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心理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心理素质论文,公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要求,概言之就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时下,人们谈论人的素质,一般都只讲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对居于人的整体素质核心地位的心理素质,则鲜为人侃。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一、心理素质及其优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品质。心理活动人人都有,它是人通过脑的活动对客观事物所作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是接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它们的映象,而且还调节和支配自己产生种种答应性的行为,对其主动适应、施加影响、进行改造、推陈出新。人有复杂多样的心理活动,因而心理素质也有一个复杂的结构。笔者认为,它有三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又包括多项因素。第一个维度包括两项因素,一是认知素质又叫智能素质,如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记忆的持久性、智力的高低、能力的类型;一是情志素质又叫人格素质或非认知(智力)素质,如理想和抱负的价值取向、办事的果断性和坚韧性、情绪的敏感性和调控力、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第二个维度分别是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三方面所表现的心理品质。第三个维度是心理健康状况,即是否存在或有多大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素质的形成有两个客观基础:一个是体内物质基础,即作为反映器官的脑的结构和机能;一个是外部物质基础,即作为反映对象的现实环境。前者是自然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微不足道;后者的情况极为复杂,尤以社会环境更甚,故为社会性。人的心理活动,几乎都有社会因素影响。因为人的生活必须寄托于一定的社会,思想、情感、行为,都要服从于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准则和规范不同,语言、文化、科学、技术的背景不同,人际间的社会关系不同,人所形成的心理素质的性质与水平也必然有所不同,情志素质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便是心理素质的社会制约性。由于任何社会都是充满矛盾的,故在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心理素质也就存在着矛盾,有些是适应于现实社会的,有些则是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因而人的心理素质有一部分是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
心理素质是人自觉地、明智地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条件,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之所在。心理素质好,在学习、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认知敏锐、思维开阔、有志向、有志气、有志趣、从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办事竟成,成果丰硕;心理素质好,能充分享受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情绪愉悦、热爱生活、青春永驻;心理素质好,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对待现实,善于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自我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显然,全民族心理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国家的面貌必将变得更加绚丽多恣,可见优化公民心理素质的工程,应该名正言顺地包括于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总工程之中。反过来说,有人心理素质差,尽管其他素质不差,也会无所作为,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如上海电台节目主持人塍佳、上海大众集团公司总裁方宏,在事业上都可谓是强者,可是由于心理素质差,遇到重大挫折后承受不了,便轻率地自杀身亡!当前的时代,是发展兴旺的时代,也是感情负重的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渐广泛、激烈,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心理负荷相对增大,使心理不适、情绪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频率急骤增加,优化公民心理素质的工程更是亟需立项并启动。
心理素质的本质属性虽然不同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但它与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心理素质优越,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素质的提高,如具有良好的智力,就能接受深奥的、复杂的、艰难的知识、技能,并能迅速地、牢固地掌握它们,如意志力强,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容易接受并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心理素质低下或欠缺,就会严重妨碍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如弱智儿童就难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性情暴躁、嫉妒心强、挫折承受力差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2个省市21241名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问卷调查,属心理不健康导致犯罪者占10-12%。他们认识偏颇、情绪失控、性格乖戾、缺乏起码的爱心、同情心,难以与社会相容。”(注:《青年心理咨询》1994年第11期,第4页。)这三种素质的表现,相对而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处于“前台”位置,显而易见;心理素质则处于“后台”位置,隐而难见,故常被忽视。在从事一般性实践活动中,心理素质的作用,似乎就被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掩盖了,但在某些特殊实践活动中,它仍然可以显示独特作用,如选拔飞行员,除了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的高要求外,心理素质的检测,无论如何是不能少的。这也表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决不可忽视对其心理素质的优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工程是不能缺少这项子工程的。
二、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若干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任务,根据心理素质的结构和内容,可以确定我国当代公民心理素质的优化目标包括以下若干重要项目。
