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意向的目标承诺概念模型的扩展_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基于心理意向的目标承诺概念模型扩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向论文,模型论文,概念论文,目标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目标承诺这一构念源于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该理论从设置目标的角度研究激励问题,关注个体目标—行动路径上的影响因素,由此指导组织中的领导者对员工的激励,使其行动绩效最大化。作为目标与个体行动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学者们对目标承诺这一构念的结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观点将目标承诺视为一个单维变量展开研究,但目前单维结构已无法充分解释目标对行动绩效的动机作用,虽有学者试图提出目标承诺的多维结构,但其中各组成要素的分析又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这一困境不仅阻碍了目标承诺对个体行动绩效影响的进一步理论探讨,也阻碍了学者们对目标承诺各影响要素的更具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在回顾前人对目标承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目标承诺的本质认识该构念的基本属性,引入反映目标承诺基本属性的两种心理意向,进而构建目标承诺在推动个体行动过程中的双意向模型,以期扩展目标承诺的概念模型,并为完善目标设置理论中个体目标——行动路径的理论框架,以及今后激励的目标理论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 目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维度

目标设置理论是Locke等学者在总结前人对目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目标的特征、机制、功能、影响因素以及实践意义提出的一套理论构想[1-3]。该理论将目标的难度和明确性作为目标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中,目标难度与工作绩效存在着正相关性[3-4],当个人能力达到极限或他不再为实现高难度目标而努力时,个体的工作绩效将下降[5];而一个明确的高难度目标则能更好地指导个体行动、从而达到更好的行动绩效[3]。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将目标承诺[6]引入目标设置理论体系,将其视为目标的明确性、难度与个体行动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目标承诺反映了个体指向既定目标的努力程度、坚持时间以及在面临挫折和负面反馈时持续追求既定目标的可能性[1,3]。研究表明,个体的目标承诺越强,他下定决心持续努力达成既定目标的可能性越大[7]。同时,目标承诺也有效地降低了个体面对负面反馈(如困难)和消极情绪(如挫折)时放弃既定目标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目标承诺是目标—行动路径上的一个单维结构的调节变量,其作用在于缓冲目标难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1,7]。研究表明,只有在目标的难度和目标承诺都高时,个体的高绩效才会出现。以高目标承诺水平为基础,目标难度与个体绩效间存在强线性关系;另一方面,只有当个体树立了挑战性的目标,目标承诺才会对个体行动绩效产生正效应[8-9]。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目标承诺这一构念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期更好地理解目标承诺在目标—行为路径中的作用机制。John R.Hollenbeck和Howard J.Klein在期望理论框架下描述了目标承诺的决定因素,认为个体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和目标达成的吸引力都是影响目标承诺的前因变量[7]。前者反映了个体希望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而后者则反映了个体对目标达成效果的满意度。这一理论假设得到了Howard J.Klein等人所做元分析的支持:该研究倾向于将目标承诺看作维系目标动力的调节变量,进而论证了目标承诺与目标达成的吸引力、目标达成期望呈正相关,而许多外部情景因素与内部个人因素则会通过目标达成吸引力、目标达成期望来影响目标承诺[10]。

除了对目标承诺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之外,学者们也试图从目标承诺本身的结构入手,对这一构念在目标—行动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解释。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将目标承诺视为单维结构变量进行分析时,它对目标—行动绩效的动机作用仍有大量变异无法解释,这意味着在个体—目标行为路径上很可能仍存在其他调节变量[10]。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目标承诺看作是多维结构变量,即认为目标承诺本身由若干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间相互作用,保证目标承诺对目标与绩效的调节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动机的角度分析目标承诺的结构,认为目标承诺反映了动机理论所蕴含的对任务接受、个体努力程度及坚持性的判断和选择[11]。Tubbs进一步指出,要全面理解目标承诺的结构,需要考虑动机过程的三个因素,即个体目标的择前态度、个人目标选择及坚持[12]。这些研究进一步加深了目标的多维结构观的理论内涵。而这种从动机角度分析目标承诺的结构研究也更符合Klein等人(1999)关于目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的来说,目标承诺的结构分析仍是动机的目标理论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探索目标承诺这一概念的结构模型进而分析其作用机制,就必须回归目标承诺的本质,从该构念的属性特征入手,分析其内涵与外延,重新界定目标承诺的结构,以更好地把握影响目标承诺的各个因素,以及目标承诺在个体目标追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强度变化。而计划行动理论中提出的推动个体目标追求的两种心理意向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目标承诺的构成要素及内部结构。

