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试论论文,本质论文,前提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困惑了几代共产党人,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关键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长期探索,但总的来看,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清楚,才导致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屡遭挫折,历经坎坷。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深入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由此构建了他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用新的理论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一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列宁、斯大林那里没有,毛泽东时代也没有。虽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思想在他们那里都可以找到,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科学体系的理论概念,他们更多的是讲社会主义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进行了原则论述和科学预见。他们开始将未来社会统称为共产主义,后来才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他们较多地从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方面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恩格斯亲自撰写的《反杜林论》的第三编第二节,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恩格斯晚年也正式使用过社会主义“特征”一词,他曾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2]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生产力高度发展,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和分配,实行产品经济,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已消亡,国家失去了政治性质,但仍有维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的管理职能。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十分精辟的思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马克思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本质特征的深层认识。这一认识告诉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其他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经济有计划发展等,都是为此目标服务的。
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经典论述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科学理论和方法。是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上,对社会主义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因此,具有科学价值,与空想社会主义迥然不同。但也应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论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为根据的,是与他们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思想相联系的。那时毕竟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去认识,因而这种设想不可能十分准确、完整。而且,他们一向不主张过细地描述未来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不想为后人提供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只是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将来究竟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变革,需要直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去探索。恩格斯已认识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经验,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这些科学的设想以及研究方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第一个理论源头。
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革命事实上不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来所预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俄国、中国以及东欧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因此,在各国共产党人面前就存在着一个矛盾,即科学社会主义一般逻辑出发点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出发点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目标、道路等问题的认识上,是从经典作家所论述的未来理想模式、原则出发,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从本国特殊国情出发,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各国共产党人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大难题。列宁率先在俄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把马克思的设想直接付诸实践失败后,果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并对现实社会主义中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先建立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等,并在晚年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4]他尖锐地批评患有“左派幼稚病”、“革命空谈症”的人,是根据理论形态的一般模式来制定行动纲领,想用“未来的砖头”来营造“现实的社会主义大厦”。他强调“在纲领中我们应当以绝对确定的东西为出发点”。但由于列宁逝世过早,终未能回答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可以说,列宁晚年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第二个理论源头。
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思索。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两步走之间关系的理论,代表了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反映了党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清醒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表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前进。可以说,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第三个理论源头。
但伴随着巨大的胜利,我们的头脑逐渐不冷静、不清醒起来,越来越脱离实际,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则出发、从苏联模式出发、甚至从头脑的空想模式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和制定行动纲领,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这里的原因,主要是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僵化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具体来说,其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主要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把这几方面作为判断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否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其二,照搬马克思主义基于发达国家情况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把在社会高级阶段上的特征拿到现实中实现,把社会主义设计成固定不变的模式,而不把它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期望社会主义一经建立起来就达到最高境界。其三,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把苏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绝对化、固定化,视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和本质体现,只能模仿,不能创造。其四,混淆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区别,把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为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做法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而把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当成社会主义加以固守。上述认识和做法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造成在实践中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标准,只注重从生产关系方面去构造社会主义的体制。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些犹豫、争论和困惑,比如,明知一些传统理论和做法行不通,却不大胆改革,而一些新的政策明显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却因与传统观念不符而不敢推行,这归根到底也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担负起了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重任。
邓小平首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纠正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的、甚至是歪曲的认识,克服了从本本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倾向,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反复强调,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把书本当教条,不能照搬外国模式。他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这就为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前提和思想方法。
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阐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6]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或具体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道路。坚持社会主义,不能仅停留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关键是要在此基础上真正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邓小平坚持以生产力为标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逐步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本质,进而全面、系统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最大突破,就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模式”几个基本概念区分了开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了一个确切理解,改变了以往将它们混淆在一起的模糊认识。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本质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和根本属性,它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揭示的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规律性;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和标志,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制度,规定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方式、方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本质和特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要求,而模式或道路则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要求。本质规定特征、模式,特征、模式为实现本质服务,三者共同塑造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面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具有普遍意义,但具体模式和道路又是多种多样的。邓小平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着眼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内在规律,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上更加科学、严谨,在实践中更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有深远意义。
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认识飞跃。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又对科学社会主义有重大发展,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主要的理论指南。它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全部理论观点的基石,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支柱地位,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因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困惑了几代共产党人的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理论课题,而要回答好这一课题,首先必须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以前所以在理论上有很多误区,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教条主义的理解,以致于产生了很多错误观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彻底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为此,就必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再认识,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目标、战略步骤、途径,都应服从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实际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特征及社会主义模式等概念上存在的模糊认识,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大都侧重于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制度)上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不同,邓小平主要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上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因而更具有深刻性,它已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些本质的外在表现的认识,而是对其内在规定性的揭示;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为社会主义所下的定义相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则不仅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的目的,而且规定了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与条件,体现了本质与特征、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因而更具有准确性;由于受时代和实践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具体预见社会主义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情况与特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因而不仅更加具有现实性,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重新放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可靠保证。
从邓小平理论的结构、层次来看,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是属于第一层次的科学命题,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和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共同构成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石、立论基础和现实出发点。正是有了在这几个基本问题上对旧观念的突破,才由此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其它基本观点、方针政策、依靠力量等问题。所以,新时期邓小平和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更关键的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思想解放。邓小平正是仅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为我们构造包括所有制在内的合理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判定出来的,又是这一理论在党的政治路线的集中反映。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才能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有效地防止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坚定不移地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关于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认识,突破了过去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传统观念,进而为我们构造包括所有制在内的合理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国的公有制具有了可塑性。
总之,掌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掌握了邓小平理论的真谛。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就不能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地位和重大意义。
标签: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恩格斯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