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提高中央银行质量履行职责--在中国人民银行县分行行长第一期培训班上的讲话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依法提高中央银行质量履行职责--在中国人民银行县分行行长第一期培训班上的讲话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提高素质 依法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责——在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期县支行行长培训班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银行论文,中国人民银行论文,行长论文,第一期论文,班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讲三个问题:第一是金融监管体制分设问题;第二是新形势下中央银行的职责问题;第三是对县支行工作和对县支行同志素质的要求。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提高银行监管的专业水准

对于这次中央关于分设中国银监会的决定,作为中央银行的成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人民银行单独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以来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央的这个决定。

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与工商银行分设、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4年到1993年

这个时期,中央银行工作的特点,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以分层次调控为主;在货币政策管理方面,主要是运用计划手段。总行在很大程度上忙于分资金、分规模、搞计划管理;省分行也是如此,而且省分行在全辖范围内有很大的决策权和调控权。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带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主要运用一些指令性工具进行调控,且权力分散;在监管方面,则表现为重批机构、轻监管。

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还不是十分明确,支持经济发展被置于重要位置。在对贷款实行规模管理的背景下,在批机构方面,人民银行分支行有一种思想,认为多一个机构,就多一条资金分配的渠道,对地方经济就是一种支持;同时,对各类金融机构产生应具备的市场条件,人民银行当时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基本上是国外有什么机构就引进什么机构,最后造成所引进的各类机构基本上都在做存贷款业务,比较典型的就是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当时国内并不具备开展大规模资金或财产信托业务的条件,因而使所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实际上成了一个个绕开规模放贷的机构。

第二个阶段:1993年到1998年

1993年是我国第二轮金融改革的高潮(第一轮金融改革高潮是1984年,以产生独立的中央银行为标志)。这轮改革,在货币政策方面,明确了中央银行要以稳定币值为目标,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全国统一调控,货币政策权集中于中央。《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监管方面,1992年-1998年诸多金融风险的暴露和金融秩序的混乱,以及人民银行自己过去所办的城市信用社、证券公司、融资中心等金融机构所隐藏风险的日渐显现,使人民银行逐渐认识到不能再过多地批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监管,要把主要精力放到金融监管方面去。同时,在这轮改革中,省分行没有了资金调剂、规模调剂的权力,也把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了金融监管。

第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3年

这个时期,中央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把1992年-1993年过热的经济降了下来,但造成经济过热的各种金融信贷行为的风险也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风险逐渐爆发。从1998年开始,中央银行基本上进入到“救火”阶段,城市信用社挤提、信托投资公司整顿、合作基金会关闭等所留下的个人债务,迫使中央银行拿出近2000亿元的再贷款,借给地方政府化解风险。

1998年之后,人民银行完成了设立大区行的改革。大区行改革的初衷本来是以货币政策跨区域调控为主要目标,进而减少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大家看到了金融风险,因此,大区行成立时,目标就转向了加强金融监管。到2000年之前,人民银行更多的精力是忙于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逐渐复苏,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这种情况,要求中央银行要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出更及时、更敏锐的宏观判断。由于中央银行过去过多地将精力放在金融监管方面,难以集中精力搞货币政策,再加上中央银行历史上又搞监管又办金融机构所酿成的风险,这些都促成了中央下决心要把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分开,目的是让中央银行集中精力做好金融宏观调控工作,做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工作。

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中央银行,有一批人专心致志地做金融监管工作,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水准。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促成中央做出了分设银监会的决定。对于中央做出的这种制度安排,人民银行的责任就是要按照中央所指引的方向,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好配合工作。因为,制度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惟一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思想上要认识到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并沿着改革的方向,以协调的观念、配合的观念,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大家都在为中国金融事业而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克服人为的障碍,弥补制度的缺陷,把工作做好。

二、新形势下中央银行的职责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及人民银行“三定”方案的调整,都明确了人民银行今后的基本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有人认为,金融监管分出去以后,人民银行就没事可干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经济越发展,中央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就越重要。在美国,格林斯潘知名度非常高,为什么呢?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所有经济活动都有重大影响。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指令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弱,经济杠杆的影响会越大,大家越会关注金融杠杆,而金融杠杆的信号要由中央银行发出。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因为他承担着金融监管的职责,而是因为他在货币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中央提出要加强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这在十六届二中全会公报关于分设银监会的决定中写得非常清楚。因此,并不是把监管职责分出去了,中央银行就没事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中央银行的责任是更加重大了。这主要表现在:

