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柄辉[1]2002年在《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产品创新的相关理论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本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的基本状况,在系统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评价模型,并对7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的状况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总结出企业产品开发八个方面成功模式,揭示了企业产品开发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为产品开发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借鉴。
刘亚杰[2]2013年在《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局面,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决定因素,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加之出于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为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份提供经济支撑这两方面的考虑,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必须培育和改善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此情形下,如何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和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在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做出了界定,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系统,其由多项要素构成,包括创新倾向、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其次,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得出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复次,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次,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优势和不足。最后,为快速提高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前一部分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提出对策,从而为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刘春梅, 刘希宋[3]2000年在《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实证评价》文中认为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结合当前企业产品开发的客观情况 ,提出了以产品开发投入、产品开发管理、产品开发产出为二级指标的叁段式产品开发评价模型 ,并将该模型成功地应用于对黑龙江省 70家大中型企业的测评 .结果表明 :该模型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唐小旭[4]2008年在《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于是产生“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产学研(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结合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必然发展方向。当今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多都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内进行的。越来越多的实际案例显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有些国家、有些区域显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而另外一些国家、区域则表现平平。21世纪是一个区域化的世纪,由于能够系统的促进创新活动从而能够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区域内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变得相对重要起来。在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理论进行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论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详细分析产学研结合与区域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并进行清晰界定,对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官、产、学、研、金、介进行角色的定位。论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说明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产学研结合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贡献程度;然后对美国、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历程及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进行概括总结,得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最后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论文基于动力促进理论从流程角度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建立流程图;然后按照整个流程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贯穿合作始终的知识管理机制,其中运行机制包括协同、学习、成果导入及激励机制。运用博弈方法分析政府、企业、学研叁者的关系,建立利益分配的动态博弈模型,并对其一般性均衡解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若政府采取不同的创新政策会对产学研合作收益产生影响。论文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主体、主体间关系以及合作创新环境叁方面分析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模式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模式选择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基于权变理论的初级选择,分析企业规模因子、技术特征因子对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的影响,给出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的权变模式;二是基于博弈理论的次级选择,以技术购买和合作开发两种模式为例,建立积极创新政策下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的动态博弈模型。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在合作创新的环境中选择合作模式,经过一系列运行机制,达到一定创新效果,最终转化为创新绩效产出。论文主要从合作创新环境、合作创新投入、合作创新产出、合作创新运行和合作创新效果五个方面构建新的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因子-聚类法对可量化的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分析全国30个省市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然后利用模糊积分方法对整个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得到我国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情况属于基本良好的状态,但其发展及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论文最后对黑龙江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黑龙江省现状以及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目前黑龙江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总体形势;然后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黑龙江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实现的保障措施。
杜军[5]2011年在《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自主创新作为集知识、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特征的复杂巨系统,需要定位明确、功能完善的支持系统提供保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这是由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支持要素、条件要素的多样性、层次性决定的,更是由自主创新的复杂性与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构建和分析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对于企业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创新活力,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论文从理论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分析其内涵、特征,探索自主创新支持系统与自主创新系统的关系,明确了论文研究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按企业边界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分为内部支持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两部分。其中,内部支持系统作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力所必备的内部物质和文化环境,由管理与制度支持子系统、创新资源投入支持子系统、知识存量支持子系统、生产制造支持子系统、市场营销支持子系统构成;外部支持系统则是指企业外部与创新系统相联系的创新支持要素,包括市场环境支持子系统、政策法规支持子系统、资源环境支持子系统、服务环境支持子系统、科学技术支持子系统、社会文化支持子系统。其次,论文研究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作用机理。从复杂系统耦合的角度,探析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内外系统及系统整体的运行机制;指出决策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是内部支持系统的主要运行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市场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协同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是外部支持系统的主要运行机制;这些运行机制通过共同作用融入到企业自主创新系统中,通过外部支持系统提供机遇,内部支持系统提供条件保障,确保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实现良性运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作用机理,从自主创新支持系统下的企业创新动力、行为、能力的形成机理等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然后,论文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进行如下实证分析:(1)支持系统的现状分析。依据调研数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及文献总结,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自主创新情况、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现状进行详尽分析;(2)依据基于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自主创新行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设计出能够反映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得的203家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微粒群算法(PSO)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3)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将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模型的仿真模拟预测了各子系统中各变量的发展趋势,仿真模拟得出的结果为今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最后,论文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优化进行了对策研究。在对前文评价结果及仿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身需求及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各子系统的优化对策。论文在理论上深化和发展了自主创新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实践上,为优化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李萌[6]2011年在《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企业自主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并且集中了我国近半的发展资源,承担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历史重任,然而如果企业只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很容易形成技术依赖,容易受制于人。本文旨在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评价研究,基于全面创新理论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特点,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一套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实地调研过程中对某油田中高层领导的访谈和实地数据的搜集,进一步以该油田为实证进行分析,目的旨在检验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同时依据分析结果找出影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本文从对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构建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及研究的视角方面,都是对前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其次,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为企业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参考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论文主要有六个部分,首先阐释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阐述了全面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同时还对技术能力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概述及对二者的的联系关系了说明。本文重点在第叁、四、五部分。第叁部分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之后据此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四部分则以某油田的发展为实例进行评价分析,一方面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指导企业如何能过模型分析找出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第五部分根据上一章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再结合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现状对症下药,提出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总结所做工作和全文创新点,并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孙韬[7]2011年在《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保证。东北是我国主要的装备制造科研和生产基地,在重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数控机床、发电和输变电设备、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如何构建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协同论、循环经济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构建问题进行研究。1.“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是指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协调和沟通各技术创新主体间活动的联合体。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运行特征是:顺应企业生产活动要求的智能化;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转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的柔性化;密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市场的联系,提高服务的价值性和针对性的动态化;分布合理,优势互补,协同服务的组群化;保证服务对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所需服务的网络化。