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巢湖水泥厂应用新技术开采增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金明星[1](2021)在《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 ——以A镇工业空间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工业型小城镇往往承担着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工业文明的进步飞跃与蜕变阵痛往往并存,因此,如何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复兴工业型小城镇的衰落经济,引导其产业转型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型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新常态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国家退二进三的号召,传统的工业型小城镇由于工业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外流、产品缺乏市场和竞争力、环境污染等原因面临系列发展困境,迫使城镇从增量扩展转向品质内涵提升。大量衰落的工业空间作为工业型小城镇传统产业经济的重要载体空间,存在巨大的再开发潜力,挖潜工业空间的转型利用,对促进工业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完善城镇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空间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通过传统工业产业空间转型使工业型小城镇重新焕发活力,从而实现工业小城镇的转型复兴是本文集中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工业型小城镇的概念及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的内涵出发,明确本研究所界定的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重点为其传统工业空间。在此基础上,以归纳分析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工业型小城镇为对象,提炼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特征、转型影响要素,提出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并以我国西部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A镇为实证对象,为今后我国类似的工业型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体系完善、工业空间转型以及建设现代高品质的城镇活力空间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首先,根据文献综述,对当前工业型小城镇转型背景及产业空间转型政策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传统工业空间的转型相关研究的梳理,探明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之处,明确本文研究意义,通过挖掘工业小城镇传统工业空间这一潜在的空间资源与城镇经济发力点,为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其次,基于归纳分析法,以产业转型与空间转型双视角出发,研究当前我国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传统工业产业空间的转型模式,总结了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的四个特征:文化空间属性、功能空间属性、生态空间属性、创新空间属性,并提出其转型路径有基于功能演变的工业空间转型、基于产业升级的工业空间转型以及其他工业空间转型,从整体到局部,系统为我国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提供相应参考,推进其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A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探究其历史发展沿革及工业空间特征,剖析其产业发展困境,分析其产业转型方向与空间转型需求,综合上述研究,提出A镇工业空间转型路径:在产业转型上,提出传统产业升级与陶瓷产业植入、完善上下游产业体系,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在空间转型上,以文化、功能、生态、创新为驱动,提出工业空间转型路径如转型为文化创意空间、商业商务空间、生态景观空间、绿色产业空间等,构建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其转型发展。图[83]表[10]参[80]
耿子婷[2](2021)在《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优化是当今热点研究重点方向,摸清楚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现况及特征,是更好的制定降污减排措施的根本,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企业收集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水泥行业的具体运行数据,并且计算出在各个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排放数据,通过编制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清单,再采用WRF/CALPUFF耦合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得出具体直观的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情况及排放浓度,并对此进行空间、时间角度的分析,摸清和分析其污染排放状况及特征,通过分析政策及相关文件着重制定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情景,本文还对陕西省各地区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总量进行了简要估算预测,可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污染减排措施或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资料收集方法、数理统计以及“自上而下”的排放因子法,构建了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在污染物排放量上: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陕西省水泥行业SO2、NOX、PM2.5和PM10的排放总量分别达到9.513×103、3.071×104、4.352×103和1.801×103吨,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为NOX,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关中地区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它们的排放总量超过陕西省全区域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比例为66%。