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维度中的自我评价_自我评价论文

时间维度中的自我评价_自我评价论文

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自我评价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5-0039-06

我们来自于自己的过去,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过去与现在通过自传记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既是个人记忆的产物,在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认同又是自传记忆的一个逻辑前提。人们往往通过自我评价来自我认同,而自我夸耀、“优于一般人”(better-than-average)是西方人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自高自大”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提升动机的反映,在此动机的驱动下,人们想方设法地去寻找支持这种评价的证据。

这样的证据可能来源于社会比较、他人反馈、自传记忆、与过去自我或将来自我的比较[1],但主要源于与过去自我的比较[2-3]。这是因为:社会比较和他人反馈有可能直接威胁现在自我,因为大多数人难以视而不见一些人比自己长得好看、更健康、更聪明、更有钱、更成功,有时还不得不直面他人的批评、嘲弄甚至侮辱。回忆自己的过去却有很大的选择、建构和解释的自由和空间。过去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自传记忆常常是私密的,回忆的准确性也是他人无法评判或不愿深究的,因此,从自己的过去中选择、建构一个利于现在自我的比较对象,以自我服务的方式来解释和评价过去发生的事情,从而提升现在的自尊,就是一种特别安全和有效的自我评价方式。Wilson和Ross的研究[2]就发现,当激活自我提升动机时,人们就偏向于进行时间比较,认为现在的自己优于过去的自己。这表明,作为自我评价信息源之一的过去具有提升现在自我的价值。

Ross和Buehler[4]认为,自传记忆的回忆偏差或过去自我的重构对现在自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通过回忆与现在一致的过去的信息,来支持和证实现在自我;(2)通过夸大过去与现在的一致性,来保持自我跨时间的稳定性。尽管人们常常夸大自我的稳定性,但有时也会高估自我的变化程度,这种变化的错觉可能源于人们对发生变化的期望[5]。例如,许多训练计划(如减肥)被科学证实是无效的,但由于人们对成功抱有高期望,因而常常觉得“真的有效”,这种“有效”似乎是通过回溯贬低自己训练开始时的状态来实现的。许多研究者把变化的错觉当作“特例”,认为它发生的可能性要小于回首往事时的自我一致性知觉,一致性的知觉才是普遍的[5]。然而,时间自我评价理论(temporal self-appraisal theory)及相关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变化知觉要更为普遍。

一、回溯时间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变化知觉的主要来源,我们不仅评价自己的现在,还回溯评价自己的过去,前瞻评价自己的将来。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就是为了维护和提升现在的自尊[2,3,6,7]。贬低①过去自我,使现在自我优于过去自我,从而造成一种进步的错觉,是提升现在自尊的一条安全途径。因为肯定现在自我是有限度的,过分的自夸会导致对成功的不现实的期望,会被他人视为自命不凡而不受欢迎[8]。

一项研究[3]检验了人们会贬低过去自我的预测。研究者要求大学生被试自由描述现在的自己和16岁时的自己,结果显示,相对于现在的自己,人们更少地描述16岁时的自己的积极特征,更多地描述消极特征。另一个研究样本要求大学生被试在42个特征(如自信、耐心、热情、诚实、创造性等)上评价现在的自己和2年前的自己,结果显示,在34个特征(超过80%)上现在的自己都优于2年前的自己,并且显著优于大多数同龄人,而过去的自己只接近于同龄人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相对于他人,自己的进步大,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了。在另一个包括大学生的中年父母的样本里,要求他们相对于同龄人评价16岁、20岁、35岁和现在的自己,结果显示,他们对越年轻时的自己评价越低,其自我提升的程度越高,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

然而,上面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充分说明人们是在贬低过去自我,有可能他们是真的进步了,也有可能是在抬高现在。因此,研究者又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他们在秋季学期开始的9月中旬要求大学生被试就7个积极特征(如社交能力、自信)和三个消极特征(如心胸狭窄)进行相较于同龄人的自我评价。在2个月后的11月中旬,进行同样的自我评价并回溯评价9月的自我。结果显示,11月的自我评价接近显著地低于9月的自我评价,这可能是由于临考压力、学校生活中其他困扰的增多等因素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对9月的回溯自我评价显著低于9月的自我评价,也低于11月的自我评价。因此造成了一种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进步的错觉,而这种错觉显然不是以抬高现在自我(11月的自评低于9月的自评),而是以回溯式的自我贬抑(9月的回溯评价低于9月的自评)的方式来实现的。还应该注意的是,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产生了这种进步的错觉。