善于捕捉和处理信息 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科技飞跃,知识骤增,市场经济的公众需求信息、商品流通信息、价格信息、劳务信息均纷至沓来。信息贫乏、信息不灵,必将处处被动,甚至寸步难行。现代公民应该具有对信息极为敏感的心理素质。一是力求优先获得信息。既不袖手期待信息的到来,更不让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悄悄溜走,而是主动寻找各种渠道和途径,千方百计去捕捉信息。不仅时时留心大众传媒发出的各种信息,而且运用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深入信息发源处,抢先捕捉。二是善于甄别、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后不能只是贮存,重要的是加工,即分析、辨别、编码、处理,并从加工中预见未来。要善于选择那些对自己的实际活动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调整自己行为、作出新的决策根据。
崇尚科学,善于理性分析 不论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是长是短、掌握的知识是多是寡,都应该具有科学的头脑,相信事实、尊重规律。当然又不是盲目的,要敢于据理质疑,追问“为什么”。无端地相信什么,就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信念。对现实要善于理性分析,能迅速而准确地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
具有创造性和好胜心 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性的竞争。具有创造性的人,一方面是具有创造个性,包括创造志向、创造胆略、创造毅力,他们爱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热衷于挑缺点,从而寻觅创造课题,并力求变异、革新。另一方面是具有创造能力,善于创造。他们不是盲目摸索,而是懂得并自觉运用科学的创造方法。在这竞争日渐激烈的时代,人们应该具有崇尚竞争、参与竞争、并力争在竞争中取胜的心理素质,而没有那种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平庸心理。这是心理压力,也是心理动力。面对强者、胜者,决不嫉妒,而有奋发图强、“比你更强”之心。还要善于对待别人嫉妒心,不怕别人嫉妒,不因别人嫉妒而退却,反而力争更上一层楼,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具有完善的自我意识 心理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存在、自己身心活动及其特点的觉察,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言行的控调。完善的自我意识主要内容有四:一是具有自知之明,特别是能看到自己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处,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二是自重,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决不因种种诱惑而忘乎所以,甚至任人摆布;三是自信,相信自己有存在的价值,相信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为此,敢于自我表现,喜欢逞能。这种好素质,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十分需要,但不知为什么,反而常常受到贬责。殊不知,“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是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86-387页。)当然,自我表现还须把握好时机,选择好渠道,讲究技巧和艺术;四是有严明的自律意识。能节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要求,具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心感,总是把自己置于现代人、主人翁的坐标位置上,勤于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评估、自我纠正。善于“慎独”,无论何时何地,包括只身独处的场合,头脑中都想到法律、政策、道德、纪律、责任,以此作为自己言行的调节器。
具有良好的角色适应力 每个人都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这就是说,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在他所属的社会组织和群众中,具有某种地位和身份,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职责。心理素质好的人,对自己担任的角色总会适应的,即使具有强烈的转变角色的愿望,但只要还在担任这个角色,就力求尽职尽责,有所作为。市场经济带来的一大变化是,与计划经济年代比,人的角色转换频繁得多,且机遇性强,自由度大。要能适应角色转换,包括正向转换和负向转换。要明确角色转换的意义,善于具体分析前后两种角色的差别和共性,从而吸收原有角色中的有用经验,丢掉不适用的东西,掌握新任角色的特定要求。
时间效率观念强 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促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办事越来越讲求效率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中,时间观念是很薄弱的,“日子天长,何必人忙”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现已遭受致命的冲击。有时效观念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一是讲究时间运筹技巧,科学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二是准守时间,三是争抢时间,四是处理问题多用“定量分析”,处处精打细算。
具有利人和公益的热心 市场经济不能不追求“利”,企业的利润,个人的利益不容忽视。但谋利必须讲“义”,义是一种正义感,原则性,代表了全局的公共的利益。不义就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如制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诈行骗,短斤少两,偷税漏税。见利思义,生财有道的心理,应该是每个公民从小就具有的素质。财源鸿达,盈利丰厚时,决不搞那些挥霍性和堕落性的消费,应该热心济困救难,热心资助公益事业。这样做,又会反过来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赞赏、支持与合作,使自己赢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值得深入人心的利义辩证法。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亲密、友好、互助、合作,反之,疏远、冷淡、仇恨、攻击。众所周知,办事有成效,“人和”最重要,实现人和,一是坚持互利。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人的需要有低层次的,如钱财,更有高层次的,如友谊、荣誉。二是诚实守信。在交往中,对人要真诚、实在、坦率,让人信得过,要遵守诺言,践履合同,不能轻易许愿,一旦许愿,必须尽力办到。三是宽厚。为人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理解和体谅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反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听得进,受得了,即使对方有错,也理让三分,大事清楚,小事不计。四是有礼貌。交往中讲究语言美,多用礼貌语言,讲究必要的礼节,学会人际交往的准则与技巧。五是矫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如性格孤癖,孤芳自赏或妄自菲薄,不愿与人交往;害羞、恐惧,不敢与人交往;干涉欲强,爱管闲事,爱搬弄是非,爱挑剔别人,爱把自己的意见、兴趣强加于人,爱苛求于人等。
善于调控情绪 人有丰富的感情,应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常见到,在公共场所有人被他人挤了、撞了,就不依不饶,脸红脖子粗,破口大骂,甚至拔拳相向。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表现,一是能控制自己情绪的速度、强度和表情方式,并可灵活地随时间、场合的不同而变异;二是善于排除各种有损个人身心健康,有损人际关系良性发展的消极情绪,如愤怒、烦恼、焦虑等;三是能充分激发和表现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情绪。最值得提及的是微笑。它是心灵开放的花朵和展露的彩霞,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微笑有一种魅力,在交往中,可使强硬变得温柔,可使困难变得容易,可使疲劳者解乏,可给绝望者鼓气!
