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物价形势分析与1996年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5年市场物价态势分析
(一)物价运行轨迹及特点
进入1995年,由于国家采取了较为有力的调控措施,通货膨胀逐月回落,逐渐向宏观调控目标逼近,其变动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反映相对价格水平变化的月同比物价指数一路回落, 反映实际价格水平的月环比物价指数则反复波动。
1995年1~11月份,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15.4%和17.7%(详见表1)。
表1 单位:%
月
份 1 2
3456789
10
11
社会商品21.2 19.7 18.7 18.0 17.6 16.0 14.6 12.3 11.4 10.3 9.2
全国
24.1 22.4 21.3 20.7 20.3 18.2 16.7 14.5 13.2 12.1 11.2
从总体趋势看,物价涨幅逐月回落,但回落速度逐月减缓,物价指数仍居高位。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月环比指数波动较大,1~9月份分别上涨3.0%、1.8%、0.0%、0.7%、0.1%、-1.2%、-1.4%、1.4%、1.8%,累计比1994年末上涨5.4%。进入10、11月份以后, 月环比又有下降或与上月持平。从市场物价变动趋势看,要实现全年15%的宏观控制目标,没有多大的困难。
2、农村物价上涨幅度仍高于城市,但两者差距日益缩小。
1995年1~8月份,城乡物价涨幅均呈回落之势,但农村物价涨幅仍高于城市(见表2)。从表2中可见,无论是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涨幅还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分别从1月份相差4.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缩小到8月份的相差2.4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表2
单位:%
月 份 123
45678
社会商品零售 城乡19.1 17.5 16.8 16.3 16.1 14.7 13.5 11.3
物价涨幅 农村24.0 22.6 21.2 20.4 19.7 17.8 16.1 13.7
居民消费 城市23.6 21.6 20.6 20.0 19.9 18.0 16.7 14.3
价格涨幅 农村24.8 23.4 22.2 21.7 20.8 18.5 16.8 14.7
3、各省市物价涨幅西高东低。
从各地区物价变动情况看,东部地区由于价格改革先行一步,以往物价涨幅一般也较高,加上财力足,1995年物价普遍明显回落;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用于物价的补贴较少,物价大多回落较少。1~11 月份,天津、海南、广东、北京、安徽、上海、浙江、辽宁、吉林、江苏、山东、黑龙江等12个省、市的物价涨幅已回落到15%以内,这些省市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0.9%、11.8%、12.2%、12.6 %、12.8%、13.0%、14.0%、14.4%、14.6%、14.7%、14.8%、15.0%,低于同期全国平均上涨15.4%的水平。福建省物价上涨15.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农产品价格涨幅仍然最高。
从品种结构特征看,1995年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仍主要是三个系列产品: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价格,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品价格,以化肥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1995年粮食价格仍然是各类商品中涨幅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国有粮店价格购销倒挂,日益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为减少亏损,部分地区提高了平价供应的粮食价格。再加上粮食收购过程中资金不到位,管理不严,一些地区粮食收购困难,个体商贩乘机抢购等现象仍有发生,助长了市场粮食价格的上涨。1~8月份这些产品的价格涨幅均呈回落之势。仅以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例,食品价格涨幅从35.7%,逐步回落到17.9%,其中:粮食从55.6%回落至26.4%;肉禽及其制品从52.6%回落至20.8%;油脂类从45.6%回落至4.1 %;食糖从47.7%回落至29.8%;蛋类从16.8%回落至10.8 %; 菜类从29.0%回落至23.3%;干鲜瓜果类从31.7%回落至10.4%;奶及奶制品从40.3%回落至19.9%。棉布从51.4%回落至28.3%。从以上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这些产品价格涨幅下降较大,其中有些下降多达20个百分点,但这些产品的实际涨幅仍很高, 对整体物价水平影响仍很大。1~6月份,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3%,影响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2.7个百分点,占物价总幅度的68.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8.3%,肉禽蛋价格上涨35.6%,鲜菜价格上涨30.8%。进入8月份以后,食品类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比上月上涨3.1%。
由于南方若干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及受季节性影响,市场货源减少,鲜菜和水产品的价格上涨。肉禽蛋商品因前期饲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成本增加,造成部分地区生产滑坡,致使市场投放不足,价格上扬。
(二)市场物价回落的原因分析
1、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新开工项目,适度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消费的过快增长,适度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1995年现金发行明显减缓,货币供应量增幅平稳回落,1~9月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8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投放470亿元。现金投入减少, 主要是工资性现金支出增幅下降,信用回笼增加。预计1995年全年现金投放将比1994年减少较多。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得到有效控制,1~9月银行基础货币增加151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加449亿元。 由于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得到有效调控,过热的总需求得到抑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已回落到10%左右。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增幅回落27.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增长势头有所减缓,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预计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降到20%左右,投资规模将接近宏观调控的目标。
2、农业的地位得到加强。1995年各地明显加大了农业投入, 农业生产持续升温,再加上粮、棉价格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菜篮子”基地建设不断巩固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明显增加,这为市场的稳定和控制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3、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1995年为了加强对市场调控的力度,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和措施,如普遍建立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建立“两金一储”制度;对棉布、化肥、原油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统一经营;积极发挥国有商业平抑物价的主导作用;加强价格管理监督;公布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和《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这些手段和措施的实施,对抑制市场物价过快上涨起到了积极作用。
