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规划的首要任务_宏观调控论文

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规划的首要任务_宏观调控论文

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计划的首要职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首要论文,职能论文,稳定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弥补市场自发性、盲目性的不足,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是国家计划的重要职能。“九五”时期,能否把“八五”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避免出现大的波动,是经济计划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经济的增长即社会扩大再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前期的生产为后期的生产创造条件,后期的生产是前期生产的直接延续。保持经济增长的连续性、节奏性、均衡性,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建国后的一个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始终未能摆脱周期性波动的困扰。经济增长速度大的起伏已经历过五次。第一次是195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2.2%,而1961年则下降为负31%。第二次是1965年,增长速度达到20.4%,而1967年则下降为9.6%。第三次是1970年,增长速度为25.7%,到1974年下降为1.4%。第四次是1978年,增长速度达12.3%,1981年下降为4.6%。第五次是1985年,增长速度达到16.5%,1990年又下降到4%以下。从“一五”到“八五”时期,各个五年计划年度经济增长速度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33、6.88、1.38、0.54、0.45、0.40、0.43、0.16。各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度最高增长速度与最低增长速度之间相差的百分点分别为9.9、63.9、35.3、10.8、10.6、11.9、7.2、3.5。从这三组数字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经济增长不稳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危害,一是建设工程上上下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市场物价时起时伏,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三是宏观经济忽热忽冷,挫伤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经济总量没有管住管好。在经济上升期,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工程纷纷上马,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货币超量发行,以至引发通货膨胀。在经济调整期,紧缩财政、信贷,投资规模急剧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被迫停下来,施工力量闲置,留下大量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是影响社会需求总量的源头即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失去控制,在需求总量的管理上缺乏科学性,主观随意性往往占了上风。

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为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伏,必须搞好经济总量的管理。只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客观规律,合理把握和适时适度调节社会需求总量,才能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势头,既避免需求过旺,经济过热,为后几年的发展埋下隐患,又避免刹车过猛,引起社会经济生活震荡。在需求总量的把握上,必须树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排除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必须精心测算,精心调整,慎之又慎。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把需求总量的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原西德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内既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在总需求的调控特别是对货币发行量的调控上,是很成功的。东亚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某些时期内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对总需求的调控是随时进行的,供求总量的平衡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包括潜在需求总量和可实现的需求总量,都是随时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调控的,因此,需求调控又可称为即期调控。调控手段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还有财税、外汇、投资、价格等经济的和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以及运用舆论导向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有效地进行总需求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克服经济增长大的波动,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应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二、“八五”时期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了成功经验

“八五”计划是历史上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2%,是各个五年计划中最高的,而波动幅度又最小。这是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

回顾“八五”走过的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了连续、稳定、均衡,应当说是最成功的。1991年经济增长速度由上年的3.9%跃升为9.5%。1992年春,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热潮,当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4%。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初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要用点刹车的办法控制投资规模膨胀,强调要把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点是控制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纠正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等不良现象,限期收回银行违章拆借的资金。当年经济增长速度被控制在14%,低于1984年高峰时14.7%的水平。1994年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降为11.8%,而商品零售价格上升到21.7%。1995年实行松紧有度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着力抑制通胀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增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14.8%,比上年回落6.9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10.2%的较高增长速度。从五年的实践可以看到,当经济运行出现过热苗头和不良现象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调控的力度把握得比较适宜,因而经济增长比较平稳,避免了出现大的起伏。特别是当宏观调控面临着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适度增长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调控目标时,在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把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通过计划的综合协调、总体指导,选择了最优的指标组合,使两个目标都得到兼顾。

“八五”宏观调控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1)由于我国资源和市场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只要善于发挥这种潜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2)在总量的调控上,不能仅仅着眼于当期或近期的经济增长,还要着眼于为长远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3)在体制转轨时期,对各种常常发生的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不良因素,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予以消除和纠正。(4)宏观调控要把控制需求与增加供给结合起来,把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同行政、法规、舆论手段结合起来。(5)正确发挥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同银行、财政等部门配合,以形成宏观调控的合力。