2 心理意向与目标承诺的关系

就目标承诺的本质而言,一方面,它包含了个体对目标(无论是被给予的或自身设定的)的心理认可,反映了个体对目标的择前态度及选择,为个体的目标追求过程指明方向,使其向着被认可的目标持续努力;另一方面,它包含了对目标追求行动的指向,即将心理目标与具体情境相结合以展开针对性行动,保证个体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时间,反映了个体对目标追求的坚持,进而推动目标的达成[12]。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自我设定的目标,还是被给予的目标,目标承诺都可以对个体行动产生驱动效力[2]。正因为目标承诺具备心理认可和行动指向这两种基本属性,保证了个体行动的方向性和持久性,目标承诺才能维持目标对个体行动的驱动作用[3,6]。如Locke所言,“如果没有目标承诺、目标就没有动力作用,个体的目标设置也毫无意义”[2]。

为解释现实生活中有着相同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的个体在实际行为上的差异,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引导个体实现目标的两种心理意向——目标意向(Goal intentions)和执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依据Gollwitzer的观点,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个体心理层面会形成对目标的具体愿望表征,即目标意向。它反映了个体心理层面对目标的明确知觉和把握,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而在个体对既定目标的执行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在何时、何地采取何种行动),即执行意向[13-14]。它反映了个体针对具体情境完成既定目标的行动指向。执行意向的形成以某一具体的目标意向为基础,而针对具体情境形成的执行意向又增强了个体实现目标追求的可能性[14-15]。

研究发现,目标意向有助于个体对既定目标形成明确感知,而执行意向则在明确目标意向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外部情景形成相应的行动方案,从而推动个体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它在个体心理层面将外部特殊情境和个体的目标导向反应有机地联系到一起[16]。通过形成执行意向,个体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对特定的情境做出快速行动选择,当该特定情境在个体的目标追求过程中反复出现时,执行意向会促使个体形成习惯性反应,进而提高个体目标追求的效率[14,16-17]。同时,执行意向还可保护个体的目标追求过程免受心理及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侵扰[16-17]。

笔者认为,目标意向所强调的个体对既定目标的明确感知和目标承诺中个体对目标的心理认可属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执行意向则强调个体针对特定情境所做出的具体行动计划,这与目标承诺中个体对目标的行动指向属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可以作为个体目标承诺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代表目标承诺所具备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目标承诺的单维结构观相比,双维概念模型(目标意向与执行意向)使我们对目标承诺的影响因素的测量和研究都更具针对性。例如,目标意向的形成往往受到个体对目标达成的态度、对所要进行行动所感知到的控制力的影响[13,18],而这正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及目标对个体的吸引力相一致。Hollenbeck与Klein(1987)对目标承诺前因变量的分析同样证实这一点,他们指出的外部情景因素主要影响执行意向的形成。就目标承诺本身而言,其内部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的相互作用保证了它对目标的推动作用,进而保证整个目标追求过程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目标承诺在推动个体进行目标追求的整个过程是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目标承诺的作用机制如何,文章将通过分析目标意向和心理意向在个体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作用来理解与探讨上述问题。

3 目标承诺的双意向模型及假设

以下,将通过对目标意向与执行意向这两个维度在个体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作用,来阐述目标承诺的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推动个体行动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3.1 目标意向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作用

目标意向使个体对行动目标有了明确的知觉和把握,它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一般而言,目标意向越强烈,它所表征的行动目标越清晰,它对个体行为的导向作用越强。

如前所述,当个体接受某项既定目标并展开相应行动时,如果这个阶段个体的目标达成吸引力、目标达成期望都比较低,即个体对目标达成效果的满意度较低,希望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不足时,会导致最初形成的目标承诺明晰度较低,反映在个体心理层面就是个体对目标的愿望表征不清晰,目标意向强度很低。

