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综合评价论文,能力论文,农业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最早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组织在1980年提出,到现在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其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从数量上掌握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正确把握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数量与数量界限,就必须在统计上建立与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使之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信息,并发挥监督与促进作用。
本文将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何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原指标体系进行操作求出综合评价指标,达到既保留原指标体系的信息又减少评价指标的个数的目的,进而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排队。
1.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按1987 年世界环发大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Future)中的定义和1989年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的决定,“可持续发展”是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调整技术和体制变化的方面,以保证和持续满足现在及未来人类的需求,保护各种资源,并防止环境退化,技术应用恰当,经济可行,而且能够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先领域,因为人类只有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保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食物安全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收入,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增加公平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世代代需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定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1]。这四个方面实质上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
1.2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2.1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必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1.2.2 全面性原则。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各个方面要从规模、结构、速度、能力和水平等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反映。
1.2.3 可比性原则。第一,选用的指标是各区域的共有指标, 特有的指标不予采用。第二,选用指标的口径必须一致,以保证区域间的合理对比和历史对比。
1.2.4 可操作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覆盖面宽, 包含的内容多,设置指标时应注意可操作性、科学性,即指标含义明确,能从数量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
2、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置
设置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要能全面地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考虑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四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
2.1 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看,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个较高的产出水平,对于已经是高产出的地区而言,需要维持这个高水平,对于产出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则需要维持产出增长的一定速度。因此,为考察农业生产的持续能力,可设置以农业产出水平为中心指标,围绕中心指标建立反映农业产出价值指标、反映农业产出商品化程度指标、反映粮食产出水平指标、反映粮食占有水平指标等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产品商品率、粮食单产(或增长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
2.2 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看,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经济上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只有可赢利的农业系统才是最终可持续的,缺乏经济可持续性的农业不是可持续农业。可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能力除受难以控制的人为政策变动因素影响外,关键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好坏和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程度。因此,为考察农业经济上的可持续能力,可设置反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农民收入水平指标和反映农民生活质量指标等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农业产值、农业资金产值率、农业成本产值率、农业内部非种植业产出所占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等。
2.3 从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看, 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因此,为考察农业生产环境的持续发展能力,可设置以农业资源状况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指标,建立反映农业资源占有量指标、反映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标、反映水土流失和退化状况指标、反映农田抗灾能力指标等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人均林地、人均耕地、人均草地、人均养殖水面、森林覆盖率、垦殖指数、水土流失面积比重、低产田面积比重、基本农田面积比重等。
2.4 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看, 农村社会可持续性是指保护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业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如人口总量控制、人口素质和卫生保障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缩小和社会公平程度的增加等。因此,为衡量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设置以农村社会发展质量为中心指标,建立反映人口增长指标、反映人口素质指标和反映社会环境质量指标等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据有初中学历人口所占比重、社会公平度、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农村卫生保障条件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
由前面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见不同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由众多指标来描述,这样就构成了如下数据形式。(见表1)
表1
指标 X[,1] X[,2] …… X[,K]
1X[,11] X[,12] …… X[,1K]
2X[,21] X[,22] …… X[,2K]
…… ……
……
…… ……
NX[,N1] X[,N2] …… X[,NK]
表中1,2…,N为观测区域,1,2,…,K为观测指标。虽然可以根据某一单个指标分析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大小, 但如果将全部K个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各区域的大小关系就比较困难。因此,能否找出一个或者几个综合指标(这种综合指标能够最大可能地包含原来K个指标所蕴含的信息), 然后再根据各单位比较这种综合指标上的值来分析它们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较多的原变量。因子分析法就是寻找综合指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3.1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就是将多个相关的变量化为少数几个无关的新的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假设观测系统(即评价总体)有K 个评价指标,n个观测单位,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就是把n个观测单位分别表示为p z[,i]=a[,i1]F[,1]+a[,i2]F[,2]+a[,ip]F[,p]+a[,ij]ε[,ij] (i=1,2,…,n)(j=1,2,…,p) 式中,z[,i]为原变量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p]为公因子,它是各个变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 因子之间通常是彼此独立的;j为因子序号,ε[,ij]是各对应变量X[,i]所特有的因子;a[,i]为独特因子负荷;系数a[,ij]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系数,称为因子负荷,它反映了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相对重要性。 3.2 观测数据的预处理 3.2.1 逆指标的转化 为保证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同趋势,需要对指标体系中的逆指标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X′[,ij]=1-X[,ij ](如“恩格尔系数”等的处理);另一种是X′[,ij]=1/ij(如“人口密度”等的处理) 3.2.2 指标的标准化变换 为使不同性质的指标能进行综合加总,对全部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变换,将X[,ij]转化为X'[,ij],即: 式中的X[,j]及δ[,j]分别是X[,j] 的算术平均数及标准差,X'[,j]的算术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 3.3 因子分析的基本过程 3.3.1 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λ[,j](j=1,2,…,n) 3.3.2 根据λ[,1]≥λ[,2]≥……λ[,n]≥0,确定正交特征向量:λ[,1],λ[,2],……λ[,n] 3.3.3 计算特征根λ[,j] 的信息贡献率(即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β[,j]=λ[,j]/Σλ[,j] 3.3.4 计算因子得分值:Y[,1],Y[,2],……Y[,k];Y=x*A 其中,X为标准化矩阵,A为正交特征向量矩阵,Y 为因子得分矩阵。 3.3.5 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值Z,将权数向量β代入下式:Z=β[,1]Y[,1]+β[,2]Y[,2]+……+β[,k]Y[,k] Z为因子综合得分向量, 它是由每个观测点的综合评价得分值组成的向量。 采用因子分析法,由于全球指标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评价得分就无满分。评价水平平均得分为0分,正分为高出平均水平的程度, 负分为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 4.实例运用及结果分析 根据建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荆州市各区、县、市1997年的指标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荆州市统计年鉴,1998》),统计分析采用了SAS(统计分析系统)软件, 经过上机运行,各区、县、市四个子系统综合得分及总得分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荆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排序表 区域 得分1名次 得分2名次得分3名次 荆州区0.65 3-0.61 6 -0.61 6 沙市区1.61 1-1.46 8 -1.48 8 江陵县1.02 2-1.17 7 -1.15 7 松滋市 -0.18 6 0.06 4 0.07 4 公安县 -1.02 7 1.03 2 1.03 2 监利县 -1.57 8 1.60 1 1.60 1 石首市0.11 5-0.16 5 -0.15 5 洪湖市 -0.62 4 0.71 3 0.70 3 区域 得分4名次 总得分总名次 荆州区0.62 3 0.06 3 沙市区1.50 1 0.17 1 江陵县1.13 2-0.17 8 松滋市 -0.09 5-0.14 7 公安县 -1.03 7 0.01 5 监利县 -1.59 8 0.04 4 石首市0.15 4-0.05 6 洪湖市 -0.68 6 0.11 2 从表2中可看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正分的有5个区(县、市),它们高于平均水平。总分最高的是沙市区,得分为0.17分。得负分的有3个县(市),总分最低的是江陵县,为-0.17分。但是8个区(县、 市)的得分都比较接近,说明各区(县、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差不大,总体水平比较接近。 需要说明的是,对农业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别出各区域的强势系统和弱势系统,还应从每个子系统的得分、各子系统各因子得分及各因子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全面分析,而且,各区域发展能力的排序是动态可变的,它会随着评价时期的不同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变化而变化。 收稿日期:1999-03-06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