2.“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主要由五大基础平台构成: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区域扩散,使科学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创新资金服务平台。推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投资为重点、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叁是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组织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四是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以制度支持技术创新,发展中介组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五是企业文化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开展。3.目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创新由封闭的企业行为向全球化合作转化;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向绿色环保转化;装备制造生产敏捷化等。上述趋势对我们的启示:第一,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第二,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动力;第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工业化中期的必然选择;第四,企业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保证;第五,风险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4.近年来,东北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虽然资产总额较高,但是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却只有4.5%左右。整体来说,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速度相对变慢,东北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技术创新实力比较弱;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叁是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集群化程度低;五是体制障碍比较突出。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但是存在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需进一步提升、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尚需完善等问题。5.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统筹规划、开放集成、突出特色和协同发展的原则:第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科研、设计机构,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二,加强规划指导,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企业集团;第叁,加强中介服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积极发展区域性、具有专业化服务特色的创新服务机构,健全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加强中介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第四,建立开放的人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职业技术人才。实行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人才支撑强度;第五,发展多元化的资金支撑体系。政府加大扶持资金的投入,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投融资体系,加大金融信贷资金的投入,完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第六,优化企业自身创新环境。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培养员工积极的创新精神。重视建立学习型组织。6.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首先要强化政府协调指导功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设立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协调指导机构,优化政府管理方式。编制区域技术创新规划。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东北装备制造业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多元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人才流动、培训、激励政策。还要转变国家计划对企业的投资方式。其次,进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调整。第一,发展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括围绕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与重组,积极落实有关企业兼并重组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多样、开放的国际企业并购,高度重视装备业成套能力的提高,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第二,组建产学研结合的跨省技术研究中心;第叁,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机构,进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最后,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科学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大项目带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完善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体系,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本文主旨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借鉴,紧密结合我国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思考如何在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导下,通过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东北装备制造业实现新的跨越,并为此提出了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适宜性的操作策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高寒峰[8]2008年在《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甚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然而,创新能力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选择的角度对提升制造业水平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围绕着“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选题展开分析。首先,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了制造业的内涵、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和对东北制造业的主要产业进行了界定,同时,还对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机理透析,还对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进行了研究;其次,结合前面的理论,构建了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34个叁级指标;然后,对东北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由于选定了东北这个特殊环境,对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行修正,确立了5个二级指标和30个叁级指标的实证研究;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了提升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在四条对策当中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然后又对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障措施。以上研究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区域创新政策,从而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本论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宇新[9]2008年在《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创新模式是将各种创新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殊创新能力系统的组织形式,而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结果。然而,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域的创新禀赋各异,创新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业当前面临着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和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双重压力。科学地为其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对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改变其运营状况至关重要。通过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实施现状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选择并构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模式,这对企业创新的成功与否,及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以分工为研究视角,以专业化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机制进行了逐层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构建符合其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模式。本文的研究以技术创新的效率、成本和占优策略为判断标准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实施的现状,对其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特殊性及不足进行总结。运用专业化经济理论模型对自主创新与分工创新两种模式的创新效率和研发成本的进行对比分析;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技术创新的交易成本和全成本对比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揭示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运用博弈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决策进行从静态到动态,从完全信息到不完全信息,以及从微观主体决策到宏观群体策略演化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中揭示引导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化的途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并构建既符合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的现实情况,又能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模式,即:以“引进吸收”策略为基础,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策略为重要保障,结合以“动态合作”调整机制的“动态分工技术创新模式”。同时,对其相应的创新制度进行了研究和安排,以此确保该模式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朱建新[10]2011年在《企业创新环境层级构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证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大量出现来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随着我国对创新认识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投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比率上都已达到并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最高水平,并与发达国家逐渐拉近。然而,科技投入并不是决定技术创新效果的唯一因素,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科技人员环境等都是制约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科技投入增加的同时,如果没有相关环境要素的配合,势必严重降低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进而限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什么是创新环境?它的结构如何以及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论文是按如下框架展开的:本文首先通过对创新环境内涵的比较与分析,理清创新环境内涵,并对现有创新环境构成要素及结构划分的不适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企业的创新过程、创新过程各阶段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企业创新环境的层级构架,并对创新环境各层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别对创新资源保障层、动力系统层及外部氛围层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资源保障层的阈值效应进行了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动力系统层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模型设计与仿真,运用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对外部氛围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解释。通过对创新环境各层级要素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为,创新环境的叁个层级是一个由简单作用到复杂作用的结构,且在每一层级中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同特征;且创新环境在截面序列上具有可比性,并据此设计了创新环境要素关系和程度的测定模型。最后以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体情况、发展历程、行业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及其环境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环境的层级关系及结构进行了测定,并从创新配套资源建设、税收优惠和创新网络建设等叁个首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开发的分析与研究[D]. 沈柄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2]. 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刘亚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3]. 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实证评价[J]. 刘春梅, 刘希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0
[4]. 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研究[D]. 唐小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5].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研究[D]. 杜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6].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D]. 李萌.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7].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D]. 孙韬. 吉林大学. 2011
[8]. 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 高寒峰. 吉林大学. 2008
[9]. 黑龙江省木材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 赵宇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08
[10]. 企业创新环境层级构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朱建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产学研结合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合作模式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