(一)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调整后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明确了中央银行划入、划出的职能及强化的职能。三定方案从三个方面强化了宏观调控职能:一是大力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提高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和金融资源配置战略,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二是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则,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的监督监测,防范市场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三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跟踪监测和风险预警,防范国际流动资本冲击,加强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的经营管理,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保值增值,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具体地讲,要强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形势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形势的判断并不太容易。中国经济已经和1998年以前不一样了,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上几大经济体的经济衰退,对我国有很大影响。1998年以后,我国出现了通缩的现象,在世界经济还处于衰退或刚刚复苏的时候,在世界通缩的趋势还没有被扭转的时候,我国经济目前是否已经走出了通缩,要做这个判断非常困难。今年,我国经济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的影响,但发展速度依然很快,前三季度已达到8.5%。与此同时,贷款增加也非常多,上半年就已经把去年全年的贷款放出去了,前三季度已经比去年同期多放了1.1万亿元的贷款。中央银行及整个金融界都看到了这种放款的势头,已经感到贷款比较多了,应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但是,怎么样对这些形势做出判断,上下的认识、各行各业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总行出台的几项调控措施,包括调控房地产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从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要想有独立的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且这些判断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中央银行要对自己的判断提供非常充足的论证,不但要充分掌握材料,还要有分析的水准。

2.提高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

2003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是在很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又遇到不少特殊情况。如我们在6月份就看到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应进行调控。但央行最后做出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决定,是在8月份。因为,上半年各家商业银行并非完全是靠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来扩张信贷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降低超额准备来放款。在此情况下,如果央行突然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立即实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很有可能出问题。因此,央行给了他们1个月的调整期,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即使如此,由于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存短放长,特别是今年,其贷款扩张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而中长期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又较多,因此其结构调整仍比较困难。另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前,又赶上证监会改变新股认购办法,以及国庆节前的大量提现需求,因此央行最后决定把交款时间推迟到2003年9月25日。为此,央行还不得不一边卖3个月、6个月的央行票据,一边又做7天的逆回购,以通过逆回购来解决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收长来解决因外汇占款吐出的基础货币过多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一项货币政策的出台,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金融形势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3.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监督监测,关注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现在的经济发展已不是单纯地涉及货币市场,央行搞货币调控不能只看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等的活动也会对商业银行的头寸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头寸摆布、管理方式,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中央银行不应去管,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使市场流动性不出问题,中央银行又必须要做些准备。另外,房地产市场目前增长过快,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有5000多个,圈的地相当于全国城市50年面积扩张的总和。现在圈的地都是城市周围的地,是土地比较好、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占用了大量良田。如果国际上出现风吹草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我们不强调粮食种植面积,但必须强调保护耕地,要让土地可复耕,而不能变成钢筋水泥。因此,从整个宏观经济结构考虑,中央银行不能不关注房地产市场。

4.关注国际收支平衡

目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承受的压力很大,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们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逆差是不平衡,大顺差也是不平衡。现在,我国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形成了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这迫使人民银行大量地投放人民币,从而形成了对货币政策的压力。2003年1-9月,我国外汇储备累计增加9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我们要投放7000多亿元人民币。我国要保持信贷、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每年有4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投放就够了,那么超出的3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头寸,就需要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把它收回来。今年,人民银行之所以要使用央行票据,是因为央行手中没有足够多的国债,而面对大量要进入的外汇,只能选择央行票据来做对冲。现在,大量的外汇进入中国,并非都是有交易的行为。外国人看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人民币的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因此,他们把外币换成人民币放在我国,既可多赚利息,又可在人民币升值时换回更多的外汇,这是套利、套汇双重目的。在此情况下,人民银行为减少外汇流入,应该降息;但由于我们的经济在走热,因此目前又不能降息。再者,即使要降息,若仅降存款利息不降贷款利息,存贷款利差太大,则社会难以接受;若在降存款利息的同时也降贷款利息,在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强烈的投资热情的情况下,则显然又对宏观调控不利。因而,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前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时期,人民币暂时不能升值。因为,现在我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人民币汇率只要一动,就会加大国际上的预期心理,对人民币的压力就更大。如果我们对汇率的调整过猛,第一容易过头,第二经济也受不了,第三与我们现在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协调。目前,我们的市场是不均衡的市场,资本市场是管制型的,汇率的市场浮动不可能真正反映其市场供求。所以,这些都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现在是不能动的。在这种人民币汇率暂时不能动,利率又不好动,但外汇又不断地涌入的背景下,要抑制经济的趋热势头,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就需要高度的艺术性,需要强化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有关职能。因此,中央银行要努力关注国际收支问题。

