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_刘肖瑶

天津市滨海新区 泰达医院神经科

摘要: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有效时间窗内的心理体验及需求,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5例诊断为脑梗死且适用rt-PA的患者进行沟通,利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脑梗死患者有效时间窗内心理体验可归纳为4个方面的主题:心理社会压力;对环境不适应感;紧张、焦虑;疾病信息需求。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应用rt-PA期间,多伴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并有不同程度心理压力,护理工作中应及早针对患者提供诊疗信息,指导患者有效应对环境,并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脑梗死;rt-PA;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的多发病,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 60% ~ 80%。急性脑梗死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1]。早期的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溶栓的意义在于恢复半暗带的血液供应,使处于半暗带的神经元得以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我国应用的主要溶栓药物之一[3]。rt-PA是一种糖蛋白,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静脉使用时循环系统中rt-PA保持相对无活性状态,当与纤维蛋白结合后,即被激活,诱导纤维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块[4]。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期间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明确这一类患者的心理诉求,为提高人性化护理服务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我科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访谈。选取标准:①急性脑梗死在静脉溶栓有效时间窗内患者,我科为发病4.5小时以内;②年龄在18岁以上,80岁以下;③患者意识清醒,但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④患者本人及家属自愿合作。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方法

1.2.1知情同意原则

访谈前研究者向被访者解释本研究目的,遵循自愿原则,告知其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取得其认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列出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得知患病时,您的感受如何,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您对该疾病了解多少,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您患病后情感支持来源是谁;对该治疗方案有哪些顾虑;治疗期间您希望义务人员为您提供哪些帮助;您觉得患病有哪些诱因。

1.2.3资料分析

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仔细阅读所有收集到的访谈记录,给每一份访谈内容编号,包括被访者的姓名、年龄、访谈时间、地点、具体情境及当时的肢体活动、面部表情等。阅读所有数据,找出一些初步感受到的意义,进一步提炼主题。形成文字资料后,将访谈内容返还被访者进行核对签字。

2结果

2.1主题1

心理社会压力 患者大多数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照顾着角色,患病后照顾能力缺失,不能孝敬老人,照顾孩子,担心成为家庭的负担。“没敢告诉父母,他们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他们担心。这一病,也不能照顾好孩子了”(E)。

脑梗死患者肢体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不利,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不同程度影响。被访者中大部分患者心情都很忐忑。“我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工作……就算可以,工作效率肯定也不如从前了。”(B);一部分患者会担心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家人。“现在身体这样,会加重儿女的负担,本来他们工作就很辛苦。”(C)。

研究发现,外地患者的经济压力较明显,年老患者担心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治病花费太多,挣钱本来就不容易,一家子人还靠我赚钱养活呢。”(B);“我退休没多少积蓄,孩子刚开始工作,也没多少钱,这一进医院肯定要花光了。”(A)。

2.2主题2

对环境不适应感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人受到突然打击,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心中无数,入院后面对陌生环境和医护人员,第一反应是难以接受。“医生跟我说得了什么病的时候,虽然有预感,但脑袋一下子也蒙了,不敢相信会得这个病……。”(D)。

2.3主题3

紧张、焦虑 本研究被访者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担心疾病的转归。“我会不会以后都是这样了,用了药会不会也会加重……。”(E);担心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担心应用rt-PA 的并发症。“听医生说用完这个药,有突然治好的可能,但也有可能造成出血,心里非常紧张,拿不定注意。”(B)。

2.4主题4

疾病信息需求访谈中所有患者均希望医护人员能够提供一些疾病治疗以及预后的知识。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对该治疗方案了解较少。“希望能多讲解一些rt-PA的有关知识及适应症,因为我们也不懂,在做治疗选择时,有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B)。

3讨论

3.1 准确评估心理状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容易出现诸多不良情绪体验,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被访者由于性格、年龄、经济情况、职业、家庭角色等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因人而异。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其应对方式,对于错误的应对方式应及时给予纠正。研究发现,良好的情感和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承受力,因此,可调动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3.2 及时提供诊疗信息,安抚患者不良情绪

患者面对突然发作的疾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对疾病的掌控可以降低患者的不安全感,因此,针对急性脑梗死应用rt-PA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制定个性化的告知策略,在评估患者的接受能力、取得家属配合的前提下,及时提供疾病相关信息,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促使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得到及时救治。

参考文献:

[1]刘鸣,张苏明,郝子龙.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的制定及解读[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6):369-374.

[2]魏岗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7,30(4):240-241.

[3]覃尚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51-252.

[4]卢桂芳,邱秀聘,黄双艺.爱通立静脉溶栓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44-46.

论文作者:刘肖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_刘肖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