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艺术市场的走势看中国艺术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市场论文,走势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3年6月20日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敲响祖国大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以来,祖国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已走过了8个春秋。短短的8年与海外艺术品拍卖市场悠远的历史相比,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显得稚嫩和单薄。在8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艺术人不断探索和进取,艺术市场的培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大中小型画廊约3000余家,小型拍卖公司几千家,相当规模的拍卖公司则有几十家。从地域看,这些画廊和拍卖公司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上海,北京、南京、深圳、广州、杭州、台北、香港等为中心。颇有影响的拍卖公司主要有:上海朵云轩(祖国大陆第一家艺术品专业拍卖公司)、敬华(新近成立)、新世纪、国际商品拍卖公司、上海拍卖行,北京中国嘉德、北京翰海、荣宝斋、鼎丰、太平洋,南京王朝艺术品拍卖公司,深圳艺术品拍卖行,广州嘉德,香港永成古玩拍卖公司、协联拍卖行,台湾建德国际艺术品拍卖行等,当然香港、台湾的苏富比、佳士得更是世界知名。此外,一年一度的北京、上海、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取得了相当成果。中国的艺术市场面广、潜力大,但从制度、立法、运作机制等方面与海外艺术市场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本文主要从海外艺术市场的走势以窥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借此鉴之,而丰己身。
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和中国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其明显的标志便是改变了海外藏家在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上垄断和抢购艺术品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企业家开始投身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开始投资艺术品。他们的出现不仅局部垄断了中国国内的艺术市场,而且在海外市场上开始购藏艺术品。以1994年的北京嘉德拍卖会为例,国内卖家占了60%以上。朵云轩2001年春季拍卖会200余位买家中海外买家仅占五分之一,上海本地买家却占到了50%。企业对艺术品的投资,是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体现。大连万达集团1999年底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以44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力挫海外买家,竞得清代初年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的作品《鸟图》。上海浦东一企业以100万美元购得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名作复制品《思想者》,令海内外激动了好一阵子。2000年春季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北京保利集团以重金购回圆明园流失文物,不仅挽回了国宝丢失的损失,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艺术市场的竞争力。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未形成整体气候,许多落后的观念还左右着人们对艺术品的大胆投资,因此中国的艺术市场在短期内还很难全面与世界接轨,但海外艺术市场的许多经验对新生的中国艺术市场能起到很好的参鉴作用。
20世纪90年代,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世界艺术市场仍进入了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文明史相当悠远、文物资源异常丰富的中国艺术市场兴起和发展;二是海外艺术市场走向集团化。
艺术市场走向集团化是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独立式单一拍卖行或画廊形式建构的艺术市场,已显得不合时宜。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当今艺术市场对其中枢神经系统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其信息传播快、拍卖内容丰富且品位高而独占鳌头。法国巴黎著名的亚可艺术品拍卖集团负责人多那迪说:“即使有一些高品味的艺术品,对小型拍卖行来说,也不适合举行拍卖活动,在平凡的拍卖场上,很可能没有得标就结束了。”这主要是因为小型或单一的拍卖行,由于经济实力不雄厚、实际操作能力小、能提供的拍品少、信息传播慢且周期长、传播区域有限等,影响了竞购者的购买欲和拍品价位,从而影响拍卖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和驾御艺术市场的能力。这种落后的体制与日益繁荣的艺术市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很难协调。