2、在此基础上,基于WRF/CALPUFF耦合模型方法,模拟研究了陕西省水泥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体敏感点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PM10年均浓度贡献为0.11μg/m-3、0.43μg/m-3、0.03μg/m-3以及0.07μg/m-3,浓度贡献最高的地区均为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水泥行业四类污染物(SO2、NOX、PM2.5、PM10)的排放量分别占陕西省水泥行业这四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8.67%、59.86%、61.92%以及60.23%;在关中地区各地市浓度贡献较为聚集,四种污染物在铜川市的累计浓度都达到最高,分别是0.36μg/m-3、1.71μg/m-3、0.10μg/m-3、0.22μg/m-3;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全省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污染贡献率,其中NOX的贡献最大,达到1.72%,其次是SO2、PM10、PM2.5,分别是1.11%、0.10%和0.09%;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地市分布上总体呈现“关中高南北低”的分布趋势;3、其次设置了2种减排情景:末端治理技术优化情景和夏季冬季的错峰生产实施情景,并且通过WRF/CALPUFF耦合模型方法对其进行减排效果评估,结果发现,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后有力缓解了各地市水泥行业的污染状况,通过改善末端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污染物净化效果;冬、春、夏、秋四个季度的月平均减排效率分别是68.55%、72.3%、71.5%和72.67%,污染物的平均减排力度相比较之前现状的排放情况,可以达到71.25%左右,并且对于全省整体污染物减排效率为0.24%,效果十分可观;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有力缓解了陕西省各地市的污染状况;另一方面,发现通过错峰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小夏季和冬季(7月和1月)的四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减排效率均值分别是38.66%与35.89%,对于全年而言,基本上可以减少37.27%的污染物排放量,并且对于全省整体污染物减排效率为0.16%,相比减排前的浓度分布,减排后有力缓解了陕西省冬季和夏季(7月和1月)关中地区各个城市的污染状况,对于陕西省整体的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4、通过预测估算模式,本文得到了陕西省各地区各企业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总量,其中,2018年陕西省各地市水泥熟料生产CO2直接排放量共计5069.78万吨,关中地区共计排放量最大为4016.24万吨,占陕西省水泥行业CO2排放总量的79.22%,其中铜川市排放量最大,达1271.19万吨,占总排放量的25.07%;陕南地区共计排放785.72万吨,占总量的15.50%;陕北地区共计排放量仅267.81万吨,占总量的5.28%。
章华斌[3](2020)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水泥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间形成了非常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并逐步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水泥企业降低成本、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倒逼水泥企业发展环保业务,并逐步对环保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是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希望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如何凝聚企业力量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集团公司忽视环保业务的品牌建设,其次,发展环保业务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再次,环保业务的管理存在一定滞后性,然后,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过高,最后,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上述问题对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亟待探寻与之相适应的解决路径,进而推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有机转型。本文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红狮集团内部的调研以及全国其他水泥企业环保业务的调研工作,运用所学理论对红狮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红狮集团环保业务发展战略建议,帮助其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是红狮集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作为一家水泥环保产业的国家龙头企业,其战略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不仅可以使企业本身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对于其他水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环保业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为促进生态环境贡献更大力量。
李春华[4](2020)在《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钢材及铁矿石需求增长也有所减慢,但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钢铁工业去产能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钢铁工业行情仍然向好,带动其上游铁矿行情同样向好。铁矿企业要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生存和高质量的发展。本文研究对象M矿业公司是一个中型现代化铁矿采选联合企业,主要有采矿、选矿、球团矿及矿石运输等主营业务板块,是辽宁省重点民营铁矿企业之一,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研究类似的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当前国内外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矿业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综述。其次,简要介绍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运用到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战略分析所需的方法和工具。再次,分析M矿业公司的外部发展环境,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铁矿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主要的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权重评估。最后,制定出M矿业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及重点,提出战略保障措施来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专注于优质矿产资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司使命和达成“百年宏跃”的目标提供更好的保障。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结论:M矿业公司应选择增长型发展战略,明确了“扩大现有矿产品规模与品种,进行外围铁矿区勘探开发,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强化相关产业新资源的利用、新产品的开发、降本增效新能力的构建”的战略重点,以及加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增长型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吕林芳[5](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的财务绩效研究分析 ——以HL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产的水泥利用率不断下降,至2015年,其使用率仅为所生产的1/3,和2014年相比有6%的下浮,其价格也打破了每吨300元的大关,生产者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国家随即推行供给侧改革,出台相应政策以解决问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要求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水泥熟料建设项目,工信部和环保部共同出台关于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2018年工信部出台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水泥行业产能置换管理办法。