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9(1999)06-0001-04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现代化历程中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现代化和通过现代化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作为这一实践运动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研究,近年来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不论是在篇幅、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改观,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内容、时代特征、历史意义等方面有较精辟的论述。
关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定义。袁国友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邓小平提出并加以进一步发展、丰富而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是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旗帜和理论指南。汪石满提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步入世界发达国家之林,实现强国之梦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房良钧提出,发展理论,也可以叫作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理论渊源。一研究者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向多元化转换的时代背景下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是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汲取与借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实践运动的理论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现代化理论上的最科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社会的整体变革、全球的社会变迁以及新社会文明的形成都有深刻的认识和论述,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前提和思想源头。夏振坤、张艳国则主要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角度来看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他们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紧密相关。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全面的现代化理论,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观偏颇的克服和超越。西方传统发展观不仅认定后发式现代化是被动的,而且断言是外生的。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则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具备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需要依赖外国实现现代化,不会把基点放在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上,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与参与的全社会现代化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最高层次的现代化,不仅是指社会主义制度能保证有效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而且还指它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选择。邓小平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高度,同时也是鉴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衰退的巨大落差,提出建设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全面进步的建设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超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包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始终放在第一位,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划分标准,不搞争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在童建挺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有三重内涵,一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轨;一是后发式的现代化;一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的现代化。离开这三重规定性,我们无从把握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实质内容。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心问题。林尚立把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归纳为两个问题: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邓小平提出中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符合中国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且符合中国要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理想。二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科学的战略部署和正确的战略步骤。中国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大国,要全面地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要有科学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国情的深刻把握,邓小平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为中国走向富裕和繁荣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而他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则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和步骤做出了切实的安排。倪学鑫认为,邓小平围绕着如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大胆而又不失实际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并根据目标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提出了正确处理国内、国际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和系统论的观点。其中有,“三步走”战略的若干认识前提,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伟大意义,“三步走”战略科学性,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三步走”的战略科学性的又一重要表现,实现三步走目标的两大根本前提条件,实现三步走目标的其他战略目标决策,关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对策等。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况,着眼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发展。
如何理解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本质的论述,众说纷纭。夏振坤、张艳国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最大的突破在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的论述。第一,中国现代化历史较晚,是在相当多的人口没有达到温饱的生活水平、起点很低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二,中国现代化有自己的模式。从中国历史条件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第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里依靠力量上,不能依靠其他,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只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胡宇则认为,中国要加入世界性现代化发展的行列就必须首先解决发展模式问题。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设计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中国气派;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早发式”,又不同于发展中国家的所谓“后发式”,与苏联模式也大相径庭,而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该理论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稳定的政治环境作前提,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作保障的现代化;是在人的现代化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还有论者提出,邓小平同志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以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世界现代化浪潮由西欧、北美向亚洲扩散,是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条件下使得各自现代化运动朝着多元形态的方向发展。
关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特点、时代特征。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特征与它的理论来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从理论形成的宏大背景中才能更准确地领悟到一个伟大理论自身所涵泳的时代特征。夏振抻、张艳国将邓小平现代理论的特点概括为浓重的中国特性、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实践性。有论者提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有四,即中国式现代化,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现代化,由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现代化,和平与发展时期的现代化,在汪石满看来,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邓小平理论把中国的现代化置放到全人类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指导原则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一切工作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始终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把中国现代化置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来思考,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实行“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三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把中国现代置放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阶段来思考,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如何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呢?大体上是从对其科学性进行界定与探讨其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等两方面进行研究。有文章认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源于两点:一是,该理论牢牢地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有在反教条主义的同时,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落到实处,做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我们才得出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中国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命运、必须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等重要论断。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在我国现代化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林尚立提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现代化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来指导和推动。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实践和发展的总结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丰富,也是中国近百年来进行现代化运动探索的最终选择,是现实的、历史的选择。汪石满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意义概括为四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社会的整体变迁以及新社会文明形态等认识的重大发展;二是给中国人民带来福音;三是给社会主义前途带来希望;四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努力树立了典范。袁国友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双重超越。第一,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始超越百年来各种困境和误区,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以中国的现代化为指向,寻求对中国历史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一次整体性的历史性转折;第二,它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和阐释,使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运动在本质上实现了高度契合的统一;第三,它第一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确立了一个完整的坐标体系和科学的理论架构,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的基本路线;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开启出一条科学的思维程式和重建一套价值体系。
关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周毅之提出,邓小平同志毫不犹豫从书本中走出、从以往既定的经验概括中走出,走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大胆地把现代发展,把以工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的内涵之中,极大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现代化历程的历史。有论者提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对百年来现代化努力的回应。现代化,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到中国人面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开始叫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后提出四个现代化。在毛泽东探索的第一时期,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8页),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是四个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 第412、479页)邓小平则把中国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价值取向。三起三落中,邓小平同志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必须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继承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继承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等。在邓小平身上明显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实践精神,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体现。在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邓小平倡导创立了经济特区这种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制定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公有制为主体、自力更生、“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原则和全方位、立体化的利用范围,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跨世纪的课题。
总的看来,国内学术界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都集中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时代特征、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谱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哲学意蕴、辩证法特色、国际视角等研究不足,特别是对邓小平之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的思维方式所引发的思维飞跃没有引起足够的理论重视,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新追求没有从理论深处予以较系统的总结和提升;还有些文章仅作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单一研究,而未从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去综合研究,更未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置放到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努力的大环境中去多层次、全方位予以考察,也就把握不到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所特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没有把它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五十年来风云变换、凯歌难进,悲歌未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风景这边独好的历史大背景下去深刻发掘,从而也就很难把握到它所肩负的振兴社会主义命运的伟大使命。
标签:现代化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三步走战略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