艺术市场走向集团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从区域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联合,一种是跨国联合。从协作方式上讲,形式多样,有拍卖行与拍卖行之间的协作,有拍卖行与企业之间的协作,也有拍卖行、企业与文博机构的合作等。艺术市场走向集团化的直接结果是大型艺术品拍卖集团公司和连锁拍卖公司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庞大的信息传播网和拍卖体系。这样一来,拍卖集团公司不仅可以举行拍卖品位高且内容丰富的拍卖活动,同时还可以节约拍卖前的展览会、媒体宣传及制作豪华目录的时间及成本费用,同时,各分公司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投资各自手中的艺术品。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可以优势互补,很好地起到推动和繁荣艺术市场的作用。
艺术品拍卖公司走向联合,寻求庞大的投资计划,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集团化作业方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开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在这方面是先行者。世界上最大的拍卖行——拥有250多年历史的英国苏富比(Sotheby's)拍卖连锁企业,其非凡的经营业绩来源于苏富比锐意进取、大胆改革的经营管理实力。其中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早在1964年,苏富比就进军美国,开始了跨国经营的梦想,一度兼并了美国最大的艺术品拍卖行——位于纽约市麦迪逊大街的帕克·伯尼特拍卖行,继而又于1974年兼并了荷兰最大的拍卖行——阿姆斯特丹的马克范·韦拍卖行,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拍卖集团公司,大大增强了苏富比的经营势力。
20世纪90年代初,苏富比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戴安娜·迪·布鲁克斯倡导了苏富比历史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财政革命——信用卡支付资金方式,正是这次意义深远的改革,使苏富比进一步得到了世界拍卖行业的尊敬。现在,苏富比在世界各地拥有100多个分公司,名副其实成为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拍卖集团。1989年苏富比拍卖公司与日本西武百货公司联合举办近现代版画拍卖,开创了拍卖行与跨国企业之间合作的新局面。这次展览共有作品134幅,拍卖现场设在东京日比谷的豪华帝国饭店,拍卖取得了空前成功,成交额达到12亿4千2百75万日元。毕加索、夏加尔、米罗等在日本极受欢迎,他们的版画全部顺利拍出,并刷新了历次拍卖记录,这在日本拍卖史上是空前的。这次拍卖也大大激活了日本的艺术市场,一些大的公司和金融业界开始投资艺术品。1989年日本金融业界的爱知—森下集团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旋起了一股狂风,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对艺术品的大胆投资。爱知—森下集团拟订了一个3000亿日元的庞大投资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在海外拍卖市场上大量购进艺术品。1989年11月,森下花费120万美元从伦敦克利斯蒂拍卖行买走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母爱》。更早一些时候,森下一次性就购买了20余幅毕加索的作品。下面一组数据更能说明日本人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兴风作浪。截止到1989年11月,苏富比和克利斯蒂两家世界排行前两位的拍卖公司拍出的名画作品中,美国人只购得了25%,欧洲人购得了34%,日本人高达40%。凭借雄厚的经济势力,日本人稳稳地操纵了世界艺术市场。毫无疑问,苏富比在全球范围内的拍卖槌声,带动了世界艺术市场的繁荣。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苏富比依然没有停止锐意进取的脚步,利用蓬勃发展的网络,积极开展网上艺术品拍卖,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苏富比2000年首次网上拍卖流行艺术品便成绩不俗,86件作品有53件成交,这不仅是在传统拍卖模式基础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打开了未来艺术品拍卖的新局面。中国的拍卖企业也开始在网上拍卖作了有益的尝试,较为成功的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嘉德在线于2000年11月19日在网上成功拍卖了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被一位称为“汪氏后人”的台湾买家以250万元购得。
不甘示弱的世界第二大拍卖企业——创立于1766年的英国克利斯蒂(Christie's,中文名佳士得)拍卖行也奋起直追,至今在世界各地也有70余家分公司,其非凡的经营业绩有时连苏富比也望之兴叹。克利斯蒂的世界拍卖记录至今未被打破,即是1990年5月,正值荷兰画家凡高逝世一百周年,克利斯蒂拍卖行举槌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拍卖了凡高的名作《加歇医生的肖像》,被日本斋藤先生购得。这件作品至今保持着世界拍卖史上单件艺术品的最高价格。众所周知,苏富比、克利斯蒂和目前号称世界第三大拍卖公司的菲利浦德普瑞和鲁森宝拍卖公司几乎垄断了拍品价位在4000万美元的艺术品,其营业额大多是以亿美元为单位计算。就在刚刚结束(2001年5月7日)的菲利浦德普瑞和鲁森宝拍卖公司在纽约推出的“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品拍卖会”上,仅7件印象派作品就拍出了8000多万美元的高价。
