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永远充满着期待论文_郑洪波

对学生永远充满着期待论文_郑洪波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中学 266700

大雨过后,仰望东方,你常会惊喜地发现,在略显青黑的天空中,有一道七彩的虹,呈椭圆形,横跨南北,绚丽迷人,让人疑心,那就是一架神秘的桥,可以沿着这一端,一直走向对岸。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彩虹是一架神秘的桥,可以让人在雨过天晴时驻足凝视、遐思万千,那么,教育中的期待便是一道七彩的虹,能让我们在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信心倍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老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对一些在品行方面暂时存在着一些缺陷的学生,我们都应满含着热切的期待,相信他们能够通过我们有效的教育而不断进步、日臻完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如果我们充满信心,他们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进而不断克服自身缺点,日臻完善;相反,如果我们失去了信心,他们也会“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甚至走向堕落,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格格不入的。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教师就是与错误打交道的人。不犯错误,便不可能有对错误的反思,更不可能有与沉痛的反思不离左右的健康成长。由此看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每一位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一种期待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这是迈进教育这道门槛的准入证,是做一个好老师的重要前提,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因为自己的浅薄和冷漠而断送了学生的美好前程。

期待,可以让我们走进学生心灵,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善意的开导和帮助。生活中,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少的人由于缺乏期待,就没有了和风细雨般的教育,代之以暴风骤雨般的挖苦训斥,尽管是“良药味苦利于病”,怎奈味道太苦,让他们怎能咽得下去?他们非但难以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产生向上的冲动,并且还往往形成逆反心理,关闭心灵沟通的窗户,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抗体。如果教育者是一种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急切,而受教育者却是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的冷漠,这实在是一种遗憾。换一种心态,换一种做法,不对他们的不轨行为感到不可理喻,不对他们的不良习惯感到不可救药,相信并期待着他们:你能够变好!是的,能够变好!果真如此,我们的言行便会从容许多,我们的教育工作也会迎来一个新的转机,教育上便会增添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当校长时,有一天发现一个男生用砖块砸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已在那里等候了,陶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又掏出一块:“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陶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又掏出一块糖:“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多么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画面,多么让人叹为观止的教育境界!这取决于一个教育家出神入化的教育艺术,更取决于一种满含着热切期待的胸怀。魏书生对待犯错误的同学也是十分友好的,通常是让他们写一份说明书,说明犯错的原因、改错的方法、日后的打算,或者做一件好事来补救,效果十分明显。

目前,对许多教师来说,借助于家访来疏通学生心理、做好教育工作是十分普遍的做法,然而,在魏书生那里却没有用场。据说,他教学几十年,没做过一次家访!理解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对他们永远充满着期待,恐怕这就是他成功的秘笈吧?

期待,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发现和设计自己美好的未来,成功地走向人生的彼岸。它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效应,使学生通过我们的一道温暖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时时处处感受到被期待的幸福,并把这种幸福的感觉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不息。可以说,我们对学生的殷切期待,无形中为他们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沿着桥梁走下去,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著名解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小学时因好奇偷杀了校长的一只爱犬。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而这位校长的高人之处,恰恰在于他并没有训斥或体罚这位胆战心惊的学生,而是觉得这位学生好奇心强,应予以保持,于是罚他画了一幅人体骨骼图,就此了事。

不难想象,在场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中,麦克劳德怎能不感受到校长对自己的宽容和期待呢?他会以怎样的决心去痛改前非,并会以怎样的信念去完善自我、成就事业!麦克劳德固然伟大,而这位对学生满含期待的校长先生,更是令人敬仰!

对学生要永远充满期待!

教育工作艰辛复杂,面对一些棘手的学生,产生急躁心理、失望情绪在所难免,而如能冷静下来,将学生定位为发展中的人,允许他们犯错误,坚信他们渴望变好、能够变好,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会做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论文作者:郑洪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  ;  ;  ;  ;  ;  ;  ;  

对学生永远充满着期待论文_郑洪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