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文化解读--从中关村泛家族管理的文化视角_家族企业论文

管理的文化解读--从中关村泛家族管理的文化视角_家族企业论文

一种管理的文化阐释——从文化视角看中关村泛家族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视角论文,家族论文,关村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人们对中关村成为中国“硅谷”的期望很高,但是中关村除了联想、方正、同方等少数知名的大公司外,至今缺乏大量的“后起之秀”,中关村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状没有改变,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高层管理者纠纷、企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等现象层出不穷。众多学者、企业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诸多探讨,但是中关村企业普遍存在的“泛家族管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一、中关村企业“泛家族管理”现象阐释

“泛家族管理”这一概念是与“家族企业”、“家族管理”相联系的。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有紧密联系的家族掌握相当部分的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控制经营权的企业,与之相联系的就是“家族管理”。一般情况,人们认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典范的中关村企业与家族经营是毫不相干的,其实不然,这些企业仍然一定程度上具有家庭管理特征,只不过是扩大化了的家族管理——泛家族管理。

现象一:中关村企业中的家族经营倾向

据网上消息报道Nasdaq上市的全球人门户网——新浪网的原CEO王志东,其妻曾多年执掌财务大权,其弟保管着软件业大名鼎鼎的Richwin的源代码;同样在Nasdaq上市的网易公司,拥有绝对控股权的丁磊其弟丁波也在公司担任要职,兄弟俩分别坐镇北京、上海;曾以“自行车战略”一夜成名的电子商业公司e国,张永青、张永春俩兄弟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以翻译软件著称软件业的实达铭泰,何恩培、何战涛俩兄弟分别担任公司的CIO和ECO……

现象二:同学、朋友、同事合伙创业

要创办一家高科技企业不仅需要资金,需要懂经营、管理的人员,而且还需要有科技含量高同时又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而这些要素是个人所无法全部拥有的,尤其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也是个人的能力所无法达到的。因而中关村企业中,有共同志向的大学同学、资金和技术资源互补的朋友、科研单位的同事往往成为企业的联合创办者。如联想、四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是这样诞生的;国内财务管理软件的龙头老大——用友软件最初是由王文京与苏启强两位朋友合伙创办的;而曾经以开发“中文之星”而名噪一时的中文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最初也是由王志东与一位朋友合办的。

现象三:自筹资金导致企业产权相对集中

中关村企业高科技的特性使其获得风险投资相对容易,但由于我国创业投资发展滞后,企业资金来源仍不乏自筹资金的形式。如前面所提到的用友、中文之星,还有被誉为中国软件业一面旗帜的金山软件、研发久负盛名的KV系列杀毒软件的江民科技等一大批公司其早期的资金来源都是自筹形式,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企业产权相对集中。如用友软件,王文京一人持有公司75%的股权;即便在Nasdaq上市后,网易公司的丁磊个人股份甚至超过了60%;在被联想收购了30%的股权后,金山软件的半数股权依然掌握在求伯君和雷军手中。

由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中关村企业之所以被称为泛家族管理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不仅具有家庭企业的某些特点,而且还是扩大化的家族企业。在泛家族企业中,(1)企业建立的基础不仅局限于具有血亲关系的家族亲属,而且是血亲关系扩大化了的形式,包括诸如同学、同乡、朋友等准亲缘关系。(2)企业资金来源除了家族、借贷等资金自筹形式,风险投资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形式之一,因而企业的所有权可能游离于亲缘或准亲缘关系之外。如上文所提及的新浪、网易、e国、实达泰铭等公司,这些公司都曾获得风险公司的青睐,有些甚至得到了世界顶尖投资公司如高盛、美林等的巨额投资,虽然这些企业存有家族经营的倾向,但所有权却是掌握在企业的投资者手中。

二、中关村企业“泛家族管理”的文化根源

即使中关村企业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典范屹立在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文化传统对其影响仍然是无处不在、潜滋暗长的,“泛家族管理”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高科技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来说,文化传统对中关村企业泛家族化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系网络导向下的企业人员任用和职务安排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关系”。梁漱溟在对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关系本位,他认为,在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人们彼此交往的重点是放在关系上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也提出了“差序格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构成的,这个网络就像一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就象是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网络关系渗透到企业中的表现就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围绕着这一核心的第一层是与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有血亲关系的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家族本位主义的。“从那个最深厚文化层次中流传下来的,至今仍是中国人行为核心的,是‘家’的概念”。在悠久的中国传统中,家族主义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方面,自觉不自觉的在人们的行为中流露,当然包括家文化在企业中的反映。