自此,缩减过剩产能,整治水泥行业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常态化工作,水泥行业进入并购整合高潮,水泥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行业利润率提高,但企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受供给侧改革、环保整顿和行业内错峰生产影响,截至到2018年,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69.6%,全国前10家企业水泥熟料市场集中度约为57%,水泥行业供需结构明显改善,水泥行业整体效益同比得到大幅提升,水泥行业利润1546亿元,同比增长76.3%,创历史新高。其中HL取得傲人业绩,借助优质自有矿增加熟料和水泥产能,扩张产能提升水泥市场份额,ROE从2015年的11%上升至2018年的29.66%,涨幅约达1.8倍。行业利润短期回转,但长期来看,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主要任务。淘汰落后产能、错峰生产等措施的严格执行,加快了行业去产能进程,同时也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的概念对该行业龙头企业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供给侧对水泥行业的具体影响。将该行业中的龙头企业——HL作为水泥供给侧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HL提出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同时提高HL的市场竞争实力,促进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实现落后水泥企业的产能出清,助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因此为持续、全面促进该企业效益的提高,本文在界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含义、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含义和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简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新供给理论,重点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设计水泥行业财务绩效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评价水泥行业在供给侧改革前后10年的财务绩效水平,然后选择HL作为案例,分析供给侧改革前后财务绩效变动趋势以及其优势与不足。最后,从稳定营业收入扩展海外市场,利用“T”型战略加强全产业链,继续强化成本控制,和科学举债优化资本结构等三个方面为HL扩大优势改进不足,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财务绩效优化策略。
张曦丹[6](2020)在《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基本建设投资增速放缓,东北地区水泥行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如何解决市场供求矛盾、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了整个行业和企业的重要任务。吉林水泥有限公司是由吉林亚泰集团建材投资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和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随着政府开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化解水泥过剩产能,在相关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建议下,很多企业开始走上区域协调道路,组建吉林水泥有限公司是吉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而做出的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市场整合与资产整合,优化供给侧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参考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计划与决策、组织管理、违规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造成以上问题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存在差异、三家公司合作模式本身存在制度性缺陷、现运营的平台公司对于员工薪酬福利等方面未达成统一、三家公司对待合作的态度等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模型对吉林水泥有限公司现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总结,得到四种发展战略组合;第四部分为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了短期目标,即实现经营一体化、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机制、运行线上销售战略以及打造品牌优势。中长期目标,经营利润稳步增长、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完善线上销售体系,进军省外乃至国际市场。并且为吉林水泥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选择,短期内公司应选择扭转型战略,中长期发展战略应选择扩张型战略;在此基础上对短期战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均给予了战略实施建议,并且对战略实施提出了企业文化、组织、人力资源等相关保障要求。本文除了对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之外,也为有类似情况的企业提供了可参考方向,对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和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李洋[7](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螺水泥绿色财务分析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于2015年由政府正式提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倡议,该倡议的实施利于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振兴中西部地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实现复兴崛起。然而在2015年,水泥需求出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首次下滑局面,虽然我国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市场有面向好的趋势发展,但水泥市场仍旧疲软。介于2008年至2012年水泥行业的迅猛增长,该行业呈现产能严重过剩态势。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下,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使得水泥行业去产能比较缓慢,产能过剩矛盾仍旧突出。介于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都将进行基础建设因此不可忽视我国水泥行业在这次战略下的发展机遇。然而海外有怀疑的声音认为我国像水泥这类“两高”企业借助“一带一路”进行剩余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是污染转移。