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道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河道治理,才能为水利工程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保障。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其抗洪能力、周围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坚持“预防为先,综合治理”,加强对水利工程河道的管理力度。文章指出了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原则,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管理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接到治理;问题;管理对策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与城市河道水利系统的运行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但是就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情况来看,不仅存在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而且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水资源污染,不利于水利工程河道作用的有效发挥。如何做好河道治理管理工作,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原则
在开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时,要想实现预期治理效果,便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保持河道自然化。河道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最为佳的自然化形态,进行河道治理时,应尽可能的保留河道原始面貌,包括凸岸、凹岸、浅滩、深潭等,为各种河道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自然调节水流,保证河道具有较强的抗洪能力。第二,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河道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对其治理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包括山、树木、建筑等,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样性,营造完成的河道景观,以此来增强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只有遵循上述原则,才能切实提高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水平。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问题
就当前相关工作基本开展情况来看,水利工程河道整体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仍是比较多的,尤其是以下几点。
2.1任意改变河道形态
很多地区都缺乏对河道管理的重视力度,也没有对周围建设用地做出严格规范,侵占河道两岸及水面现象比较常见,随意改变河道形态,对其原始面貌造成了破坏,不仅会导致水域总量失衡,影响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还会破坏多种生物河道生物栖息地,减少了生物多样性,不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系统平衡。当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更加侧重于防洪能力的提升,大多采用人工砌筑方式,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将河岸修筑成直立式,河道天然断面形态发生了变化,宽度设深度都减小,其调蓄能力减弱。
2.2河流生态环境污染
水污染是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人们环保意识薄弱,将河道作为天然垃圾场使用,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在污染水体的同时,还会引发一连串的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过处理,或者处理后没有达到规定排放标准,便随意排放至河道内,严重污染了河道水资源。除此之外,水体污染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引发水质型缺水危机,水体质量及功能也会因为新的生成物而受到影响,加重了河流生态环境污染。
2.3防洪泄洪能力不足
当前一些河道两侧尚未设置护岸,或者护岸比较单薄,绿化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抗洪能力较弱,无法达到相关设计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一些河道在长期通航过程中,其河堤会因为严重冲刷,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也会削弱其抗洪能力。同时,一些河道清淤工作不到位,很多淤泥沉积在河床,再加上通航冲刷河岸的影响,也会带来大量淤泥,降低了流水速度,河道泄洪能力减弱。
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管理对策
在加快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提高对河道治理管理的重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对策改善当前工作中的不足。
3.1修复河道原始形态
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时,应尽可能的使其保留自然面貌,这就需要修复其原始形态。第一,保证水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在修筑河堤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石块,形成浅滩或者深潭,并结合不同河段的地势特点,将护岸布置成不规则的交互形状,使其水流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第二,保证河道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将河道中直立的跌水处改造成缓坡形式,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修建明渠,清除陈旧的拦水坝,并预留不同种类的鱼道,为各种河道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第三,应结合周围环境,制定科学可行的河道修复方案,在确保河道综合性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上,实现与自然生态的统一协调。
3.2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针对河流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做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工作。首先,应严禁河道两岸居民随意倾倒垃圾,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才可允许排放至河道,国家应从法律层面做出约束,制定河道水资源保护条例条规。其次,当发现河道出现水体污染现象时,应做出污染源并加以有效处理,对于有闸控制的分洪道进行防污调度,对无闸控制的分洪道调整设计方案,缩小水污染影响范围,并优化导流路线,防治污水扩散。另外,应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借助先进的挖泥设备和铰吸设备,清理沉积严重的淤泥,并打捞河面上的悬浮物,避免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3.3重视生态河堤建设
在治理河道时,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提高对生态河堤建设的重视力度,保护河道自然景观。一方面,应对河道及周围环境进行勘察,获取各项水体及地质资料,准确计算河道过流能力,以河道为中心线,制定科学的河流生态系统规划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可在河道两侧布置浅水地段,从人的视觉上可以起到拓宽河面的效果,同时还能在浅水地段营造河岸景观,提高生态效益,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植物保护河堤及其原始护岸,采用植被护岸石材、木材护底的自然型护岸方式,自然型护岸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材料,确保达到抗洪能力。
结束语:
河道是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并且具备通航、供水、防洪等多项功能,所以在推动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落实好河道治理。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应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结合河道自身特点及治理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河道功能、改善河道环境,以达到利国利民的理想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彦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204-204.
[2]马荣杰,李子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及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6,(6):62-63.
[3]罗洪桥,黄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及管理[J].水能经济,2016,(12):163-163.
论文作者:林晓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河道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护岸论文; 能力论文; 水体论文; 河堤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