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美倒戈”测评董事长的领导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美论文,领导力论文,董事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关国美陈晓与老东家黄光裕之战引起了诸多报馆电台的长吁短叹。纵观陈、黄二人从最初的永乐、国美恶性竞争到新国美时期的全面合作;再到如今二者势不两立互不想让的彻底翻牌。在这诸多诡异变局之处,内斗的真相恐非当事人难以管窥。
按理说,陈晓不过是仅占不到2%的小股东,与黄光裕家族的大股东相比,可谓高下立判。然而,陈晓从国美总裁到董事长,从“收降”高管到领导董事会集体倒戈,从大规模关店到与贝恩资本合纵连横,使国美得以从业绩与声誉持续下滑的深渊中止停上行,让国美幸免于中国商界过去多年来因创始人、大股东出事而导致企业土崩瓦解、一蹶不振的厄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连环运作,证明了陈晓绝非等闲之辈。
陈晓相当的软实力,固然与黄光裕“出了事”并接受调查而为他提供了“机会”有关,但是不是事出有因深度潜伏候机发力让黄光裕“出了事”呢,这个答应不是本文可以解答得了的。笔者力图通过国美案例探讨“董事长领导力”的修为以及规避风险的作为。
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对领导力研究都显得非常宽泛。只要是领导,不管你处于高层、中层还是低层,只要你还有“属下”,你就可以被研究。领导力确实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领导力来自日积月累,而非一日之功”,比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行为实验中心与美国创造性领导力中心(亚洲)还在中国采访了近百位企业高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企业家的领导力特征:强烈的成就动机、面对不确定性表现出的非凡胆略、敏锐的直觉决策能力、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坚定的信念、学而不辍的精神。
我们不否认这些研究的价值,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不同层面领导者需要不同层次的领导力!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就领导力培训来说,一个高管提升的是领导力,而基层主管则更多体现为管理能力。那么,董事会堪称“企业的政治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权利中枢”中,董事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领导力呢?从国美之战来看,我们认为董事长的领导力至少应具备两大要素:一是取舍的能力,二是博弈和平衡的能力。
“取舍”与“舍得”
一般的领导力研究认为,领导力有一个“舍”“得”法则,即领导者必须懂得先“舍”,然后才能有“得”。领导力研究大师约翰·麦克斯威尔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如果想扭转团队的命运,非得保持一种牺牲的态度不可,他必须心甘情愿地付出代价才能把团队带上轨道,这种牺牲包括必须放弃自己的某些权利。然后,这种崇尚牺牲的精神并不适合所有的环境,尤其在董事会这个充满角力的机构里,董事长的“舍”可能不直接产生“得”,有时候,放弃只会给自己甚至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厄运。
以此次国美战争重要一役——“高管激励计划”为例,陈晓在“舍”的方面表现了高超的智慧和技巧。2009年7月7日,国美电器通过高管奖励计划,国美部分董事及上百名高级雇员可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3.83亿股新股。而在此前,国美高管无人享有国美电器股权。而在“取”方面,陈晓的目的似乎也非常明显。外界普遍则将此评价为“陈晓用‘金手铐’锁定了黄光裕旧部”。
陈晓虽留任,国美最终鹿死谁手,其实还难说有定论
2010年8月12日,国美电器5名高管集体约见媒体,首度就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国美董事会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表态。“大家对国美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战略转型持非常认可的态度,这就是国美的未来。”国美的一个高管表示。而这次表态,也被解读为黄光裕旧部的集体倒戈,陈晓成功地扩展并且巩固了“去黄化”统一战线。事实上,在陈晓主政永乐的时候,他就非常懂得通过“不要什么”来“要什么”。比如他通过了高管激励计划,让跟随他的人成为公司的真正一份子。一位曾跟随陈晓多年的原永乐高管则对媒体表示:“陈总的分享意识在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中是不多见的。”
“博弈+平衡”与“信任+亲和”
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深知,得人之前必先得其心。而得人心,必须给予信任,同时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信任是领导力的根基。彼得·德鲁克也强调,“组织建立的基础不再是强制力,而是信任”。然而,在董事会这个政治和经济利益高度集中的地方,“权谋”似乎更为重要,特别在中国的企业环境中,帝王的心智模式更容易被董事长接受,也更容易被践行。
观察发现,在董事长这个位置上,董事长将在七种关系中无法自拔,这为领导力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这七种关系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集体层面,即董事会与股东层的关系,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董事会内部成员的关系;二是董事长个人与集体层面,即个人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个人与高管的关系;三是个体层面,即自己和自己博弈,包括现在和过去博弈,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的博弈,等等。任何一个董事长要在这七种关系中如鱼得水,必须具备高超的“博弈”和“平衡”的能力,很显然,其中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远非简单的“信任”和“亲和”所能够囊括。需要指出的是,博弈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战争”。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一个充满战“事”的组织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如同陈黄争夺的国美,风雨飘摇;然而,博弈却又无时不在,陈黄之争只是将一直存在的各种博弈曝光于大众。一个早已流传的版本是,国美和永乐合并之后,只要陈晓在国美上班,黄光裕就会亲自吩咐自家的厨师给陈晓送饭。有人据此认为黄光裕与陈晓感情与日俱进,也更有人解读为:“陈晓,我黄家待你不薄,你要记住,你还吃着我黄家的饭。”
事实上,博弈行为随处可见。从理论上来看,我们可把人类活动分为两类:利己和利它。也就是说,人都是有功利的。那么,取舍的度在哪里?
中国人通常又会采取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呢?我们发现,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庸”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中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国人的思维习惯,成为言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个人在取舍时要做到平衡适度。就董事长来说,如何让这么多关系“和谐共处”,则需要高超的“中庸”思维和手段。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对“博弈”和“平衡”的要求有所不同。
总体来看,民营企业中,博弈稍多,而国企中,平衡却显得异常重要。而在崇尚传统文化管理的企业,平衡则非常常见,比如实施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浙江民企方太,“平衡”随处可见。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哪种博弈,其最佳结果是一种平衡,而要达到和不断地维持这种平衡,需要的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超越的能力。老子曾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董事长只有不断完成个人超越,才能给组织以梦想,给公司以信心,才能引领这个团队和组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