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预测的逻辑模型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逻辑论文,模型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社会发展迅猛,社会现象扑溯迷离。运用社会科学和其他科学理论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科学预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作为科学预测,社会科学预测同样具有逻辑模型,遵循思维规律。由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社会科学预测具有一系列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认识社会科学预测的本质,进一步提高预测的水平。
自然科学预测通常有两种基本逻辑模型,一是演绎—律则模型,一是统计归纳模型。后者的一般形式如下①:
(图一)
在对R实施大量随机实验或统计过程中,产物为O的概率为r;i是R的一个事例,所以,可以预测i以概率r是O的一个事例。
当r接近于1时,由图一推得:
(图二)
图二模型是说,在对R实施大量随机实验或统计过程中,产物为O的概率几乎等于1,现在i是R的一个事例。所以,可以预测i极可能具有O的属性。
自然科学气体分子运动论对宏观气体运动的解释和预测,就是采用这种统计归纳模型。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宏观状态,与系统中气体分子的运动及它们之间相互碰撞运动密切相关。但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地描述单个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它们相互之间碰撞的准确轨迹。然而麦克斯韦和波尔兹曼发现,在气体分子大量存在情况下,虽然单个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无法描述,但在整体上却呈现出概率性规律。我们可以通过系统中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平均数来对其加以描述。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对热力学系统的宏观状态进行解释和预测。在自然科学里,统计归纳解释预测不仅被承认,而且“十分广泛”地被运用着②。
实证型社会科学预测具有跟上述模型基本相似的逻辑模型,试以人口预测为例说明。
根据人口学理论,可建立人口发展机理模型(图三见下页)。
(图三)
“自然按龄人口分布”可通过人口普查获得。“自然按龄死亡率”和“自然按龄生育率”与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和妇女生育行为密切相关,而影响人的寿命和生育行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但人口预测是对一个人口群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发展状况的预测,而不是对某一特定个人的寿命或生育行动的预测。人口学家通过分析长期的人口统计资料发现,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自然按龄死亡率是比较稳定的,其变化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特别是当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以后,其变化更慢,因此,就可利用人口统计资料,运用现代控制论的辩识和参数估计技术,测出自然按龄死亡率及其变化公式,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处理自然按龄生育率的基本思路相同,可将它分解成规格化的生育模式和总和生育率,按统计数据或其外推值来进行预测,并且可以作为政策控制因子看待,设定若干方案进行预测。扰动因素主要指自然灾难、战争等天灾人祸,可采取设定方案或暂不考虑等办法处理。在此基础上,就可建立各种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得到预测结果③。
气体分子运动论预测方法和人口预测具有许多相同点。我们可对自然科学预测统计归纳模型作必要调整,得到社会科学预测的统计归纳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图四)
由于社会科学预测是针对多种可能前景的对策性预测,所以往往有若干预测方案。因此可由图四推出图五模型(图五见下页)。
社会科学预测统计归纳模型具有一系列特点:
一、预测对象具有决定论的规律性,这是任何预测的必要条件。社会历史领域的统计决定论、系统决定论是社会科学预测统计归纳模型的认识历史观基础。
根据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严格因果决定论,可以预测自然界宏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在微观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事物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决定论规律。统计物理学表明,分子现象服从确定的统计性规律。在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里,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单个粒子的运动遵循统计规律而不是因果规律。玻恩说:“量子定律的发现宣布了严格决定论的结束。”④统计决定论认为,不仅因果可以导致必然性,概率也可以导致必然性,偶然性和机遇通过统计规律可以进入决定论。社会历史领域充满偶然性,但人类社会历史又具有决定性。马克思认为,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又是“历史的自然”,历史就是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类社会,不断进入人的生活历史,自然界的内在必然性会使人的活动表现出某种重复性和相似性⑤。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义,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各种意志最后“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⑥。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系统科学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出现了系统决定论。在生命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存在着一些即使使用统计方法也无法说明其未来发展的现象。这种“本质上的偶然性”是系统微观层次上的涨落,在一定条件下,涨落对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必须用系统决定论来解释。古典的因果决定论无法解释社会历史领域偶然性与决定论的统一。因此,按照严格的因果决定论,社会科学预测是不可能的。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偶然性与必然性、随机性与规律性、选择性与决定性的内在统一,奠定了社会科学预测的理论基础。
(图五)
二、统计归纳预测模型的依据,含有两部分内容:规律性陈述和条件陈述。第一部分是规律陈述“P(O,R)接近于1”。这是关于预测对象以前或目前的统计规律的陈述。由于社会历史现象的高度复杂性,目前的社会科学理论还无法在预测对象的“分子”水平和层次上揭示对象整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比如人口预测,现在还无法做到根据每个人的寿命和生育行为的变化规律来预测整个人口的状态。因此,社会历史规律往往是统计性规律,是描述大量个别的单独的现象的多值随机关系的趋势规律。“P(O,R)接近于1”就体现了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预测中,这种统计性规律一般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的。统计推理包括统计演绎和统计归纳。统计演绎的一般形式为:
集合R中有r部分元素是O,
∴集合R中将有r部分元素是O。
统计演绎是从已知总体频率推知样本频率。因此,当样本频率与预测频率不一致时,随着样本的增加,预测频率将归终得到证实。统计归纳是从已知样本频率推知总体频率,因此,当样本频率与总体实际频率不一致时,随着样本的增加,应修正样本频率,逐渐向总体频率靠近。