围绕着核心的第二层是以同事、同学、朋友关系组成的准亲缘关系网。由于中关村企业普遍具有技术含量高、知识起点高以及与国际接轨等特性,家族成员多数无法胜任高新技术企业这种对技术、知识的高要求,所以家族成员很少能成为企业核心管理者。此时,有着高知识水准、共同目标或资源互补的准亲缘关系网便成了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或管理层候选人的选择对象。

关系网络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人员一般担任企业的管理层职务。由第二层再向外推是企业的更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一般技术人员或普通员工。

中关村企业发展初期,很多类似于“技术作坊”,人员较少,管理任务、层次等要求较低,管理人员任用、职务安排一般以准亲缘关系网的成员为基础,而他们也还能够胜任;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战略规划、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大量资金的需求以及深度的市场推广等提上议事日程后,许多以技术力量为管理层核心的企业开始捉襟见肘,引进高层次的职业管理人员势在必行。由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存在,企业在新一轮人员更替,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职务安排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过去机动、灵活、反应迅速的“泛家族管理”模式开始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大规模扩张。

当然,完全脱离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企业不是没有的,但数量有限。而且,即便企业最初是由纯经济关系组成的,企业要获得发展,也要逐步发展出一组社会网络。而更经常的情况是,先发展一种社会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联系,或者两者同时进行。

2.“差序格局”的信任关系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其《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详细地考察了不同文化中导致的社会信任的不同,得出华人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尽管福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华人文化的特征,但他这种说法却没有对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加以分类。其实,在中华传统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是随血缘关系的不同而区别开来的。

与网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相对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呈现出“差序格局”的局面。许多研究人员把这种信任关系看成是家庭企业的一大特色,实际上在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这种“差序格局”同样普遍存在,这也是导致中关村企业“泛家族管理”现象突出的原因之一。

这种“差序格局”信任关系反映在中关村企业中,就是形成了以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在集团内部,由于血亲或准血缘关系的存在,成员间有着较深的信任关系,往来密切,而在网络关系之外的成员则较难加入这一集团。其具体表现是:企业管理者对血亲关系最为信任,对同学、朋友等血缘关系成员比较信任,需要高度保密的技术、企业的财务人员等要害部门往往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至于对其他人,则或多或少存有警戒心理。

据报道,一位名牌大学的硕士被一家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录用。上班不到一周,他就发现自己很“孤立”,因为除他之外,所有的员工都是几位主要管理者“引荐”来的亲朋故旧。因为“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关系”,不到半年,这位硕士便被“扫地出门”了。由于网络关系之外的成员较难融入关系圈之内,企业也就形不成对关系圈之外成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关系圈外成员由于拥有某种价值而受到其他企业的引诱,他与企业的关系愈加不稳定。在中关村企业中,企业技术人员带成果跳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管理者将中关村人才流动性比较高看成是“IT行业的特点”、“IT人才比较匮乏”,但一些调查公司的研究表明:导致人才流动较大的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前途”和“事业”,“薪水”位列第三位。由此看出,得不到信任、看不到前途是导致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西方的高科技企业已抢滩进入中国,如英特尔、微软、IBM、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这些企业大都在我国建立了研究所,其目的很明显,他们不仅要实现产品的本地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中国的优秀人才进行技术开发。我国的企业对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与国外大公司根本无法相比,再加上这种关系圈的排外情况,无怪乎我国高科技企业有如此高的人员流动率。