水泥企业在行业产能过剩大背景下,国家对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发展机遇三者并行状态下,面临企业自身如何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与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相比,哈佛大学佩普、希利和伯纳德(2000)提出的哈佛分析框架由战略、会计、财务和前景分析四部分组成,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始于战略、终于报表”。从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将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相结合。因此,哈佛分析框架一经问世,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经典工具之一。本文采用财务分析新视角哈佛分析框架,选取水泥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公司为例,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结合会计与财务分析,且在财务分析维度中加入了环保投入与成效分析,对海螺水泥的前景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总结企业发展的经验,最后得出在水泥产能过剩,国家对企业环保要求提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三者并存的局面下,海螺水泥靠坚持供给侧改革和“T”型发展战略,寻求盈利增长点降低生产成本,紧随“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海外市场发展,重视节能减排技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为我国其他“两高”产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走向海外发展的同时注重自身绿色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
唐勇[8](2019)在《水泥行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以西南水泥利森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业投资均有放缓,水泥需求增长放缓,甚至面临了一定的负增长压力。2017年,全国水泥产能约35亿吨,过剩约10.5亿吨,严控新增产能、关停落后产能、错峰生产、执行环保策略将是接下来几年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水泥行业在未来几年将进入全面产能过剩、低速发展的微利润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水泥产业要主动适应市场情况,特别是像西南水泥这样的区域性的龙头水泥企业,需要改革升级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寻求企业转型升级。精益管理以客户需求为核心,面向生产过程管理,旨在减少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和浪费。精益生产的核心是精益思想,对于企业来说,推行精益生产,是推进管理提升的有效手段,是优化生产指标的有效手段,是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管理的起源和内容,精益生产管理的应用研究和现状。论文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未来水泥行业的发展转型趋势,提出水泥企业需要从传统管理生产模式转到精益生产的模式的必要性。根据西南水泥旗下利森公司所面临的生产管理问题,制定了西南水泥利森公司精益化生产方案,并对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对于企业的进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的精益化改革措施和精益化改革目标及时间,以帮助西南水泥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生产这种领先的管理模式。利森公司通过利用精益生产工具5S现场管理和TPM等改善生产现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使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不过,为了保证精益化生产持续改善,利森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司精益文化。本文通过对西南水泥利森公司精益生产的应用研究,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论文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对其他相关行业类似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管理进行分析,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本文只针对企业内部精益化改革进行分析,没有延伸到客户、供应商和整个企业供应链。
葛倍辰,李东徽,张敬丽,杜娟[9](2018)在《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创意产业园的主要使用者—创意阶层的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为出发点,运用模糊空间理论,对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并通过对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的几个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分析,针对现有空间提出了一些改造意见。
魏国[10](2017)在《金隅水泥并购冀东水泥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市场需求不够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建材工业增长速度放缓、经济效益下降以及分化加剧,尤其是我国的水泥行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结构扭曲、无序市场竞争等问题。2015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为67%,产能过剩严重,水泥和熟料价格屡创历史新低,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为329.7亿元,全国水泥企业整体亏损面达34%。京津冀区域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亏损重灾区”,2015年京津冀地区产能利用率仅为40%,我国华北区域出现了历史上也非常罕有的水泥行业集体亏损,亏损金额达到了 42.1亿元。为促进供给侧改革、削减过剩产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和推进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兼并重组。北京金隅股份与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是京津冀区域内前两大的水泥集团,在京津冀区域水泥市场份额基本一样,由于区域市场内产能严重过剩,金隅水泥和冀东水泥在京津冀区域市场产生了恶性竞争。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中央供给侧改革、大气污染防治、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控制和化解水泥过剩产能政策文件的指导下,2016年在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金隅股份与冀东集团经过谈判,金隅水泥通过资本运作并购了冀东水泥,最终实现了京津冀地区两大水泥集团的并购重组。金隅水泥和冀东水泥的并购案例非常典型,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本论文以金隅水泥并购冀东水泥的案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金隅水泥并购冀东水泥的动因,梳理了并购的历程,分析了并购的模式,评价了并购的效果,并结合并购后面临的形势和企业的优劣势着重研究和提出了并购后的企业发展策略建议,最后提出了作者的思考。本论文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结合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相关经验,为金隅冀东水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发展策略建议,为其他水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健康可持续能力提供了思路,为区域政府在转方式、调结构和促发展过程中破解区域内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难题提供了经验和方案,为整个水泥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巢湖水泥厂应用新技术开采增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巢湖水泥厂应用新技术开采增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 ——以A镇工业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理念的转变 |