(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

1.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决定了中央银行要承担最终的金融稳定的职责

中央银行能够印钞票,是社会的最后贷款人,是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因而保持社会金融稳定,就成为中央银行的职责。但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权利,必须受到制约。这也是把监管责任从中央银行分设出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央银行过去所做的很多事情及由此引发的风险,和中央银行过去一手批机构、一手管机构、一手放贷款是有关系的。正因为人民银行有最后贷款人的手段,所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就不那么上心,出了事拿钱去顶,这叫道德风险。所以,把监管从人民银行分设出去,从制度的设置上有一个考虑,即制约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权力的运用。现在,分设出去的银行监管当局,没有最后贷款人的权利,要是监管不好,出了事要向中央银行要钱不那么容易,所以他就会非常认真地去搞监管。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退路,才能更加尽心地去把事情做好。因此说,为什么把金融稳定这个职责给了中央银行,因为第一中央银行有这个手段,第二是把这个手段和对机构的监管隔离以后,更有利于整个金融的稳定。监管当局能从根本上搞好监管,金融的稳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中央银行要不断地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则,不出制度性风险

我们的信托投资公司前些年的经历,就可以说是一种制度设计的失败。当初给信托投资公司定的业务范围是一个没法活的范围,只要按照当时的规则去做,没有一个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活得下来。因为当时并不具备那么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那么多的个人资金信托,最后各家信托投资公司只能去违规吸收个人储蓄存款,然后再搞很多不规范的投资,最终酿成了风险。因此,可以说,信托投资公司最初的制度办法就决定了所有按这种制度办法去做的机构最后是活不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证券公司。在国外,证券公司没有什么风险。作为自营商,用自己的钱买有价证券,亏了是自己的;为客户做经纪人,帮助客户买卖,客户把钱交过来后交割走也就完了。券商不能挪用客户账户上的钱。而我们的证券公司,老百姓的保证金放在证券公司那里,证券公司从制度上又能够动用这些保证金,挪用保证金去干别的事情,以致做亏了以后留下债务,最后被迫用中央银行再贷款去堵股民保证金账户的窟隆。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就造成股民成了券商的“人质”,因此中央银行不得不出手救助。这些都是由于制度性的缺陷所酿成的金融风险。因此,今后,中央银行必须要站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来审视重大的金融运行规则。

3.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和金融资源配置战略,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规划,很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对待混业经营的趋势及交叉性工具的创新。银行、证券、保险业交叉部位的一些创新会不会酿成更多的风险,需要中央银行去认真考虑。如尽管我国到现在在法律及文件中还没有最后肯定金融控股公司,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金融控股公司,最典型的是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他们在集团之下都有保险,证券、银行。那么,怎样防止金融控股公司之下的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防范风险的传递呢?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一个不管保险、不管证券、也不管银行的机构,超越三业的发展,来研究三业之间的交叉性风险。中央银行就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研究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金融业的资源配置、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发展比例等问题。

4.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对动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机制

如果金融机构依法破产,不动用人民银行的再贷款,那么人民银行就不用去管。但是,如果金融机构想动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人民银行就要对他进行审查,而且要介入到对他的处置中去。风险一旦出了就有外部性,就会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和中央银行最终手段的运用,中央银行要督促监管当局提早对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预警,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机制。因为,最后的风险是要到中央银行这儿的。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对处于风险状态的金融机构,必须及时向中央银行报警,中央银行要密切地去关注他。这样,到了紧急状态时,中央银行才可以决定到底要不要出手救助。

总之,中央银行要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就必须从宏观层面上、从根本制度上来考虑问题。

