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1例(46.67%)、18例(40.00%)、6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39/45);研究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8例(62.22%)、16例(35.56%)、1例(2.22%),总有效率为97.78%(44/45)。由此可得不同组别的患者临床效果数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2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见表2)
如表2所示,经过分析可得,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血栓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8.64±1.73)d、(4.35±1.26)d;不同组别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3.讨论手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由于术后疼痛或其他原因,所以肢体安置的体位比较被动,难免会压迫到患者的下肢静脉,使血流减缓;受麻醉和手术的影响,下肢静脉血管出现扩张的情况,肌肉松弛,降低了其收缩能力,导致血流较慢。手术损伤到相关组织,同时激活了内源性的凝血因子,使血小板的凝聚能力增强;而且术前术后患者禁食和禁饮也会使血液浓缩。这些都是骨科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因,较大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预后,甚至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患者血液状态凝聚较高,而血小板、血细胞等血液成分对血管腔造成阻塞,在骨科创伤术后比较常见的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突出的是下肢静脉血栓。骨科进行创伤术后下肢形成静脉血栓主要是手术导致静脉瓣受到损伤,血小板和血液的粘稠度在创伤后增加,加上术后患者不能正常活动和行动,阻碍了下肢静脉回流,进而形成血栓。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将近一半,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所以临床上及时有效的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介入治疗(置入及取出下腔静脉滤器、髂静脉支架置入术、超声消融术等)治疗方案近些年在临床上开始得到较大程度的应用,它主要是通过把导丝、导管置入,进而对栓塞部位发挥溶栓的作用,溶栓效果得到大大提升。本文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介入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获得的效果良好,分析相关数据可知,在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栓平均消失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不足(P<0.05)。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应用于术后骨科创伤患者下肢并发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获得的疗效较好,可以加强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1]广清青.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9):144-145.[2]赵慧华.吴海芸.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及预防[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17):102.[3]朱红妞.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9(16):236-237.[4]陈华军.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84-1485.
论文作者:于鹏 牛晓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术后论文; 静脉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