技术也不行。
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竞争,就其表象而言,是企业产品数量、质量以及产品销售的竞争。而其内在的本质,却是凝结于产品之中的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的竞争。员工素质是企业的“隐形资源”和宝贵财富,职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的兴衰。技工学校或各类职业中专是向市场、企业、社会提供不同规格的操作型人才的加工厂,一所学校如果不能把市场需要作为“导向标”而设置专业,不能夯实学生实用技术的根底,其生命力将走到尽头。
依据总体需求设置长线专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影响正极大地冲击着职业技术教育。现在已不是职业技术教育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而是它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依靠市场,以及怎样依据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设置生命力较强的长线专业。下面仅从水利行业的角度,探讨相关的专业设置问题。
水利吃国家“大锅饭”,社会喝水利“大锅水”的局面,随着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础产业地位相适应的水利新体制正在形成。它包括:水利宏观调控和水利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法律规范监督机制等。鉴于这些情况,水利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充分估计这种状况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总要求,学校主动搞“供需”对接,重点开设生命力强,竞争优势多,适应范围宽,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且以此作为“长线”专业或“龙头”专业办好、办活、办出特色。例如:就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来看,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中叶,中国都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建筑业、房地产、金融、商贸、水利、能源、电讯、交通、电子等行业将呈连锁式、全方位发展势态。依赖水而生存和发展的农业,将扬弃传统生产方式,朝着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其它各类服务行业也会不断应运而生,并加快发展。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将由单一的治水伸展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经营管理为重点,把除害与兴利、治理与开发、服务与经营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水利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水利价格和收费体系;建立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建立优质、高效的水利服务体系。
显而易见,水利职业技术教育设置长线专业就得从上述总体发展趋势中捕捉目标,找准对接点。如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文地质钻探与水质分析、灌排工程与节水灌溉、城乡供水、建筑装饰、计算机应用、建筑电气、水政、水利工程经济与财务等专业的人才会十分走俏;开发现代农业,急需农水专业的人才施展身手。这种总体态势,启迪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办好一些长线专业,力求培养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的要求。如果只是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游击作战,不设置骨干专业,就形不成自身的优势、规模和特色,也就不能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可谓无长不稳。
根据市场动向设置滚动专业
市场经济是动态的,其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全局或长远看,格局相对稳定,但从局部着眼,又可能是另一种势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作用,使经济发展中单个行业发展的量、度、序、位常常发生变化,而一些新生的行业又随时应运而生,因而处于能动状态中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类别、数量、规模的要求就显得多变和多元。显然,面向市场设置专业,既要把握宏观,开设“长线”专业,又要掌握微观,开设滚动专业。所谓滚动专业,即根据市场的同期性、阶段性变化,开设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岗位适应性强的“短线”专业。这种“短线”专业是对“长线”专业的补充。即使两三年后这些专业不再走俏,但由于“短、频、快”,投入少,便于转舵另辟新路,可谓无短不活。
市场经济多变和多元的特性,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也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使其与之同步。当今各行各业用人标准各异,即便是同类行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市场不仅应开办滚动专业,还要培养“滚动型”人才,才能满足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
凡有条件的专业应尽可能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便于拓宽学生择业范围,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特点。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主要专业的同时,自愿选择和学习邻近的第二专业,使学生增加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领域和能力,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预测发展趋势设置超前专业
改革开放是一条强国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既定目标,道路不会逆转。中国正以超常的速度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圈,入关指日可待。可以断言,中国入关以后,经济活动更多的是遵守国际规范,符合国际惯例。法制手段将是维护经济权益的保护神;企业管理更加趋于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经济活动更加打破了地域或国界;劳力股新股份经济实体的出现;产品以外销为主的渠道和市场将变得广泛。教育体制、知识结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必将不断的变革,这是发展的总趋势。因此,我们既要把握眼前,又要把目光投向未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当作些超前思考。例如,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的水利,将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和确立新的目标模式和发展思路。其前景将会出现水利特区、水利经济开发区、沿海沿江沿河岸的水利经济带,水力资源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组织结构等。伴随着水利改革的深化,水务机构、水利股份合作制、水利建设业主负责制、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水利工程的承包、租赁、拍卖,防洪保险,水利股份有限公司,水利专业银行,供水公司等将通过试点,在取得经验之后,逐步推广。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水利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应适当设置一些超前专业。如现代管理、城市防洪与供水、水法与经济法、水资源与环境保护、乡镇与农村饮水供水工程运行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泵站运行的自动检测等专业。