英国苏富比与克利斯蒂成功的经验,对繁荣世界艺术市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和日本的拍卖行业也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思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由20多家拍卖行组成的法国古桑拍卖集团,不到几个月便显示了团体的优势。在史特莱堡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法国古典绘画大师——大卫的铅笔素描肖像竟拍出了480万法郎的高价,连安格尔弟子的素描也卖到了360万法郎,这两幅作品的价格是其拍卖公司有史以来拍出的最高价。1992年,设于法国的欧洲共同体就曾数度有意联合小型规模的拍卖公司,以加强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的拍卖公司有:亚可、巴里斯拍卖场、巴黎桑多及古桑集团。早在1989年,有100年历史的法国德鲁奥拍卖行(创立于1890年),也是法国最大的拍卖企业,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一次国际艺术品拍卖会,成交率为100%,尝到了跨国经营的甜头。日本也不甘落后,1989年,日本开始改革艺术市场体制,发起者是那卡穆拉(Morltaka-Nakamura)。他在改革宣言中说:“西方这种统一的公开拍卖制度对日本的当代艺术进入世界艺术市场是非常必要的。他的东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代世界和日本的艺术家身上。”为此,日本十九家画廊联合,组建了艺术品拍卖联合公司——日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正如画廊的主要负责人赫塞戈瓦(Tokulhichi Hasegawa)说:“我们十九家画廊走向联合,试图重建日本统一的艺术市场,以增强在世界艺术市场中的势力,树立良好的形象。过去十年,艺术品的投机活动大大损害了日本艺术市场的形象,仅靠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扭转这种局面,摆脱危机。”1990年,日本又组建了一家大的艺术品拍卖联合公司——辛瓦(Shinwa)艺术品拍卖公司,是由来自东京、奥萨卡(O 2saka)等地的五家中等画廊出资成立的。公司一运作,就起到了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同年9月,在东京举行的第一次拍卖,就创下了历史记录,总成交额高达4020万美元。这对拓宽20世纪日本艺术市场的广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辛瓦公司拍卖后的两个月,东京势力雄厚的艺术品收藏家库帕拉第威(Cooperative)以西方拍卖方式和传统的日本保守拍卖方式相结合举行了一次拍卖,结果不很理想。辛瓦公司总经理海拉娜(Tatsuo Hirano)后来在总结经验时说:辛瓦公司的前景是乐观的,她正不断健康地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开放竞争、走向联合是推动日本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动力。
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艺术市场,短短的几年,在世界艺术市场大的环境影响下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在同海外艺术市场接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制度改革。上海作为中国艺术市场早期的发源地,起到了先导作用。早在1993年2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之初,就鲜明地确立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二、开拓艺术市场,引导人们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三、打破外国拍卖行垄断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局面,重振上海艺术品市场的雄风。值得一提的是朵云轩的领导们,锐意进取,紧跟世界艺术市场的步伐,派专员出国学习考察,及时了解了海外艺术市场的动态,吸取了他们成功的经验。1992、1993年朵云轩与香港永成拍卖公司先后三次在香港举行联合拍卖会,取得巨大成功,每次成交额均突破1000万港元。1996年,经历过诸多风雨考验的朵云轩更加成熟,又与中国台北甄藏联手,在海峡两岸同时举行拍卖会,与海外艺术市场接轨迈出了一大步。最近几年,朵云轩经营业绩稳中有升,每季大拍业绩都在1000万元以上。就在人们普遍关注的20世纪末最后一次大拍卖会的硝烟还未尽时,新世纪的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捷报频传,不仅朵云轩2001年春拍形式喜人(仅三个专场就成交1300多万元),更让人看到了书画市场的复苏和艺术品市场的再度繁荣。而且刚刚组建不久的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2000年底由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和上海文物商店共同合资组建)充分体现了集体力量的优势,显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6月份的第一场拍卖,仅一件明朝永乐年间的青花折枝八方烛台(高29.8厘米)就拍出了8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着实让世界艺术市场惊了一下。毫无疑问,敬华的成功,靠的是上海博物馆坚强的学术后盾、严格的鉴定把关和上海文物商店良好的信誉及高质量的拍品来源,集体的协作力量是其成功的关键。