4、居民消费心理平稳,对通胀的预期下降。尽管1995 年的物价上涨率与1988年相接近,但消费市场相当稳定,没有发生抢购现象,显示了居民消费心理的成熟。
(三)不利于物价涨幅继续回落的因素
1、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自主出台一些调价项目, 不仅增加了相关行业的困难和居民的负担,也严重干扰了物价控制措施的落实,增加了实现全年物价控制目标的难度。1995年以来,少数地区不顾国务院三令五申,以各种名义擅自出台了电力、城镇居民基本口粮、水、电、房租等公用事业收费以及棉花收购价格等提价项目。进入6 月份以后,一些物价指数已达到或低于国家控制目标的省市也提出将择机出台一些地方调价项目,并将财政补贴的“暗补”改为明补,这些都不利于物价涨幅的进一步回落。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1995年以来, 农业生产资料受化工原料价格上涨及供求关系的拉动大幅上涨,1~6月份月同比涨幅均在30%左右,累计上涨30.5%;月环比涨幅在1.3~5.2%之间,1~6月累计比上年末上涨17.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大幅上涨, 正在吞噬1994年农产品调价政策取得的成果,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然会直接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并将直接或间接推动相关工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扩大,从而推动工资与物价水平。如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物价水平的进一步回落。
3、“米袋子”、“菜篮子”包给了省长、市长, 在目前中国国情下,极易造成地区间分割、封锁和抢购资源。1995年以来,一些东部和沿海地区纷纷到西北、宁夏抢购大米,一些夏粮地区也纷纷自定收购价,把粮价抬了上去。有些地区夏粮收购价达到0.80元/斤, 穷省的财政已难以支持,若秋粮再出现这种情形,势必会冲击物价指数。
4、目前对市场物价的调控,行政手段多,治表的手段多, 治本的措施不足。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将物价涨幅压下来,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触及,这样很容易使矛盾越积越深,一旦放松行政调控力度,容易造成物价水平的反弹。
5、随着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微观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 部分国有企业对宏观体制变化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致使开工不足,停产、半停产情况比较突出,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亏损额有增无减。1~9月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高达350 亿元,同比增长28.4%,实现利润下降25.1%;一些省份和行业出现滞胀苗头,如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甘肃、宁夏、内蒙、陕西、辽宁、吉林等中西部地区和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产速度下降快、物价水平上涨快并存的局面。再加上各地都想在“八五”计划最后一年把摊子铺大,为“九五”期间经济增长作准备,都在争投资、上项目,压缩投资规模不积极,控制消费基金增长不力,目前投资已呈现扩大势头。这种部门与地区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势必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只要保持宏观调控的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年底以前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随着秋粮上市,大多数粮食品种的价格会保持稳定或有所回落。粮价稳定,饲料价格上涨的趋势也将止步。因此,肉禽蛋类商品价格除随季节变化可能出现微调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他各类农副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也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况,价格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在非食品类消费品中,据有关部门调查,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品种占87%左右。供求以平稳为主调,其价格也将保持基本稳定或回落之势。1995年第四季度,同比物价指数涨幅将进一步回落,预计全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15%左右,可以实现中央年初确定的物价调控目标。
二、1996年市场物价走势预测
1996年的市场价格水平将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对1996 年通货膨胀走势将产生最为明显的影响。由于1995年部分企业、行业、地区已经出现经济较大幅度回落、物价居高不下的状况,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求放松调控力度的呼声很高。1996年又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为了“开门红”,各地大上的要求比较迫切。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中央政府较大程度地放松宏观调控力度,实行偏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从而引发投资、消费较快增长,加大物价控制的难度。
2 、 成本推动因素仍然不可忽视。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调控措施,但是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其价格下降幅度非常有限,仍在高位上运行。过高的农资价格势必加大1996年农业生产成本,引发粮油价格的上升。二是由于1994、1995年工业消费品价格相对比较平稳,而基础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较多,潜在的涨价压力总要寻找时机释放,1996年可能会表现出来。而进入1995年10月、11月份以后出现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持续攀升,也预示了这一点。
3、中央和地方政府价格调整力度,仍将是决定1996 年价格水平最直接的因素。1994年第4季度以来, 中央一直要求各地不出台任何调价措施,而在高通胀条件下,许多比价关系受到扭曲,出现了不少新的价格矛盾,地方财力也不堪各种明补、暗补的重负,甩担子、扔包袱是最方便的选择,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4、各级政府对市场调控的力度,将直接影响1996 年市场物价自发上涨的程度。1995年市场物价自发上涨减弱,主要得益于各地政府较为有力的市场调控,尤其是较多地使用限价等直接调控措施。1996年如若放松对市场的直接调控,市场物价较大幅度的自发上涨便有可能发生。
5、农业的丰歉仍将是影响物价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1995 年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勿庸讳言,我国农业发展后劲仍然十分不足,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还很大。若1996年又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粮、油、棉总产受到影响,势将对粮、棉价格,进而对食品和纺织品价格乃至整个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1996年物价上涨与通胀压力虽较1995年有所减轻,但仍不可掉以轻心。据我们初步分析,1996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将上升10%左右,其中,1995年价格上涨滞后影响3个百分点, 市场自发上涨3~4个百分点,价格调整3个百分点左右。 居民生活费用价格将上升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