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相关建筑行业正跟随社会步伐,自主创新、研发各种先进设备、仪器。同时,对各种技术、设备和仪器的应用范围也作了具体的说明。桩基础在当今建筑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桩基础;准备工作;应用
引言:
因建筑行业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应在传统建筑手段上进行创新,桩基础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我国对其认识程度较深,所使用的材料也从原来的木质到现如今的混凝土等材料,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这一技术,认识到具体应用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和调查,做出了具体的研究。
1.桩基础的起源及具体概念
作为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桩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千年前,桩基础主要的以木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19世纪后期,木桩逐渐被钢筋、水泥、混凝土的问世而逐渐取代,而在相关技术方面,我国最早出现的方式便是打入式预制桩,之后以灌注桩的形式逐渐取代打入式预制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对桩的使用上采用了更多方式和技法。在桩的应用方面,人们也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建造模型,并通过分析各方面因素,找到桩的应用的具体方面。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水泥、混凝土,以及各种打孔机械和仪器的出现,桩的样式也越来越多。桩基础作为深基础应用中一种最为广泛的形式,主要是由若干的深入土中的桩基和桩顶处的承台(梁)组成,因上部荷载太大,所以桩基础的作用是将桩顶部分的荷载通过桩的传递作用运到下边承载能力较强的土层上,提高柱顶部的荷载能力。
2.施工前的准备
在施工之前,应在施工位置进行地质勘查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有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过程中所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测,并制定解决方案。施工材料方面的问题,应特别注意,这关系着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建筑物的使用情况,材料若不合格,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安全。放线、定位等都是在施工前完成的,其工作的精确程度直接对整个施工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建筑面进行平整化处理以及清除周边的障碍物,并在施工的各部们进行分区化管理,根据部门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应制定不同的施工计划和相关的施工流程,并将施工时所注意的施工事项由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讲解和有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施工人员应具体详细的了解专业技术所制作的计划和流程,如若发现不足,应及时向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汇报,并由技术人员进行修改。在相关仪器和设备方面,在施工前一定要仔细检查。
3.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
3.1预制桩施工
3.1.1施工准备
对施工中预制桩材料的检测也是施工前主要的检测方面,其主要的检测项目有对桩体的质量进行检验,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桩位偏差问题,用的是钢尺进行测量,在检测承重力方面,按照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在对砂、石、水泥、钢材等进行检验时,具体是通过查出厂质保文件或抽样送检等方法,在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做检验时可以称量或者是查试块记录,在成品桩外形做检验时,主要是直观的方式从表面的平整度、颜色情况以及掉角深度<10 mm,蜂窝面积小于总面积0.5%等方面进行观察,在成品桩裂缝方面,对其要求为深度小于20 mm,宽度小于0.25 mm,检验的仪器是裂缝测定仪。在对于预制桩钢筋骨架的质量检测方面,对施工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检查的项目有主筋距桩顶距离的检查,其允许的偏差范围为前后不超过5 mm,对多节桩锚固钢筋位置检查,其允许的偏差范围前后不超过5 mm,在对多节桩预埋铁件进行检测时,允许的范围是前后不超过3 mm,在主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查时,允许其偏离误差前后应不超过5 mm。
3.1.2打桩施工操作
打桩的顺序的影响范围较大,所以在打桩顺序上应特别注意,主要是根据桩的密集度,桩的规格等因素,打桩的节奏一般由桩的密集程度所决定,逐段打设,自中部向四周打设和由中间向两侧打设等都是常见的打桩顺序,情况不同,打桩顺序不同,当中心距大于4倍桩的边长时,应按照图(a)的顺序进行打桩,当中心距不大于4倍桩的直径时,按照图(b)或图(c)的顺序打桩,如图1:
3.1.3静力压桩
该项方式主要利用的是静压力将桩压入土中,其优点是噪声较小、振动较轻,在土质较软的软土地基进行施工中经常用到,该项施工一般也是采取分节进行压入、并将各段拼接,已完成压桩施工,接桩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焊接发、硫磺浆锚法。
图1 打桩顺序
(a)——逐排打设;(b)——自中部向四周打设;(c)由两侧向两侧打设
3.2灌注桩施工
3.2.1施工准备
与预制桩大致注意事项相同,不同之处是在灌注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的允许范围方面,首先在泥浆护壁灌注桩方面,桩径允许偏差左右不超过50 mm,垂直度允许偏差应小于1 %,桩位允许偏差D/6 mm,且不大于100 mm;在套管成孔灌注桩,桩径允许偏差不应小于20 mm,垂直度允许偏差应小于1 %,桩位允许偏差70/100 mm;在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方面,桩径允许偏差不应小于20 mm,垂直度允许偏差应小于1 %,桩位允许偏差70 mm,混凝土护壁,桩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0mm,垂直度允许偏差应小于0.5 %,桩位允许偏差50 mm;钢套管护壁,桩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0 mm,垂直度允许偏差应小于1 %,桩位允许偏差100 mm。
3.2.2锤击沉管灌注桩
施工时,应在桩尖与桩管接口处垫麻,以防地下水渗入,把关前应先振动或锤击,桩管内混凝土应尽量填满,拔管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该项操作主要适用于土质属性为粘性、淤泥以及人工填土的地基,施工过程如图:
图2 沉管灌注桩施工过程
(a)——就为;(b)——沉钢管;(c)——开始灌注混凝土;(d)——下钢筋骨架继续浇筑混凝土;(e)——把管成型;1——桩靴;2——钢管;3——钢筋
结束语
桩基础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手段,在天然的地基上,因不确定性较多,使得原来的设计不能得到实施,所以应采用桩基础,这是对于环境的一种应变,自身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机械化程度高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桩基础的起源及相关具体应用来进行对桩基础施工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季强. 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四川建材,2016,42(01):202-203+205.
[2]艾鹏. 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居业,2016(09):106+108.
[3]高百祥. 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2):261.
[4]廖武戈. 建筑工程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18(14):10-11.
[5]王洪明.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分析[J]. 民营科技,2018(12):166.
论文作者:孙建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偏差论文; 桩基础论文; 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顺序论文; 的是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