具有良好的挫折适应性 人们常会遇到不顺心、不满意,遭不幸,失良机等负性生活事件,这就是挫折。挫折所引起的情绪上行为上的反应,就是挫折感。挫折源相同,挫折感可能因人而异,这就表明各人的挫折适应性(包括承受力和调节力)有所不同。它是心理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负荷上升、使挫折源明显增加,如考试落第、就业无门、婚姻变故、经营亏损。迫切要求每个人提高挫折适应性。这种心理素质差的人,受挫后的反应多为消极的,如压抑、冷漠、妥协、退缩、攻击、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心理素质好的人,受挫后的反应多为中性的和积极的,如文饰、潜抑、投射、补偿和升华。后者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孙子膑足而修《兵法》”。人们要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风斗浪,在现代化建设中披荆斩棘、创造辉煌,必须具有敢于战胜重重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
三、优化公民心理素质的主要措施
优化公民心理素质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其广泛性与深刻性实属罕见,需要人人关注,个个行动。由于心理科学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许多人对它十分陌生,以致不了解心理素质为何物,或者常常把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或生理素质混为一谈。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自觉性,有必要进行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懂得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所处的地位,懂得优化心理素质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陶冶。电台、电视台、报纸、期刊、电影、书籍都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组织的各级领导人员对此最好先知先觉,积极地把这项工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工程中去,这样,他就可以运用其权力性的影响力和优于常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使这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个人心理素质的形成是通过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实现的。这种影响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优化公民心理素质的施工,既不能忽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要千方百计有组织的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扩展,为优化公民心理素质,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利因素。决不能忽视负面影响,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克服。当然,更重要的是尽量扩大正面影响,如拓宽竞争领域,(特别是各类人才的选拔)制订并不断细化竞争规范,创造公开的、公正的、公平的各种条件和社会心理氛围。大众传媒在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作用。社会事务部门也该自觉地、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国外的某些作法可供借鉴。如美国的波卡洛市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特别重视市民的微笑,每年都举行“微笑节”,要求市民不得在公共场所愁眉苦脸,违者要到“欢容检查站”学习微笑。这个市被誉为“微笑之都”。在法国,许多商店、饭店、医院、机场等公共场所,都可见到一首题为“微笑”的诗,奉劝人们献出微笑。这就使人首先从外观上看到了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
优化公民心理素质,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从面向社会服务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业可以广泛走进生活。心理咨询是心理学训练有素的人员,与求询者进行谈话和讨论,并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技术工作。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心理咨询分为发展性咨询(如怎样增强记忆能力)、适应性咨询(如怎样搞好人际关系),障碍性咨询(如矫治人格障碍和不良习癖)三类。在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是个十分兴旺的行业,收费颇高。但许多人乐意前往咨询,认为这很有必要,同时也以此显示自己经济地位和文化层次高。现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也陆续兴起,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喜中有忧。心理咨询机构蜂涌而起,鱼目混珠,不具备条件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在这里设“热线”,那里设“中心”。不少咨询人员素质低下,不符合《心理咨询条例》(中国心理学会公布)中关于咨询人员资格的规定,不能履行专业职责和职业道德,给刚刚起步的心理咨询业带来了混乱,使心理咨询变了味。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必须合乎规范,主管部门对从业人员必须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持证上岗,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明码收费,并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工作总结。
优化公民心理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学校教育,它可以系统地、全面的塑造和提高年青一代的心理素质。诚然,学校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塑造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还是应该把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堂堂正正地提出来,让心理教育和已经提出来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一样,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的活动之中,因为心理教育具有传统的五育所不能包涵和替代的独特任务。
1.开发心理潜能。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懂得创造原理和技法,积极为学生提供施展创造才能的精神环境和物质条件,精心指导创造性活动。如日本的学校定期向学生提出创造任务,并进行成绩考核。此外,还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想象方法、记忆方法等。
2.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如教学生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进行人际(包括与异性)交往,如何对待挫折。就后者而言,可以有意识地给“温室里的花朵”提供适量挫折情境,逐步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和调节力。
3.矫治心理障碍。现在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当严重,常见的有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情感危机等,必须尽早发现,积极矫治。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有以下主要途径:
一是开设专门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据了解,现在已有1500所中小学正式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配备受过心理学培训的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负责研究、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象澳大利亚等国,大、中、小学,都按一定比例配有这种专职的心理学工作者。
三是逐步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手段,检测并记载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为科学施教和用人单位提供精确的客观依据。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教育,采取切实步骤,迅速予以推进,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