当然,如果个体对某一目标达成吸引力较高,个体目标达成的期望较强,当个体刚刚树立目标时就形成了明确的意愿表征,即目标意向较强。这种将目标意向能够促使个体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针对特定情境形成明确的行动方案,即形成具体的执行意向,从而进一步推动目标追求过程[16],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故笔者认为,个体对行动目标的心理认可,反映在目标承诺的目标意向维度上,即目标意向的强弱受到目标达成吸引力以及个体的目标达成期望的影响。

命题l:目标意向与目标达成吸引力及个体目标达成期望正相关。

3.2 执行意向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保证目标承诺对个体行动指向作用的结构要素,执行意向能有机地将目标意向和个体行动的具体方案结合起来,进而消除目标追求过程中的不利条件(如消极内外部因素的侵扰,习惯性偏见和惯性思维等),保证目标承诺对行动的推动作用。要注意的是,这种在个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连续信息交换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深化的执行意向是以一定的目标意向为基础的。当个体的目标意向强烈时,它能够有效激化个体对外部环境的观察和行动方案的选择,即推动执行意向的建立[16]。而一旦个体形成了执行意向,这一心理状态就会在目标追求过程中持续存在,以指明个体目标追求的方向,最终形成预期的特定情境下个体习惯性的行动反应[14],故执行意向一经形成,将维持对个体的高强度刺激。

研究发现,执行意向具有灵活性:一旦个体的目标追求实现,该既定目标对个体的吸引力和达成期望减弱,目标意向强度降低,相应地,执行意向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会降低[19]。执行意向不会阻碍个体对获取了“心理认可”的新目标的追求,也不会妨碍当情境改变时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的变更,即不影响更高效执行意向的形成。这说明执行意向的形成也受到了外部情景因素的影响。

故笔者认为,个体对目标的行动指向,反映在目标承诺的执行意向维度上,即执行意向的强弱受到目标意向以及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所处的具体外部情境的影响。

命题2:执行意向与个体对既定目标的心理认可,即目标意向正相关,同时也受到具体外部情境的影响。

3.3 目标承诺的双意向模型分析

通过以上对目标承诺两个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各自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目标承诺在目标—行动路径上的效用基本遵照这一过程:最初由“心理认可”形成目标意向;再依据一定的情境形成“行动指向”;最后在执行意向的推动下展开具体行动,从而保证目标承诺对个体既定目标的坚持与推动作用。

作为目标承诺的具体表现形式,两种心理意向在个体目标追求过程中表现出强度的变化,从而使目标承诺的强度在个体目标追求的过程中以及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各异。我们依据心理意向的强度将个体目标承诺对行动的影响分为如图1所示的四种基本类型。

图1 目标承诺在推动个体行动过程中的双意向模型

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都低的目标承诺(区域I):个体目标达成吸引力以及目标达成期望的相对不足,导致目标承诺并不清晰,表现为目标意向的强度较弱,个体对外界环境中对目标追求有利的情境也不敏感,执行意向未能被激活。在现实中,具有这类目标承诺特征的个体对既定目标的心理认可不足,个体心理系统中存在多种目标的冲突和竞争;由于目标意向强度较弱,无法形成针对既定目标的行动指向,致使目标承诺对目标—行动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行动绩效很低。

目标意向高,执行意向低的目标承诺(区域Ⅱ):个体目标达成的期望与吸引力较高,表现为个体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行动;但未能形成目标实现的具体行动方案。在现实中,具有这类目标承诺特征的个体对所要实现的目标很明确,但由于自身经验、学识以及技能的相对不足,遇到具体情境时,无法形成有效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当面临陌生情境时,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无法形成有效的执行意向,致使目标承诺的行动指向作用不明显,行动绩效也不高。但由于他们形成了明确的目标意向,保证了目标承诺对行动的方向性,只要在行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最终会形成有效的执行意向,提高目标承诺的强度,从而推动目标追求的达成。