1.1.2 自身因素的驱动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借鉴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工业型小城镇 |
2.1.2 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 理论借鉴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城市更新理论 |
2.3.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4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3.5 城市触媒理论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 |
3.1 小城镇产业转型发展历程 |
3.1.1 相关政策梳理 |
3.1.2 产业转型驱动因素 |
3.1.3 产业转型与空间转型联系机制 |
3.2 产业空间转型模式研究 |
3.2.1 转型为文化创意空间 |
3.2.2 转型为商业商务空间 |
3.2.3 转型为生态景观空间 |
3.2.4 转型为绿色产业空间 |
3.3 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 |
3.3.1 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特征 |
3.3.2 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影响要素 |
3.3.3 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研究—A镇工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 |
4.1 A镇历史发展沿革及工业空间特征 |
4.1.1 A镇概况 |
4.1.2 历史发展沿革 |
4.1.3 工业空间特征 |
4.2 A镇产业转型与空间需求 |
4.2.1 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2.2 产业转型趋势与条件 |
4.2.3 产业空间转型需求 |
4.3 A镇工业空间转型原则 |
4.3.1 以宏观政策为支撑 |
4.3.2 以产业引领为方向 |
4.3.3 以空间需求为导向 |
4.3.4 以政企协作为保障 |
4.4 A镇工业空间转型路径 |
4.4.1 产业转型与工业空间转型响应 |
4.4.2 基于功能演变的工业空间转型 |
4.4.3 基于产业升级的工业空间转型 |
4.5 A镇工业空间转型实证 |
4.5.1 产业空间结构调整 |
4.5.2 工业空间功能演变 |
4.5.3 绿色工业空间升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国内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1.1.3 排放清单概述 |
1.1.4 空气质量模型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放清单编制研究成果 |
1.2.2 CALPUFF模型研究成果 |
1.3 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年份及区域 |
2.2.2 排放清单污染物甄选 |
2.2.3 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收集 |
2.2.4 排放因子确定 |
2.2.5 CALPUFF模型组成 |
2.2.6 CALPUFF模型输入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3.研究区域概况 |
3.1 陕西省地理概况 |
3.1.1 行政区划 |
3.1.2 地形地貌 |
3.2 陕西省气候现状 |
3.3 陕西省空气质量现状 |
3.3.1 环境空气质量时间分布 |
3.3.2 环境空气质量空间分布 |
3.4 陕西省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
4.排放清单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4.1 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 |
4.2 陕西省水泥行业不同工序污染物排放清单 |
5.模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模拟参数设定 |
5.2.1 地理数据预处理 |
5.2.2 气象数据预处理 |
5.2.3 污染源参数设置 |
5.3 WRF/CALPUFF耦合系统模拟 |
5.3.1 模拟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减排情景设置 |
6.1 水泥行业末端治理技术优化 |
6.1.1 水泥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现状 |
6.1.2 末端没治理技术减排措施 |
6.1.3 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
6.2 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
6.2.1 错峰生产现状 |
6.2.2 错峰生产减排措施 |
6.2.3 减排效果模拟分析 |
7.陕西省水泥行业碳排放预测估算分析 |
7.1 必要性分析 |
7.2 预测估算方法 |
7.3 计算结果分析 |
8.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3)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战略转型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发展战略理论 |
2.2.2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2.3 波特五力模型 |
2.2.4 SWOT分析法 |
3 调研与研究设计 |
3.1 案例选择 |
3.2 案例描述 |
3.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概况 |
3.4 调研数据收集 |
3.4.1 访谈调查设计 |
3.4.2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取 |
3.4.3 访谈提纲 |
3.4.4 访谈过程 |
3.4.5 访谈的主要内容总结 |
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竞争力分析 |
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软硬件资源分析 |
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五力模型分析 |
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
4.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
4.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
4.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
4.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威胁(Threats) |
4.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 |
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
4.5.1 集团公司忽视环保品牌建设 |
4.5.2 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
4.5.3 环保业务管理相对滞后 |
4.5.4 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较高 |
4.5.5 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 |
4.5.6 市场环境发展不稳定 |