三、自然科学预测统计归纳模型的条件陈述是“i是R的一个事例”。这一条在自然科学预测中不成问题,因为一般认为,自然现象具有重复性、齐一性、无意识性。但社会历史现象具有“个别性”、“不可重复性”、“有记忆或创新性”等等特点,因此,这里必须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应该承认,作为个别的人或特定的单独社会历史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狭窄的时空范围内,确有上述特点。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一个由相当数量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或行为总和,在相对长久和广阔的时空中,就不能说没有任何相似性、普遍性和规律性。还是以人口为例。“全世界各国的人口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的国家,人口死亡率和妇女生育模式函数的形态在统计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就是在局部受到灾难性事件袭击的情况下,这种同一性也不能被破坏。”⑦其次,在预测实践中,根据社会历史现象的特点和预测的具体情况,通常不是简单地将系统过去的统计规律照搬外推到对未来状况的预测中,而是增加了一道修正程序。由于社会科学预测一种针对众多可能性前景而进行的对策性分析,它的主要意义是为社会选择和社会决策提供依据。而社会历史领域的决定是通过选择性而实现的,因为被决定的只是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上的若干潜在可能性,哪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取决于实现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由人们的自觉选择行为造成的。因此,社会科学预测是一种前提性预报,具有条件性、选择性特点。比如在人口预测中,常常将生育模式作为政策控制因素进入预测过程,在经济预测中,有时把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等作为预测条件引入预测初始条件中。自然科学预测通常是纯客观地站在系统外对对象进行预测,即便有修正,也是对自然偏差的客观自然的修正。因此,社会科学预测模型初始条件中,既要肯定“i是R”同一系统事物,具有外推性;又要增加修正因子。修正因子不仅反映预测对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与以前统计规律之间的自然客观偏差,而且表征社会科学预测的条件性、选择性、调控性特征。
四、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造成了社会认识和预测的一系列矛盾。例如,社会现象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为社会现象由人的活动构成,而人的活动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社会认识作为科学认识,应该是“价值中立”的,但社会认识本身又是一种价值认识,所以不存在“价值中立”;社会认识既要追求精确性,但对某些社会现象又不必也不能达到绝对准确的认识;社会现象既是由个体活动构成的,但又具有整体性,等等。这些矛盾使得社会科学预测十分复杂困难,因此,必须探索并发展适合社会历史特殊性的社会科学预测方法论原则和预测方法。比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自然科学预测中,一般运用定量模型等“硬”技术。社会科学预测中,则要把理论与经验、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人的智慧与现代技术手段等结合起来,不仅通过建立系统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验”,而且把实证研究与经验判断相结合,不仅集中各种专业知识,而且把人脑与电脑结合起来,从而造成足够复杂的“认识主体系统”去认识并预测同样复杂的作为研究客体的社会历史现象。比如,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原则。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包含三个层次:(1)个人动机的潜在可能层;(2)社会行动的外显事实层;(3)整体联系的意义层。个人动机转化为外显事实才具有现实性,个人行为的意义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确定。因此,社会历史现象是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的综合体。比如,实证性和评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认识和预测中,既要用实证研究的确实性来保证科学理论的实在性,又要用价值研究的可理解性来保证理论的可接受性,可以通过技术认识方式、艺术认识方式等既有实证性又有价值性的认识方式作为中介,实现实证的科学认识和评价的价值认识的过渡统一⑧。钱学森同志认为,社会科学预测必须走定性与定量、专家与模型相结合的路子:“要在搜集资料之后,请专家讨论,提出看法和意见,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建立模型,上电子计算机,算的结果,再请专家评审,把模型修改以后再上计算机,……再改进再建模,反复进行。”⑨
五、在社会科学预测统计归纳模型中,预测依据赋予预测结果“只是或强或弱的归纳支持”⑩。统计归纳模型的归纳性质来自两方面。首先,预测所依据的是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由经验论据通过统计推理获得的。统计推理是将概率运用到归纳推理的推理,本质上是一种归纳推理,因而,统计规律在逻辑性质上具有或然性。其次,预测依据是对对象以前或目前状态的陈述,而预测结果是关于对象在未来状态的陈述。从推理角度分析,结论断定的范围超越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因而具有或然性。再进一步分析,“过去或现在经验何以能外推到未来?”这就是休谟对归纳原则提出的疑问。现代归纳逻辑的种种理论,几乎都是对休谟问题的一种回答,因而也可看成是对归纳原则的一种辩护。比如莱欣巴哈把概率定义为重复事件在长趋势中发生的相对频率的极限。他认为归纳推理并不是提出一个必然真的命题,而是表示对较为可能情况的判断比相反的判定在行动上较为有利。认定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性质,或者按计划将出现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尽管在单个情况下并不确切知道点什么,但可以知道这样的行动最有利或者能够得到的成功次数最多。莱欣巴哈认为,运用归纳原则,该得到的都能得到,但又不损失什么。因此,享普尔认为:尽管统计归纳模型的说明预测不如演绎—律则模型的说明预测来得严格,但人们还是宁可认为立足于这种模型的说明预测提供了对现象的一种说明预测(11)。
社会科学预测归纳模型的归纳逻辑性质,决定了社会科学预测的对象一般是具有总体特征和具有“历史”的群体现象,预测结果是关于对象总体的统计学意义的推断,它以某种概率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指出最有前途的能增加实现可能性的途径,而不是关于个体对象的“准确的社会年历”(12)。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预测具有逻辑基础,遵循归纳逻辑思维规律,又具有一系列特殊性质。
注释:
①②⑩(11)C·G享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③参阅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128页。
④波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8页。
⑤参阅王晓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
⑦宋健等:《人口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⑧参阅景天魁《论社会科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⑨转引自人民日报教科文部编《软科学的崛起》,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12)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标签:决定论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统计模型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归纳演绎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