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衰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_心理学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衰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_心理学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衰落和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人本论文,认知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余年来,心理学摇摆不定,学派林立。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在分析一个学派时,总是从时代精神、科技发展、基本方法论、派别师承及创立者个人特征等方面来论述其兴衰成败。而有些人认为,心理学要想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基本方法论,即要有正确地对待自己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立场。因此,本文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来分析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行为主义的衰落与人本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行为主义的出现,在西方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场革命。在行为主义产生之前,心理学界存在着两大对立的理论派别:一是德国冯特建立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二是符合美国社会背景的杜威建立的机能主义华生师承机能主义的观点,但又不满于机能主义对意识研究与内省法的宽客态度及体系的不严格性,于是在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登台。华生以他激进的观点,热情努力的工作吸引了一大批心理学研究中的年轻人,从而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派,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虽然当时的心理学家不一定都承认自己是行为主义者,但心理学界公认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至少就方法论来说,绝大多数是在行为主义观点的影响下取得的。

蓬勃发展的行为主义有两个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它以为实证主义对完善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一般的方案;二是动物实验研究,主要是对白鼠学习的研究,认为由此产生了适用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的一般的行为规律。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两个基础发生了动摇。

实证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发生的频率抽绎出因果关系的规则,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后来出现的不论是马赫的实证主义或是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都是解释科学本质特征的一种尝试,它要求指出科学与伪科学以及形而上学的差别,它的说明强调了客观实验产生无可辩驳的客观资料与严密自明的学说产生可资试验和具体的假设。对于这些设想,华生、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人都奉之为金科玉律。但是这种有关科学的精确而客观的观点,到了50年代后期就让人觉得越来越可疑了。实证主义有三条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这既是行为主义前进的动力,也是它的局限性的根源。首先是可被观察原则,如果心理学研究以可被视察者为限,则凡属观察所难及的思想意识都应被放弃。因此华生坚决摒弃意识。由此出发,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被观察到的行为及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研究目的则在于由刺激预测反应,以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即S—R公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发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后来S—R公式就成为行为主义的中心概念,用它来解释一切,即使是最复杂的现象也不过是S—R连锁体,如复杂的言语行为可以解释为“喉结运动”,这样就导致生心不分,在方法论上就有极端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其次是客观性原则。传统的心理学都是属于主观心理学,以内省为主要的观察法,结果则因缺乏客观的指标往往争论不休。对此,实证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可以起快刀斩乱麻的功效。但是过分强调客观性,就不免因咽废食,以致缩小比较和参考的范围。从客观性原则出发,行为主义希望把所有的科学的理论术语操作主义化,但这是不可能的。例如许多内部的,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就难以操作化。面对这个困难,斯金纳的解决办法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选择一种简单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人为造成的动物反应来研究(如白鼠揿压杠杆来得到食物和水)。第三是经验主义原则,行为主义反对本能的概念,侧重学习的结果就是要贯彻经验主义的观点,但作为行为主义的另一个支柱的动物行为研究却并不总是支持这个观点。

行为主义原来是依靠动物实验获得的动物心理规律应用于人类心理的。到了50年代,人们发现这些实验也都是不可靠的。1961年斯金纳的两位年轻合作者白朗特夫妇发表了一篇实验报告,题名为《有机体的不规则行为》。原来白朗特夫妇是按斯金纳的设计要求进行实验的,但是在实验中发现,他们虽然能够教会小猪把一些木制的小币埋在猪圈的泥土里,但是最后,动物还是把它们都挖出来。论文报告说,人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动物为一些“强烈的本能行为限制住”,推翻了已经学会的行为。这是因为猪仔在本性上是为了寻找食物用鼻子去刨挖泥土的,所以它们必然要刨挖出由于食物强化的有控制训练而收集和埋藏起来的木制币。这个实验及类似的研究就动摇了行为主义对动物和人学习的三大假设:第一,动物实际上是白板一样纯洁,它的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学会的;第二,有机体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不重要的;第三,任何刺激都同样能够形成任何反应,即S—R公式的成立。

行为主义上述方法论的缺陷,显然妨碍了心理科学的进步。在50年代,行为主义阵营内许多后来者在许多方面作了折衷和妥协。比如新行为主义者在意识问题上的退让。当然更彻底的改革是突破旧框框,发展新学派。所以到了60年代,行为主义作为一个一统天下的理论框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新的学派正在发展。这就是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学派,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西欧强调精神生活价值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强调对精神生活进行经验描述的现象学方法论在美国开始传播。因此,人本主义运动发展迅速,特别在反对行为主义上,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的动物化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人本主义者强调研究方法要和研究对象相适应,心理学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方法为中心。他们指出,近代传统心理学在反对抽象思辩时,曾不适当地强调实验方法,甚至不惜以牺牲心理学对内部意识活动的研究为代价,这等于把婴儿和脏水一起倒掉。心理学史表明,近代心理学从思辩哲学分立出来以强调实验法为特征。但在早期,冯特以意识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对内隐的意识难以进行外部实验控制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从改进研究方法入手,以适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另一种是,避开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以便进行实验室的实验。行为主义是采取第二种方式。行为实验方法在生理心理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中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但它是以牺牲很多研究领域为代价,当涉及人格、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时,或者完全回避,或者勉强推论,因而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人本主义则强调心理学研究应以第一种方式解决问题。人本主义发起人马斯洛提出了他的整体分析方法论。马斯洛认为,整休分析并不一般地反对实验,但就人格问题而言,整体分析要比实验室的元素分析更有效。马斯洛的整体分析法有这样几个特点:(1)把某一人格群综合征既看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整体,又作为整体有机功能作用的一种表现;(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它自身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它和整个有机体的关系,以及它和有机体其他表现的关系;(3)实施这种方法的一个根本要点是要先对作为整体的人有所理解;(4)但对于整体的理解不可能一开始就很完善。因此,需要有一个对整体和部分进行反复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马斯洛称之为反复研究法,以这样的方法论为指导,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就是个别案例研究,包括访谈、问卷调查、档案传记研究、人格测量和评估法。马斯洛著名的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

当人本主义以西方心理学“第三种力量”而引人注目时,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反抗而迅速得到发展。它是由许多接受信息加工观点的美国心理学家共同创立的一个学派(如以研究注意和记忆著称的G·A·米勒,以研究思维著称的H·A·西蒙和A·纽艾尔)。它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反对行为主义的由动物研究推论人的行为,而是直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从感知到思维),二是进行研究的指导思想是把人看成类似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试图用信息加工观点说明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他们认为,在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器的前提下,需要用较为抽象的分析原则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而不能企图靠了解人的行动赖以发生的生理机制去达到目的。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到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的观察法也得到发展。一般说来,当涉及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多利用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而涉及较慢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则可应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既可运用于快速的,又可运用于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这就是抽象分析原则。这样既冲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禁忌,又克服了古典内省法的弊端。

有这样一句谚语:“我不要你的金子,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这神奇珍贵的“指头”在科学研究中就是研究方法,而对方法本身的认识、思考、评价就是方法论。方法论的进步,就代表着科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中,五六十年代所出现的行为主义衰落和认知、人本心理学的兴起这种现象,从方法论角度看,是一种方法论的完善和进步。也正是这种学派的兴衰,推动着心理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标签:;  ;  ;  ;  ;  ;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衰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