(三)完善金融服务的功能

1.货币发行、支付结算、经理国库是中央银行的基础业务,是中央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诞生,就是因为信用货币的产生,解决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流动工具不足的问题,但这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问题。最初的信用货币是建立在金本位兑换基础上的,但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不顾自己的兑换能力去印钞票,这就有可能产生金融动荡。为避免这种金融动荡,国家逐渐地垄断了现钞发行权,因而产生了中央银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对这个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过去没有放到足够的位置上来考虑。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首先是因为中央银行垄断了发钞权,银行要到央行这儿来提现钞,需要在央行有存款,需要向央行贷款,银行和银行之间最后轧差的头寸需要到央行这里来最终过户,这就变成了银行的银行。银行需到央行来开户、来存款、来提现钞,当他没有存款而又需要现钞时,就要到央行来贷款,所以才有了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同样,因为银行要在央行存款,才有了存款准备金这个手段;因为银行要向央行贷款,才有了再贴现、再贷款这些工具。货币政策实际上源于央行的货币发行和央行为商业银行办理头寸清算等功能。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指经理国家财政金库。经理国库的权力之所以集中到中央银行,一是由于早期一些银行替财政融资,财政把发钞的垄断权交给这些银行。既然银行给了财政资金融通的支持,那么财政的户就要开在这个银行。国家的财政一般放到中央银行,就是这个原因。二是在我国,财政支出需要有一定的监督。国外财政支出不需要中央银行的监督,中央银行只是办手续,国外的财政有议会监督、有非常详细的预算标准。我国的预算是大而划之的,在这种外部约束不够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中央银行的监督,这就叫国家的银行。因此,国家的银行的含义就是代财政来经理国库,帮助财政搞收收付付。

中央银行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上述三大业务。但是,我国中央银行自分设以后,从来没有把这三大业务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考虑,这也是要把监管从中央银行分出去的原因之一。刚开始是分钱、分资金、分规模,之后是化解金融风险。但是,中央银行的这些本业的事情,实际上对国民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应把这些金融服务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

比如,中央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从1993年开建到现在快10年了,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反洗钱功能之所以能够移到人民银行来,和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的管理职能,和我们的信息系统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中央银行能够从账户上看到资金的流转,能够从跨行交易、资金流通、资金划拨方面发现资金流动的可疑线索。再如,这次人民银行新增的信用管理功能。多年来,信用秩序的不健全、不健康,导致了很多信用工具无法使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信用秩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而信用秩序环境中最重要的是银行信用,社会信用体系要从信贷征信开始起步。所以,人民银行要管理信贷征信,促使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人民银行这几年建立了信贷登记信息系统、银行卡交换系统,还将建立账户管理系统,以从这些系统中观察企业、个人在和银行打交道时,能不能按时还钱、有没有恶意透支等行为,从而反映其信用状况。这说明,中央银行还有很多该做的工作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上来。今后,应非常重视地去做好这些业务。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支付结算和经理国库等基础业务的发展方向

由于这些基础业务是中央银行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职能演变,都和这些基础业务的发展方向有关。

(1)货币发行业务

首先,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降低现金的使用。在货币发行业务当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现金的使用将会逐渐地减少。其原因: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不是现金,而是银行卡及其他支付工具,因此现金将被逐渐替代。二是现金是一切犯罪活动的最好掩护品。所以要想规范经济秩序,克服灰色经济、地下经济,就必须严格地限制现金交易、限制现金的使用。现在,各个国家对于现金的管理都比较严格,我们为什么要求5万元以上的提现要做各种登记,50万元以上的提现要预约?就是想加大使用现金的成本,让现金交易留下痕迹,以预防经济犯罪。因而,从趋势上来说,现金发行是必然要减少的。

其次,货币发行业务的政策取向,应是尽可能地减少现金发行,加大商业银行的用钞成本。中央银行是宏观管理部门,是货币供应的调控当局,从方便社会交易、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来说,指导思想上应该是尽量地减少现金的发行,力促支付工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发行体制是不利于这个发展的。国外为什么现金发行比较少、支付工具比较发达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银行垄断了现钞发行之后,商业银行使用现钞的成本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大力发展支票存款,大力去促进支付工具的发展,尽量地减少现金的使用,降低成本。而我国在建国初期就有一种指导思想,即方便老百姓用钱,把现钞发行库摆布到了所有的县,有一级财政就有一级国库,也有一级发行库,全额满足现钞的供应。我们的发行库和发行观念基本上立于方便老百姓使用货币这样一个角度上。但在市场经济中,在现钞是货币、支票也是货币这样一种环境下,传统的观念要改变,要加大现钞的使用成本,使商业银行肯努力地去发展支付工具。现在,方便老百姓提取现钞已经成为一些商业银行恶性竞争的一种手段,这种提现上的方便实际上是鼓励了灰色经济及逃、漏税行为。所以,从发展方向、政策导向来说,中央银行应尽量减少现金的发行,加大商业银行获取现金的成本,加大客户获取现金的成本,力促支付工具的发展。

