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_贫困地区论文

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_贫困地区论文

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证明,经济落后,关键是人才的落后,解决人的问题,是扶贫的治本之道。人才可以带动技术,技术可以带动产业,产业可以带动地区发展,可以说,农村扶贫攻坚战的胜与败就在于人才扶贫力度的大与小,一项惊天动地、跨世纪的“人才扶贫工程”正在中华大地上启动了,它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燃起了希望的圣火。

中西部——人才援助的焦点

一位先哲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地球转动起来”。对广大贫困地区致富而言,这个“支点”就是人才。在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左右年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离温饱线还有较大差距。 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很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那里百端待举,求才若渴。人才扶贫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人才配置的希望之光辐射到中西部。

人事部下发通知,决定开展中西部地区人才市场建设对口支援的试点工作,以积累经验,加以推广。首批试点单位为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苏州市和常州市,陕西省汉中市和安康地区,广东省中山市和南海市,贵州省遵义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区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选派干部到对口单位考察学习,交流借鉴人才市场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根据对口支援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开展人才余缺调剂工作,进行经营管理人才的对口交流,帮助对口支援地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效益,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开展人才技术的智力支援工作;组织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等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委托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培训对口地区的人才等。

曾几何时,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配置方面,人事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指令性计划,用组织手段为西藏、新疆和其它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选调干部,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时,也注意保护中西部地区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却不得不面对这些地区人才大量外流的事实,这种结果造成人才总体效益的抵消、减弱。提出人才市场对口支援这一设想,就是试图在原有的人才流动工作方式、人才配置方式之外,探索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市场机制的规律和要求基础上,考虑现阶段中国国情,在发挥原有计划手段、组织手段作用的前提下,增加自愿成份,力图做到互惠互利;在市场基础性作用的目标下,增加有组织的成份,以找到一种能较好地发挥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优势,并很好结合为一体的途径。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只是没有很好开发。在“九五”计划落实中,国家就要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1997年新开工项目西部地区占43%,各省市也有一些大中型项目投入,这将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必然带动人才的需求,可以预料,今后西部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出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科学院率先推出了“西部之光”人才培训计划。为实施这一计划,“九五”期间,中科院将拨出1000万元专款,为西部地区培养100个左右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竞争力的青年科研群体。

令人瞩目的“党员科教工程”

农村扶贫,送财送物送项目,对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固然是必要的,“输血式”扶贫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解决了贫困户温饱的燃眉之急,然而,“输血”不如“造血”,只治标,不挖穷根,难以使贫困户从根本上走上致富之路,甚至于助长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贫困之根是没有致富的本领,贫困地区人民现在是“不得了”,一旦他们掌握了致富的技术,将来定是“了不得”。

让农村党员拿起致富的武器,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这是被侗乡人民喻为当代神农的“党员科教工程”。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区实施这项工程3年来,已帮助5000多名50岁以下的农村党员, 分别引进推广了一项以上的优质高效品种,掌握了两门以上的致富技术,并通过党员的科技示范和科技扶贫,在全县引进推广优良高效良种80多个,普及科技致富技术110多项。199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8 元(实现“党员科教工程”前只有748元)。

贫困户手里一旦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战胜灾害,就能在穷乡僻壤上创造出奇迹。“党员科教工程”的实施,起到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示范效应。3年来,全县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200多项,已在粮食、木材、水果、烤烟、生猪、家禽、油料、蔬菜、药材等9 大领域形成了经济规模,涌现出了一批水果之乡、烤烟之乡、药材之乡、白蜡之乡和生猪之乡等。其中,土桥乡的瘦肉型仔猪、王郎溪乡的天麻、艾头坪乡的白蜡已成为全区乃至全省、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农民从中获利人均逾千元。3 年间使农业科技在全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帮助4000多贫困户告别了贫困。

“党员科教工程”深深地揭示出,人才扶贫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举措,这是送物送财达不到的扶贫效果;同时也说明,贫困地区农民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致富之路;“党员科教工程”还为以科技为武器,由农村党员带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寻找到了一条成功的蹊径。