人们不仅会贬低过去自我,而且相对于在心理上较近的过去自我,会在更大程度上贬抑较远的过去自我。对于物理时距相同的过去事件,研究者[3]通过指导语来操纵主观时间距离的远近,以排除人们知觉到的进步是由于物理时距的不同所造成的可能性。例如,“想想不久前这学期刚开始时……”或“想想很久以前这学期刚开始时……”。结果显示,如果过去是“远的”,对现在自我的评价显著高于对过去自我的评价;如果是“近的”,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另外,主观时间距离与评价特征的主观重要性之间还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对于重要特征,人们对近的过去的评价显著高于远的过去。对于不重要的特征,过去自我的时间距离对现在自我没有显著的影响。由于“主观距离远的”组与“主观距离近的”组是随机分配的,“远的”组不可能比“近的”组有更大的进步,因此,在自己看重的特征上的进步知觉似乎是由自我提升的动机所激发的。

如果贬低过去自我是为了提升现在自我,那么,人们同样也可能为此而不愿去贬低远的自我。例如,当评价特征是一种自认为不易改变的特质或道德缺陷时,去贬低即使很遥远的过去自我的这些方面,也可能损害现在的自尊。另外,即使评价特征是一种自认为容易改变的特质,只要它与现在自我在心理上无关,人们也应该不愿去贬抑。例如,一个大学生可能会去贬损她高中时的社交能力,为自己的进步而沾沾自喜,但不太可能贬损她10岁时的社交能力,因为她不可能以此自我炫耀。

人们不仅有可能不愿贬损远的过去自我,还有可能夸耀过去自我。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中年人喜欢吹嘘自己年轻时的运动才华和恋爱“成就”。他们自吹自擂的往往是自己过去看重的特征,而不是现在看重的,也不对现在的自尊构成威胁,反而有可能提升现在的自尊。但如果夸耀的是自己现在仍然看重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在随时间式微,那么就有可能伤害现在的自尊。例如,陶醉于自己以前职业生涯的失业者,自我报告抑郁增加、自尊下降[9]。

二、主观时间距离

主观时间距离是时间自我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不仅会通过贬低(或夸耀)过去自我来自我提升,还会把时间作为一种工具,主动去调整过去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来维护现在的积极自尊。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主观时间距离的评价不同于时间估计的准确性,这种评价是指个体觉得过去自我或某个事件离现在的远近。也就是说,即使人们完全清楚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观时间距离评价的差异仍然存在。例如,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考试发生在上周的星期二,但考得不好的学生也许会觉得那已经是很遥远的过去了。

在一项研究[7]里,要求大学生被试评价自己高中时社交生活的成功程度,并指出那时距离现在的远近。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社交不成功的比成功的大学生觉得那时距离现在更远,即使在控制了高中毕业至今的实际时间距离后也是如此。在随后的一个实验里,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派到上学期最好期末成绩组或最差成绩组,并在10点量表(从“觉得像在昨天”到“觉得很遥远”)上报告那门课程的主观时间距离。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实际时间后②,最好成绩组的主观时间距离显著低于最差成绩组。

人们知觉积极的过去自我或事件近,消极的远,这种主观时间距离的知觉模式的动力机制是否就是为了维护现在的自尊呢?为了检验此动机假设,Ross和Wilson[7]进行了一项2(积极事件与消极事件)×2(自己与熟人)×2(高自尊与低自尊)的实验研究。他们随机分派被试描述一件自己或一个朋友/熟人过去发生的值得骄傲的或尴尬的事件,并测量他们的自尊水平,被试最后报告那个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结果表明,对于自己经历的事件,骄傲事件的时间距离知觉显著小于尴尬事件,并且只有高自尊者表现出了这种差异性;而对于他人经历的事件,二者的时间距离知觉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人们应该具有改变自己而非他人的过去自我或事件的时间距离的动机,只有这样才符合自我维护或提升的动机假设。另外,高、低自尊者表现出的调节主观时间距离的这种不对称性,也应该是维护现在自尊的反映。这可以在其他相关的研究中找到佐证。例如,相对于低自尊者,高自尊者更倾向于以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威胁自尊的信息,这些方式包括歪曲[10]、忽视[11-15]等。高自尊者还更可能归功于己、否认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16],在遭遇挫折后更多地想到自己的优点而非缺点[17],更倾向于通过中止与比较对象的联系来回避威胁性的社会比较[10]。新近的一项研究[18]要求被试回忆涉及对自己评价的积极和消极事件(如自豪和羞愧),涉及对他人评价的积极和消极事件(如赞美和轻视)。结果显示,涉及自我评价而非对他人评价的事件,表现出积极性偏向(即回忆积极事件的细节多于消极事件),并且这种偏向明显地表现在高自尊者身上。这表明,自我提升的动机是自传记忆偏向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项研究[19]也发现,与由于诱导而相信外向导致成功的被试相比,那些由于诱导而相信内向导致成功的被试回忆出的内向行为发生的时间更近,这也表明了自我提升动机对自传回忆的建构作用。