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都较高的目标承诺(区域Ⅲ):个体在明确的目标意向指导下,针对特定情境做出有利于目标意向达成的行动方案,即形成了执行意向,避免行动受到来自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侵扰,从而维系了整个目标承诺的强度,推动目标追求过程的进行。在现实中,具有这类目标承诺特征的个体对其在某一阶段要完成的目标十分清晰、针对不同的情境能够形成有效的行动方案,该个体的目标承诺强度和清晰度较高,能够对行动绩效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目标意向低,执行意向高的目标承诺(区域Ⅳ):个体根据目标追求过程中反复出现的情境自觉行动,执行意向已内化成个体的习惯性反应(自觉行为)。一旦执行意向所依据的特定情境出现,个体就会迅速展开相应行动。但由于个体缺乏对既定目标的理解,目标承诺强度较弱,无法对个体的行动指出明确的方向,从而使得目标承诺的清晰度不足,导致个体的行动无法保证与既定目标相一致,其行动绩效也不高。在现实中,具有这类目标承诺特征的个体,往往在行动中表现得干劲十足,但对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由于清晰度的不足,这种目标承诺不能很好地推进任务目标的达成,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的降低。

上述双意向模型反映了不同强度特点的目标承诺类型,为正确理解个体的目标承诺在目标—行动路径上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明确的分析框架。个体确立明确的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能保证目标承诺的清晰度和强度,从而推动个体既定目标的实现,推动行动绩效的提升。依据上述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从推动个体行动绩效的作用来看,效果最好的是目标意向与执行意向都高的目标承诺;其次是目标意向高、执行意向低的目标承诺以及执行意向高、目标意向低的目标承诺,而两种心理意向强度都低的目标承诺对个体行动绩效的提升效果最不明显。如表1所示。

4 目标承诺的双意向模型对管理的启示

目标承诺的理论构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尤其是员工与组织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标承诺作为决定员工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它能为员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提供动力。而且,真正的目标承诺很难被模仿,它为组织提供了持续竞争优势[20]。

通过以上分析,目标承诺在个体心理层面表现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的统一。Howard和Klein(1999)所提到的目标达成吸引力和目标达成期望主要影响目标意向的强度,而目标意向和个体身处的外部情境则对执行意向产生直接作用。通过引入目标意向与执行意向来表示目标承诺对个体目标的心理认可和行动指向属性,不仅可以系统地揭示目标承诺的作用机制,更具针对性地把握影响目标承诺的各因素,同时也对目标设置理论的个体目标—行动路径理论框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当然,除了目标承诺能在个体的目标—行动路径上发挥调节作用外,自我效能感也是个体目标与行动间的另一个调节变量,该变量用来衡量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进一步扩展了目标设置理论的目标—行动路径的研究框架,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目标承诺在该框架下的作用范围[21]。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目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目标—行动路径上的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目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目标—行动路径上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目标承诺在个体目标—行动路径上作用机制与作用范围,领导者在实践中能够对目标导向的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激励。这其中尤其需要领导方式的改进以及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领导行为(如吸引员工的组织愿景、提供必要的业务支持、鼓励与劝说、奖励报酬等)可以有效地强化目标承诺的强度[21]。领导在给员工制定某项任务之后,首先应依据一定的工作流程帮助员工确立起相应的目标意向,根据自身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努力形成执行意向,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推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在组织环境中,员工目标承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影响工作情绪,还会对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以及领导对员工的工作设计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当员工接受了挑战性较大的目标时,目标承诺对行动绩效的影响更明显[22]。

总之,在员工接受工作并通过建立目标承诺推进行动的过程中,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作为目标承诺的基本要素,在员工的心理层面能有效推动其行动的效率和效果。在理论上,目标承诺的双意向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承诺的内部构成,认清目标承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目标承诺在推动目标向行动绩效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进而分析目标承诺的影响因素。该模型为学者们发展激励的目标理论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它为我们分析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行为过程开拓了新的视野。同时也为领导者更好地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岗位任务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到组织中员工、领导的目标及行为管理中去,将会在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拓展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

标签:;  ;  ;  

基于心理意向的目标承诺概念模型的扩展_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