改变办学方位的几点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相关的诸因素中,关键因素是人,中外一切经营成功和经营失败的企业,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的终极产品是操作型人才,他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他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输出等方面,必须寻找一条贴近市场的办学之路。
1.职业技术学校要特设企业联系科或就业指导科。
近几年,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原因之一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减人增效成为当前企业的治厂之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依靠大中型企业吸纳就业的格局已向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亮起了红灯。面对现实,山东的许多职业学校,如聊城市二职专,乐陵县技工学校,适时地设立了企业联系科或招生就业指导科,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调研,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用工动向及时反馈到学校,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按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使学生以过硬的技术进厂并找到了学以致用的岗位。上述两所学校的毕业生成了企业的“抢手货”。
2.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以质量取胜。
从社会需要和企业用人的角度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加大技能训练的份量,是使学生“翅膀”变硬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着技术理论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强实习教学手段,加大技能训练力度。首先,应把企业的生产环境(包括设备安装、运行、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标准、作业规范等)嫁接到学校来,在双方衔接方面突出针对性。例如山东省水利技校为保证城乡供水、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检修专业,技工的教育质量投资几百万元在校内建起水泵实验室和模拟泵站,学生可在校内完成该专业的基本功、技能和综合实习。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校外固定的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使学生掌握了各种泵型的运行特点。其它专业同样采取这种模式,如水文地质钻探钻井专业、汽车修理专业等,在校内建设有完善的钻井设备和汽车修理设备与场地,可全面解决学生实习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到钻井队、汽车修理厂进行生产实习。使各专业工种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紧密相连。校内校外周密安排,配合默契,突出专业实习操作,强化技能训练。
3.加强软硬件建设,不搞“空壳专业”。
山东省水利技校自1995年以来,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投资近2 百万元,购置12部汽车并修建了训练场地,组建了专业教室,办好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充实了百台计算机,增添了大量的实验设备;选派教师进修深造,进行“充电教育”并及时地把模块式教学法引进我校专业实习教学,确保了教学质量。专业设置离不开软硬件建设,唯有如此,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显出底气足,后劲大。
4.彻底摆脱老三段的教学计划体系,形成我国自己的职业技术教学计划体系。
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三段式理论教学计划是我国建国初期,全部照搬前苏联四、五十年代的全计划经济下的老教学计划模式。至今仍在我国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沿用,它反映出了重理论轻实际、重知识轻技能、重文化轻专业的指导思想,这个习惯势力或者说是禁锢必须突破,否则不少学校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实习仅占5 %时间内很难把学生培养成中级工水平。我们应当学习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的先进模式,摆脱老三段根深蒂固的影响,突出专业课和相关技术基础课,加大技能训练比重,确保技工生毕业后能立即顶岗作业,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5.政府必须规范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行为。
我国今后将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方式,这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但就目前在招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普遍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注与担心,其主要表现是:
(1)技工学校在招生前,必须签订委培合同, 合同中要写明两三年后所分配的工作单位,这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延续,它大大地限制了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向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技工学校的分流,与国家即将施行的劳动预备制度是相抵触的。与当前国家实行的用人才、劳动市场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改革政策也是相悖的。
(2)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垄断当地的生源, 不管学生意愿如何,统统赶入地方部门及行业圈内创办的“大杂烩”式的学校。这是“诸侯经济”在办学上的反映。
(3)权力进入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轨道, 将政策倾斜给对已有利的一方,使学校间产生了不公平竞争,国家级、省级等各级重点学校与仓促上马明显不够办学条件的“学校”相混淆,用权力干预学生择校的自由和禁止学生出县上其它技校,为此,还制定了许多苛刻的土政策。在权力的保护下,有的县办学不讲科学,在师资匮乏、校舍简陋、设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照常招生,其实误人子弟。
对此现状,政府必须用行政手段加强统筹,整顿秩序,调整结构,规范管理。
6.联合办学、校企共管,确立新的办学思路。
企业精减机构,减人增效的形势,使学校单一面向主业服务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依靠主管部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已在逐步失去效力。现实告诉我们,办学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对此,山东省有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学校的招生计划是按照企业需求来编排的,招生专业、人数与社会需求吻合,与企业用人对口,在教学中形成了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积极性。学生入校后,既有学校教师授课,还有工厂的师傅讲解。学生边学边实践,课程在校内、厂内穿插进行,学生入校后就认了“师傅”,靠近了用人单位。学生考试有两道关:一关在学校,一关在企业。考试内容是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结合,分数既留在学校也存入企业。每次考试既是学校成绩的反映,也是毕业后就业的衡量标准。学校还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组成开发小组,结合教学进行攻关。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各项活动。活动中学生按企业班组编排到工人之间,增强了了解,加深了感情。这些成功经验,很值得学习与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