3.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轻契约,重信任

众所周知,西方社会注重法律、契约,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其对产权、权利义务的约定一般通过契约清晰地予以规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此不同,中国社会更为重视关系网络中成员间的信任,靠信任、道德等非正式制度去约束网络中成员的行为,因而在行事的过程中,并非事先把行为的规则以固定的形式确定下来,而是希望借助于人们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加以规范。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信任与默契不是长久和永恒不变的,由于它无法形成明确的契约,因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约束力必然是有限度的。虽然建立在血缘、亲缘、准亲缘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络是较稳定而有凝聚力的社会结构,但这种网络关系是可以被经济利益冲击而松动的,网络关系中成员间的信任也是可以被资产利益侵蚀而出现叛逆。一旦这种信任关系破裂,企业的发展便会因此而受到挫折。一些中关村企业在发展初期,对技术股、资金股、智力股等事先没有约定,公司产权归属不清,创业人员的个人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为公司未来成长埋下了隐患。类似的情况在前些年屡见不鲜。例如,王志东第一次创业时,其编写的“中文之星”属于非职务发明,但碍于“面子”和“哥们义气”,王志东将其注册为职务发明,将自己的技术无偿贡献给了公司。“中文之星”因王志东而一举成名,但由于缺乏产权保护,王志东最后黯然离开,“中文之星”从此也一蹶不振。

三、从文化视角审视“泛家族管理”的利弊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关村企业所存在的“泛家族管理”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它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认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1.企业利用由网络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

具有生产能力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网络关系同样具有经济价值。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形成的经济能力被称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尼提出,并被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而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因而可以大大节约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如一些中关村企业,由于其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准亲缘关系基础上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因而降低了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

2.有利于企业内信息交流,便于企业决策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泛家族管理”企业形成了一个以总经理或董事长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的企业组织。在中关村的一些企业组织中,由于准亲缘关系的存在,其关系内部成员之间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形成了信息网络型传输的重大动力。整个企业的信息流动摆脱单向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化,因而有利于形成充分交流,管理层也能及时体察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并及时反馈给基层生产,减弱了信息交流的时滞性以及歪曲性。这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灵活经营。

应该注意,“泛家族管理”并不是百利无一害,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科技企业中的一种产物,随着市场、技术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日益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深入人心,其不利之处也暴露得越来越清晰。

1.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高新技术的国际前沿性、高知识含量等特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对管理者素质要求很高,除具备较强的技术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新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他们还必须会经营、懂管理,是集“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于一身的“通才”。

由于管理层具有很深的技术背景,随着这些企业的成长,有时会出现两种倾向:第一,管理者的技术偏好构成成长障碍。技术偏好就是管理者素质结构中技术能力强而经营管理能力差。当企业受阻时,技术偏好管理者总是倾向于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善经营管理。第二,传统管理思想构成成长障碍。相对于技术偏好,这是另一个极端。管理者被传统管理思想所束缚,忽略了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高成长性以及日新月异的市场状况使其管理方式很特殊这一点。用管理简单劳动者的方式去管理高科技工作者会陷入困境。而如果企业管理层的关系圈中缺少这样的“通才”,企业的管理就无法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

2.不利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充分发挥

中关村地区知识密集,一流大学与科研院所密集程度远远高于我国的其他发达地区。例如上海的普通高校数为24所,而仅中关村的高新数就为39所,远远高于上海地区。然而,在大量人才来到中关村的同时,国有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才却流失国外。人才流失的根源,泛家庭管理不能不说是其中之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物质资本的规模,而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尤其对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决定的。在对人才支付的薪金、提供的福利方面,中关村企业与外资或合资企业是无法比拟的,因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就尤为重要了。然而在泛家族管理企业中,由亲缘、准亲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使企业对关系圈外人员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在外资企业高薪的诱因下,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跳槽,离开企业的比率尤其高。

3.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部分中关村企业在成立初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或出于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任,对企业的产权并没有做出明确界定。而当产权界定不清晰时,人们之间形不成稳定的预期,使交易成本增加。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利益的纷争或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的不同看法等原因所造成的产权纠纷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美国经济学者诺斯在北大的演讲中指出“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的转换,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的制约因素”。所谓人格化交易是建立在个人之间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交流,这种交换是基于人们之间的交换规模小,交易范围有限之上的。非人格化交易则是指我们在对交换的另一方没有任何个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换。非个人交易一般是建立在健全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在存在大规模交易和交易的范围十分广泛的情况下,非人格化交易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加剧,我国加入WTO的脚步临近,国内市场无不充斥着国际经济战的硝烟。由于中关村企业多数处于IT行业,其市场环境变化快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空前惨烈,且缺乏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中关村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十分严峻。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在国外巨型企业参与国内竞争的态势下,企业竞争除了依赖先进的技术外,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依靠关系网络营造的“泛家族管理”是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的。

标签:;  ;  ;  ;  ;  

管理的文化解读--从中关村泛家族管理的文化视角_家族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