北京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又一个中心,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是其统帅中国艺术市场的先决条件。北京三大拍卖企业——翰海、嘉德、荣宝斋,统领了北方艺术市场的大半江山。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是国内首家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的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成立不到几年,也取得了空前的好成绩。这主要得益于翰海优良的经营策略和集团化的运作方式。与朵云轩不同的是,翰海积极利用与全国文物商店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文物系统主渠道的作用,保证了充足的货源。开拍不到一年,总成交额高达1.38亿元人民币。仅1995年的春拍,成交额就达1.05亿元,总成交率达93.1%。最近三年,翰海拍卖公司总成交额每年均保持在2亿元人民币,名列全国各拍卖行之首。成立于1993年5月的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拍卖公司,并在广州等地设有分公司。嘉德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拍卖信誉,赢得了海内外的尊敬。1994年首次亮相就创下了1423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刮起了中国艺术市场上的第一股旋风。在探索经营思路上,嘉德积极与国际艺术市场接轨,模仿国际惯例,每年春秋两季定期举行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嘉德新世纪首次春拍于2001年4月25日举行,创下了7000余万元人民币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一成绩也是国内其他拍卖行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不仅如此,嘉德还保持着国内多项单件艺术品拍卖的记录,充分显示了大型拍卖公司的团体优势。据统计,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斋三大拍卖公司2000年一共拍出艺术品(不包括周末小拍)6383件,成交总额35161.4万元,与1999年大致持平。其中超过500万元的有:中国嘉德的宋高宗《真草二体嵇康养生论》990万元,北京翰海的《梅花诗意图卷》880万元,北京荣宝斋的李可染《万山红遍》501.6万元。
香港和台湾是中国东南部的两颗明珠,经济实力雄厚,艺术市场蓬勃发展,除有相当实力的苏富比和佳士得外,香港本土的拍卖行也积极与内地联手,开展业务往来,除永成古玩拍卖公司与朵云轩有业务往来外,协联拍卖行也与大陆荣宝斋等艺术品商店建立了良好信用。协联拍卖行成立于1983年,充分利用团体的优势和力量,早在1992年就与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联合举行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会,创下了国画大师李可染历次作品拍卖的最好记录。台湾建德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是台湾第一家也是最大一家艺术品拍卖行,成立于1984年,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该拍卖行最大的优势是它隶属于台湾最大的文物商之一的胜大庄文化企业集团,并与该集团中的美术院、书画学院、艺术画廊、文物百货公司等密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是其他拍卖行难以抗衡的。
事实证明,艺术品拍卖市场走向集团化是艺术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不断引起海外的关注。因此,有人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和繁荣期。但是,由于中国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市场异常庞大,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有:艺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经纪人制度不完善,违规操作较多;艺术品的真假问题,这类教训已经不少;鉴定后备力量的不足,断代现象严重;文物观念不强,破坏、倒卖、走私现象严重;国内统一的艺术市场观念不强,各拍卖行自行其是;拍卖行数量多,拍卖频繁,秩序混乱,等等,这些严重束缚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
新世纪的来临,对中国艺术市场来说,应该是很好的契机。今春上海、北京艺术市场上精品迭出,成交喜人,为新世纪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开了个头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与海外艺术市场的差距和我们拍卖体制的落后,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拍卖规模上的差距;拍品价位上的差距;拍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差距;中外艺术品价位上的差距;拍卖制度完善程度上的差距等。当然造成这种差距,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因素;既有文化的差异,也有观念上的不同。惟其如此,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不断的努力,除了要克服以上严重的问题外,还要积极地培养艺术市场,齐心协力,解放观念,在形成国内统一艺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与海外艺术市场接轨,形成集团化的市场运作模式,从而为建成世界性的国际艺术市场而努力。
标签:艺术品论文; 朵云轩论文; 苏富比论文; 拍卖行论文; 拍卖公司论文; 中国嘉德拍卖论文; 艺术市场论文; 嘉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