在自我提升动机的激发下,人们不仅觉得消极的过去自我离现在远,积极的离现在近(主观时间距离作为因变量),而且还会提升觉得近的自我,贬抑觉得远的自我(主观时间距离作为自变量)。也就是说,过去自我对现在自我的评价效应依赖于主观时间距离。主观近的过去在心理上属于现在,直接影响现在的评价。主观远的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是分离的,并不具有直接提升或损害现在自我的力量,对现在自我评价的影响很小或有一种下行比较的对比效应。在一项研究[20]里,研究者用时间线(time line)技术来操纵高中最后一年的主观时间距离,检验过去自我对现在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觉得离过去的消极事件近的大学生被试比远的被试对现在自我的评价低,觉得离积极事件近的比远的对现在自我的评价高。这些结果表明,过去自我对现在自我评价的影响是通过主观时间距离与回忆内容(积极或消极)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新近的一项研究[21]还发现,主观时间距离远的过去自我对现在自我产生了一种对比效应,而主观近的则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因此,贬损远的自我有可能潜在地提升现在的自尊,形成与时俱进的自我知觉。

三、前瞻时间自我评价

我们不仅回溯评价自己的过去,还前瞻评价自己的将来。与可能的将来自我的比较,常常给人带来幻想、希望或恐惧。Kanten和Teigen的研究[22]表明,相对于过去,人们更依赖于将来进行自我提升,因为将来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实现的可能性。Lawford等的研究[23]发现,在许多特征上,人们对自己将来的评价优于现在,这似乎表现出一种“过去—现在—将来”越来越好的知觉模式。较之于过去,人们不愿批评自己的现在;较之于现在,人们更不愿悲叹自己的将来。不仅如此,人们对近的将来比对远的将来的评价更积极[6]。难道人们不希望日新月异吗?这也许是因为主观近的和远的将来自我在心理上具有不同的意义,近的将来如同近的过去,被纳入了现在自我的范畴。对主观近的将来自我的高期望能够为现在的自尊带来直接利益,使现在的自己沐浴在未来的光环里。而对远的将来自我的过高预期对现在自我的作用可能是复杂的,人们既希望能实现它,又可能在比较中使现在的自己黯然失色。总之,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是美好的,而近的未来更加美好。

Strahan和Wilson的研究[24]发现,现在自我与将来自我的关系,类似于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的关系,将来自我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知觉也存在着不对称性。研究者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一篇以前的大学毕业生有关毕业经验的文章。在积极条件下,大学毕业被描述为一件与成就感、希望和财富相联系的快乐的事情。在消极条件下,大学毕业被描述为一段充满艰难和不确定的时期,伴随着离开朋友的悲伤、对工作前景的疑虑和新的经济压力。阅读完后被试报告自己觉得现在离毕业还有多远。结果显示,相对于积极条件,在消极条件下高自尊者觉得离毕业更遥远,而低自尊者在两种条件下的主观时间距离同样远。高自尊者似乎又表现出了通过拉近积极信息、拉远消极信息的主观时间距离来提升现在自尊的倾向性。

四、研究展望

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时间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关系,甚至于物体,只要它是过去自我的一部分,或对现在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有潜在的意义[6]。亲密关系应该能够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可以预测,对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的时间自我评价应该与该理论及研究的结果一致。另外,中国人的自我成分里常常包含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如母亲)[25],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密切关系的时间自我评价的研究对于丰富或限定该理论具有特别的意义。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时间自我评价理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呢?已有研究[26]发现,加拿大学生的时间比较显示出明显的自我提升倾向,而日本学生更公正,既无自我提升亦无自我贬低,表现出准确评价自己的倾向。另外,加拿大学生报告离过去的消极事件远,积极事件近;日本学生对于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没有差异,都觉得同样地遥远。显然,该研究并不支持时间自我评价理论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