再次,在落实政策的措施上,要合理调整和布局发行库。适当地收缩发行库,既有利于减少国家的行政成本(发行库的摆布成本全在中央银行),又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整个社会支付工具的发展。

最后,在发行业务方面,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反假币,这是货币发行业务的发展趋势。

(2)经理国库

目前,国家财政正在搞单一账户制,财政预算单位要实行零余额管理,这加强了对财政预算账户的收支管理。作为中央银行,除了办好收收付付、提供好服务外,加大对国库收支的监督,应是今后国库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会计核算系统

现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系统都在向总行集中,其资金管理也在向总行集中,这种大集中的趋势决定了各商业银行会加大对系统内资金的调度,而不希望有更多的分支行在中央银行开户。中央银行建立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现在商业银行决定在省行接入,但发展的方向是总行一口接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不开账户,最后取决于其现钞的使用。离开了提现的需要,商业银行是想完全利用其行内系统来充分调动资金和中央银行一口轧算。由于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建得比较缓慢,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建成了行内的清算系统,而且其行内清算系统已经能够做到系统内当天达账、大额实时清算。国外除了中央银行以外,没有全国统一的资金划拨系统。而我国现在连中央银行在内,已经建立了五个全国统一的联行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清算系统的用户,很可能最后只剩下一些小的商业银行。因为,农村信用社这次改革,也是以县联社统一法人为主选方向,今后其县内跨行结算也很少了,都在县或地市以上。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我们的支付清算系统会是逐渐上升的,即办业务的单位是逐渐上升的。货币发行、经理国库、支付结算的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要减少风险,中央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也必须逐渐实行集中管理。中央银行这些服务性业务的发展趋势,应当和我们经济的运转方式保持一致。

三、提高素质,适应环境,做好县支行的工作

(一)县支行今后的工作

第一,目前,县支行有发行库(有些县已经没有了)、有国库,围绕发行库和国库,还有会计核算,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两库一账”,是县支行现在比较基础的工作。第二,从货币政策方面说,县域经济是要发展的,县支行尽管没有货币政策手段,但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还应尽自己的努力。要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第三,信用社改革是未来3年之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次信用社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央银行出钱来扶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历史问题,转换经营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决策。作为县支行,在这个过程中,应看住中央银行以央行票据、再贷款等方式所投入的资金,使其合规地使用,并监督农村信用社能够按照所报的改革方案,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也就是说,在信用社改革当中,人民银行要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并很好地跟踪他们的机制转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县支行必须把上述三项工作做好。

(二)当前县支行面临的工作环境

目前县支行的工作面临着三大环境:一是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强劲的发展势头上,同时我国经济也正处于消灭城乡二元化经济、让农村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广大农村面临着城市化的过程,因而县域经济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面临着金融深化的要求。和国外相比,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还远远不足,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县域,金融服务还非常不够。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很好地发展,金融深化有很深、很广阔的空间。三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是要逐渐上收的。这些环境,是县支行今后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要面对的,县支行的同志对此要有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提高素质,适应形势要求,是做好当前工作和县支行人员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础

1.改革要求每一个人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也要看到人民银行干部的优势

首先,县支行要想提高自身在县域经济中说话的份量和地位,必须靠自己对地区经济的认以和见解,靠对当地经济金融形势的客观分析。中央银行的威信是靠自己的工作业绩、工作质量来确认的。格林斯潘那么高的威信,就取决于他十几年来对美国经济比较平稳的把握和得当处置。所以,我们应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对经济的分析。只有有了这种靠自己工作实力来获得发言权的紧迫感和压力,才能使我们县支行的同志朝这个方向去提高素质。其次,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只能够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适应人。所以,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挑战,我们的干部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提高素质。素质提高以后,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另一方面,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增强。经济在发展,金融在发展,自己的命运也可以把握。总之,只有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中央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优势,使得我们可以在提高自己素质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要。

2.加强培训和学习是对人民银行干部最大的关爱

中央银行业务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国央行的人员特点(总行人多、分行人少),都决定了适当地精简人民银行分支行人员,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县支行的同志要适应这种历史的趋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总行下决心全面提高县支行干部的素质,是对大家的最大爱护和最大帮助。县支行行长肩上的担子很重:第一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素质;第二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把队伍带好,让每一个兵都有在市场经济大河中游泳的本事,这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依法提高中央银行质量履行职责--在中国人民银行县分行行长第一期培训班上的讲话_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