智力支边,播洒致富火种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都把教育扶贫作为帮扶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民建中央及民建上海市委、河北省委积极动员会员捐款21万元,拟为丰宁再建1~2所小学。由民进中央促成的北京昌平农职校与滦平县职教中心的结对活动,1996年又有了新发展,昌平农职校出资40余万元为滦平县免费代培一个公关与贸易班(40人),为致公党中央引资10万元兴建的酉阳县龙东乡小学建成投入使用;致公党党员、四川托普集团总裁宋如华教授每年出资4万元资助100名贫困儿童的工作已开展,1996年8月,6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应邀到成都托普集团参观。台盟中央在盟员及所联系的“三胞”中筹集资金,在北京门关沟区上苇甸乡中心小学设立“山区优秀教师奖”,在教师节前向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优秀教师颁发奖金,并在“六一”节前夕组织盟员中的医务工作者为该小学160名学生进行体检。全国工商联发动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538位同志捐款10.459万元用于救助织金县失学儿童;联系企业家会员为织金县大平苗族彝族乡捐款15.9 万元修建了大平乡“团结小学”, 已接收学生近600名。

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也是多年来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稳步发展并为社会各界所认同的一条成功经验。民盟中央、九三学社中央在广宗县、旺苍县积极推广使用各自成员发明的“ZT—1 植物丰抗素”和“华孚植物助长剂”,引导当地农民走科学种田的路子,效益显著。据初步统计,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一年里共组织有关方面专家110 多人次到定点扶贫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4个,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次。全国工商联1996年在百色地区靖西县举办17期烤烟、水果、甘蔗种植技术培训,受训人数904人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在贫困地区播洒的致富火种,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毕节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96年全区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6亿元,达10.5亿元; 粮食总产增长5000万公斤,达16.5亿公斤;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达17%。 毕节地区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贵州省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江泽民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李锡铭同志1996年先后考察了毕节地区,对毕节地区的建设成就及民主党派、工商联在毕节地区的支边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让人才之花开遍穷乡僻壤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是被无数实践证实的真理。1996年9 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都再次充分肯定了智力支边扶贫工作。政策面已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输血”式扶贫尽管必要,但“造血”式扶贫无疑是今后扶贫开发的主体。

——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低是普遍现象,可以想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之日,就是他们脱贫致富之时。钱也好,物也好,只能治住一时之贫,而不能治住长久之贫,给人更多的金子,不如授人以点石成金之术,扶贫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人才的配置与培养,扶贫的政策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扶贫的投入应重点用于贫困地区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上,只有紧紧地抓住人才开发这个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挖掉穷根。

——在人才产业布局上重点加强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市场竞争和利益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人才开发、流动方面处于劣势,贫困地区人才将向待遇、条件好,更有利施展才华的大中城市、发达地区流动。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出现贫困地区人才外流、人才资源更加短缺的状况,这需要加大人才扶贫力度,培育好的人才环境。首先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人才队伍。完善工资、津贴、职称、奖励、农转非、子女就业等方面向农业一线倾斜的政策措施,尽力改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和农业第一线发挥作用;其次大力开展科技智力支农活动。组织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以挂职、科技共建、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市场,面向农业人才进行开发和服务,在调剂人才余缺、输送农业急需的人才和智力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

——以职业教育为龙头加快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人才扶贫的落脚点应该是大批培养实用型的乡土人才,对贫困地区而言,不仅需要“过江龙”式的人才,更需要“永久牌”人才,“过江龙”式的人才只有将脱贫致富的技术本领交接给了“永久牌”人才才算实现了人才扶贫的初衷。做到这一点,离开了教育别无它途。因而人才培养必须以职业教育为龙头,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广普及“绿色”证书。通过委托代培、定向培训、智力引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类农业院校在招生方面应向贫困地区倾斜,实行降线录取、定向培养、免费入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应发挥远距离教育培训的优势,将人才培养的触角广泛地向贫困地区延伸;农村职业中学、中专应遏制离农倾向,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当地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脚踏实地为脱贫服务。各类扶贫资金与贷款应优先、重点用于上述的教育与培训上。

标签:;  ;  ;  ;  ;  

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