时间自我评价理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的深层原因应该是机制问题。该理论强调动机机制,特别强调自我提升的动机机制。前述研究不支持该理论,就是因为日本人的自我提升动机可能不如西方人那样强烈。另外,主观时间距离知觉的偏向性是否就只有动机在起作用呢?前述主观时间距离偏向源自自我提升动机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偏向针对的是自己而非他人;(2)偏向针对的是自己看重的特征;(3)偏向针对的是高自尊者。然而,这并不能排除这种偏向含有认知成分。Haddock的研究[27]表明,个体的归因倾向(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影响对积极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的知觉。相对于外部归因,对一个积极生活事件的内部归因使人觉得这个事件更近。因为内部归因强调个体对事件所负的责任,因而更可能唤起积极看待自己的愿望,也更可能将现在自我与消极的过去自我相分离[21]。Haynes等的研究[28]发现,对于不确定取向(uncertainty-orientation)者和避免失败者,主观时间距离近的比远的消极事件更激发向上的反事实思维和对过去自我的贬低。Gramzow和Willard[29-30]认为,夸耀现在受自我提升动机驱动,夸耀过去则是建构记忆过程中的积极偏向,与长时记忆信息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等认知过程有关。由于认知因素(如熟悉性、形象的鲜明性等)影响人们回忆什么和如何回忆自己的过去,因此,将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它们对自我评价过程的作用,探索主观时间距离偏向的各种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有助于加深对时间比较的机制的认识。

一个理论要得到发展,不仅要考虑正常群体,还应该考虑各种特殊群体。有研究[31]发现,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个体更可能通过拉长时间距离来知觉自己的进步。这是一种应对的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把负向经验抛在脑后,削弱其对现在自我的消极影响。Sanna等的研究[32]发现,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前瞻时间自我评价不同于乐观主义者,他们觉得消极将来离自己近,而同样物理时距的积极将来离自己远。他们会因为知觉消极将来近而产生更多的消极情感,但也因此为即将来临的任务做好准备,因而有好的任务绩效。这同样也是一种具有适应价值的应对策略,他们通过夸大失败或危险来临的时间紧迫性而提前做好准备,从而避免失败的现实威胁,实际上也是对自尊的保护。另有研究[33]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如何建构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他们通过对12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半结构化访谈,经内容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时间比较模式:在疾病发作后,以维护现在自尊的方式选择和建构自己的过去,想象有一个更好的将来;但在疾病发作前,却以不利于现在自尊的方式与过去自我比较。另外,老年人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时常夸耀自己的过去,而且对于将来的预期也没有年轻人那么乐观[20]。这些研究提示我们,时间自我评价理论需要更精细化。开展各种特殊人群的研究,探究其时间自我评价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对时间自我评价的本质的认识,对临床与心理咨询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外谚语都有“时间会治愈所有的创伤”(time heals all wounds),这个时间不仅是物理时间,更应该是心理时间。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拉近自己或他人的一个远的成功自我来帮助提升现在的自尊,还可以通过拉长与创伤或消极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来淡化和忘记过去的悲伤和烦恼,来原谅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34]。推而广之,也许我们可以将对个体的研究扩展到群体、民族、国家对历史事件的记忆[35],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忘记一些痛苦和悲伤,企盼更美好的未来。

五、结束语

时间自我评价理论及其研究,通过自我的时间维度与自传记忆产生联结,为自我同一性注入了新的解释,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自我一致性是普遍的论断。我们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通过主观时间距离的偏向性来知觉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只是一种主观经验,并不能否认自我客观上的一致性。另外,这种主观的进步体验尽管可以提升现在的自尊,但也存在消极的作用。因为这种“进步”常常不符合事实,常常高于他人的评价,因而可能造成过度自信、自大,不能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综观时间自我评价理论与研究,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是根据现在的知识和动机来重构和解释个人历史的,在自传记忆中也存在着历史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现在主义(presentism)偏向。在回溯记忆及前瞻记忆中出现的偏差,源于维持和提升现在的自尊。或许可以说,过去和将来是为现在服务的,这种服务是通过夸耀主观近的过去(将来)自我、贬损主观远的过去自我来实现的。同时,人们还把不利于现在自尊的过去(将来)自我知觉为远的,而把有利的过去(将来)自我知觉为近的,通过这样的主观时间调节提升现在的自尊[36]。

这些研究结果促使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心理上的现在?根据时间自我评价理论,现在不仅是体验到的此刻,而且还应包含近的过去和将来。我们通过选择过去和将来的某些元素,将其纳入现在自我,来创造心理的现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提升现在的自尊。“现在”不仅影响我们回忆过去的自己,而且还影响我们预测将来的自己。我们以荣耀现在的方式来讲述我们的生活故事,并相信最好的将来即将来临。

注释:

①本文提到的“贬低”及类似词汇,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是相对于现在自我而言的,“贬低”并不一定就是负向评价。

②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部分本科生有带薪实习的机会,因而“上学期”对每个学生的时距都可能是不同的。

标签:;  ;  ;  

时间维度中的自我评价_自我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