三、“九五”期间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的主要困难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九五”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8%左右,努力使物价上涨幅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两个目标体现了“九五”期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实现这两个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这一轮新的快速增长,从1991年开始,已经持续了五年。如果能把这种增长势头再保持五年,不出现大的起伏,那就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一个新的奇迹。然而,支撑今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点在哪里?靠什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速度?这是需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把目前仍然过高的物价上涨幅度降低到正常水平,还有一段艰巨的路程。在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降低物价是容易做到的,只要把总需求降下来就行了。但经济增长速度降得过多,又会产生许多新的不亚于通货膨胀的矛盾和困难。难就难在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把物价降下来。为此,不仅要在控制需求上做文章,更要在增加供给、提高投资效益上下功夫,使之达到既支撑经济增长又改善供求关系的双重目标。

第三,今后几年物价能否继续明显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状况。目前各地重视和加强农业的积极性比较高,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对实现农副产品增长的难度要有足够估计。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趋势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大片中低产田的改造能否落实,农业科技能否真正推广应用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真正动员起来,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总之,农业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成效。

第四,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困难的状况应当明显改观。目前,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扩大,负债率过高,资金互相拖欠严重,这些问题已反映到财政和银行资产质量上。面对三资企业和进口商品竞争压力,改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显得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必须迈出大的步伐。“八五”期间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支撑的,投入产出率低的局面并未改善。每百元投资新增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0元,这样的投资效益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的经营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实现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强化管理,降低消耗,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等,都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取得进展。

四、经济计划工作要为实现“九五”经济稳定增长做出新贡献

实现“九五”期间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应当吸取“八五”的宏观调控经验,针对影响“九五”经济稳定的因素,采取有效对策。要在继续搞好对总需求短期调控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到研究并采取长期供给政策上,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能力。80年代由于农产品和轻纺产品供给增长较快,对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应当看到,“八五”以来,由于投资向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倾斜,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失去了80年代的增长势头。在国有单位新增固定资产中,基础设施的比重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市场商品供应量与购买力之间的比例下降,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仍然存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九五”稳定增长的目标,主要应当从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上入手。

要围绕市场需要,大力增加适销的消费品和生产料的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在一些重要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上,进口商品和外资企业的产品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不少国有企业的产品逐渐被挤出市场。进口商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在占领市场的同时,也把价格抬了起来。如洗涤剂、饮料、化妆品、方便食品、无线电话、轿车、机床、电脑、电子产品等,进口商品和外资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国有企业应当大力开发和生产出比进口和外资企业质量更好、成本价格更低、售后服务更周到的商品,特别是吸纳货币能力强的耐用消费品,以发挥国有企业在增加供应、抑制通胀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加快支柱产业的振兴。支柱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能有效地分流社会购买力,在抑制通胀中发挥重要作用。80年代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政策,使轻纺工业迅速发展,一举解决了工业消费品短缺的局面。“八五”时期,为了打破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铁路、公路、电力、通讯等建设赋予了新的资金筹集机制,使之迅速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八五”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九五”时期,应当按照中央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找到一种新的机制和政策,使之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支柱产业的振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要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无论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第二、三产业还是第一产业,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切实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到议事日程,在资金的投入上从热衷于铺新摊子转移到依靠现有基础上来,大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强化经营管理,努力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发展规模经济,对现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技术改造,改进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狠抓各项农业增产措施的落实,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把农业投入的重点放在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大力增加供求缺口大的稻谷和饲料粮的生产。狠抓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真正使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的施肥、栽培等新技术。

重视流通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目前,由于流通不发达,既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又抬高了市场零售价格。要搞好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连锁店、直销、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在这方面,上海、深圳都创造了好的经验,在抑制物价上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现“九五”经济的稳定增长,涉及到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经济计划工作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搞好年度计划、专项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圆满完成“九五”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规划的首要任务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