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哈赞,我国的预制装配建筑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建筑形式是我们过去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直采取的办法,但是其也带来大量问题,比如造成能源浪费,增加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出现则能较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这些年以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出了其所具有的优势。所以,加强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使其技术更加成熟,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成为目前建筑业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引言
在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十分频繁,它与一些传统的建筑形式来对比,不仅在构建上更加精美同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对各种资源的消耗也不如传统的形式那么大,市场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而且也符合现在我们国家对施工中绿色环保的相关理念与需求。因此本文对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相关的工作有所帮助。
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预制装配式建筑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在建筑工程建设和施工中,装配式建筑一般在工厂中完成内外墙板、梁、柱和板等结构的生产和加工,这种施工方式可有效减少模板用量。另外,在工厂内部完成构件的预制工作也可减少混凝土、钢筋和水泥的用量,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资源的消耗。(2)缩短了工期。施工周期较短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较为明显的优势,吊装梁、板和柱时只需要4~5个施工人员就能完成所有的施工环节。且单个构件组装一般只需要0.5h。若工程量较小,则每天可完成2~3层主体结构的吊装施工。对于非大规模的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要比现浇结构建筑施工周期短6个月。(3)装配式建筑施工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传统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如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而装配式建筑能够有效减少建筑施工中的污染问题。所有的构件均在工厂内预制完成,现场完成吊装工作,施工时间短且噪音小。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还可避免传统建筑形式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所造成的水污染。(4)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工程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中,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大开间和小隔断的设计方式,其根据用户居住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对房间进行规划和布局。不仅如此,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室内墙体主要采用轻质隔墙,其也有效增强了空间分割的灵活度,满足了人们对室内空间的个性化需求。
2施工过程中关键的技术
2.1建筑中的预制窗体
预制窗体的施工在整个建筑施工技术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有效的把预留螺母在窗体上连接起来,这样就反映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去大量的使用吊耳与螺栓。并且在进行实际的连接过程中,我们需要把窗体构件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全面的连接。而且在连接过程中还需要去不断的调整窗体的方向,把窗体螺栓准确的插入墙板上的孔内,这样不但可以突出预制装配式技术存在的优势,还可以让施工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2.2转换层施工技术
(1)控制现浇结构层的平整度及标高。施工人员在架设模架前,除了要先跟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之外,还要要求相关测量人员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作业,这样才能保证模架架设的精准性。在模架架设完成后,浇筑混凝土施工前,施工人员还要再次核查底板、外墙和梁等部位标高,再确认情况无误后,才能开始浇筑混凝土。(2)控制垫片的设置偏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施工过程中,有些时候需要使用到垫片,使用时必须预先将放置面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处理,确认放置面上没有出现任何杂物后,才能由测量人员测算出放置面的标高,计算预制构件落位处的标准高度,最后再依据相关等式进行层高的计算。在确认放置垫片的位置后,使用符合要求的垫片,这样才能避免垫片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干扰而出现倾倒和位移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保障工程的安全性。(3)控制水平缝的宽度。根据施工质量要求,在施工开始前,施工人员应该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一般设计25mm的水平缝宽度,以此来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有序进行。
2.3預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设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时,应注意下述几点:(1)根据剪力墙所处的环境以及条件,来选择采用纵墙结构还是横墙结构,同时结合外部的动、静荷载对墙体所产生的作用,保证墙体所有的力学性能都能与正常情况下使用的需求相匹配;(2)在布置横墙时,要在两端的山墙结构处在安装相应的承重板。在布置内墙时,应根据抗侧力构件的实际承载水平,来计算内力,然后再安装对应数量的承重墙板与填充墙板;(3)在处理各剪力墙之间的连接部位时,应该根据它们的实际承受水平,在展开相应的构造设计工作。(4)在处理构件连接部位时,要保证所有的构建都能够长期处于弹性的工作状态之下,让所有构件间的浇筑部位都不会出现明显的裂缝,从而能够在遇到地震时仍然保持建筑的稳定性。
2.4依托BIM技术,保证预制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对于BIM技术,其主要应用的领域为设计规划与生产时期。在BIM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支持下,满足构件原材料生产的目的。具体讲,首先,需要在预制构件中嵌入各种信息,主要是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芯片为载体,涉及构件的规格与尺寸。从本质上讲,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编码具有唯一性,以保证构件生产、存储以及运输信息的可靠性。另外,预制构件材料管理需要引起重视,不得忽视,力求存储空间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强化运输路线的科学性,在根本上为建筑设备与材料的应用提供保障。依托BIM技术,强化建筑结构模拟功能的发挥,为设计人员优化设计提供更多条件。在装配实践中,依托BIM技术,能够全面模拟施工环境,强化对吊装等施工环节的立体成像,便于直观了解吊装空间,同时,为管理人员提供吊装旋转半径等多方面数据,以期实现对施工方案的合理安排,保证施工有序进行。
结语
在当前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而且施工过程快速便捷易于控制,不仅能够提升施工的效率,而且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建材用量小及空间灵活等优点,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开始在如今的建筑施工中被大范围地使用而且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可以预见这种施工技术在未来建筑施工工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对于未来建筑施工效率提高、质量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升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充分发挥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建筑施工。
参考文献
[1]张勇.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与控制方法[J].江西建材,2018(11):39~40.
[2]殷永春.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24):18~19.
[3]陆文皓,齐玉军,刘伟庆.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J].建材世界,2017,38(06):87~91.
[4]朱传建.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低碳世界,2017(22):203~204.
[5]陈伟.装配式建筑发展与推广问题探析[J/OL].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8(04):62~66.
论文作者:卢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过程中论文; 构件论文; 技术论文; 窗体论文; 垫片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