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 |
5.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
5.1.1 以品牌建设战略助力环保业务转型 |
5.1.2 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促进环保业务转型 |
5.1.3 以管理创新战略支持环保业务转型 |
5.1.4 以成本管理战略强化环保业务转型 |
5.1.5 以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推动环保业务转型 |
5.1.6 以市场发展战略应对环保业务转型 |
5.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
5.2.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5.2.3 实施特色营销管理 |
5.2.4 打造现代环保制造型企业 |
5.2.5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码海外产业布局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1.2.2 国内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1.2.3 对矿业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战略概述 |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2.1.3 企业发展战略 |
2.2 战略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AHP分析法 |
第3章 M矿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性分析 |
3.3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矿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简况 |
4.2 组织架构 |
4.3 矿产资源 |
4.4 人力资源 |
4.5 企业文化 |
4.6 市场营销 |
4.7 技术创新 |
4.8 经营状况 |
4.8.1 经济运行情况 |
4.8.2 营运能力 |
4.8.3 盈利能力 |
4.8.4 偿债能力 |
4.8.5 融资及资本运作能力 |
4.8.6 企业抗风险能力 |
4.9 内部环境分析结论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M矿业公司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
5.1 公司使命及长期战略目标 |
5.1.1 公司使命 |
5.1.2 长期战略目标 |
5.2 M矿业公司SWOT-AHP分析 |
5.2.1 SWOT分析矩阵 |
5.2.2 AHP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5.2.3 判断矩阵的构建、求解及一致性检验 |
5.2.4 因素权重结果 |
5.3 M矿业公司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及战略制定基本思路 |
5.3.1 战略选择 |
5.3.2 战略重点 |
5.3.3 战略指导思想及战略内涵 |
5.4 战略实施路径 |
5.4.1 五年计划目标(2021-2025) |
5.4.2 战略实施阶段 |
5.4.3 重点战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M矿业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营销能力与战略匹配 |
6.1.1 产品策略 |
6.1.2 定价策略 |
6.1.3 渠道策略 |
6.1.4 促销策略 |
6.2 人力资源与战略匹配 |
6.3 技术创新能力与战略匹配 |
6.4 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的财务绩效研究分析 ——以HL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缺陷 |
1.4.1 文章创新 |
1.4.2 文章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概念 |
2.1 相关概念 |
2.1.1 供给侧改革背景 |
2.1.2 供给侧内涵 |
2.1.3 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途径和实践 |
2.1.4 供给侧改革财务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新供给理论 |
3 基于供给侧改革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3.1 供给侧改革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3.1.1 相关性 |
3.1.2 可行性 |
3.1.3 重要性 |
3.1.4 全面性 |
3.2 基于供给侧改革水泥行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3.2.1 财务绩效指标选取依据 |
3.2.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3 因子分析供给侧改革前后水泥行业财务绩效 |
3.3.1 因子分析基本步骤 |
3.3.2 样本的选取 |
3.3.3 因子分析结果与评价 |
4 基于供给侧改革HL财务绩效分析 |
4.1 HL简介 |
4.1.1 HL集团概况 |
4.1.2 HL供给侧改革内容具体体现 |
4.2 HL财务绩效改革前后对比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偿债能力分析 |
4.2.3 发展能力分析 |
4.3 HL的优势和不足 |
5 对策和建议 |
5.1 稳定营业收入 |
5.2 利用“T”型战略加强全产业链,继续强化成本控制 |
5.3 科学举债优化资本结构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表 因子得分综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1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概况 |
2.2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
3.1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3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
第4章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 |
4.2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螺水泥绿色财务分析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分析方法的研究 |
1.2.2 关于哈佛分析框架在企业中的运用及效果研究 |
1.2.3 关于绿色财务分析的兴起及内容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贡献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绿色会计理论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2.2 “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 |
2.2.1 “一带一路”发展共享经济理念 |
2.2.2 “一带一路”发展绿色经济理念 |
2.3 传统财务分析概述 |
2.3.1 传统财务分析基本方法 |
2.3.2 传统财务分析局限性 |
2.4 哈佛分析框架概述 |
2.4.1 哈佛分析框架内容 |
2.4.2 哈佛分析框架优势 |
2.4.3 哈佛分析框架在水泥企业应用的理论分析 |
第3章 海螺水泥企业概况 |
3.1 企业背景及组织结构 |
3.1.1 企业背景 |
3.1.2 组织结构 |
3.2 企业主营业务及经营状况 |
3.2.1 企业主营业务 |
3.2.2 企业经营状况 |
3.3 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3.3.1 水泥行业呈现产能过剩态势 |
3.3.2 固定资产增量明显放缓 |
3.3.3 “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
3.3.4 国家环保标准不断提升 |
第4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螺水泥战略分析与会计分析 |
4.1 战略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基于PEST分析法 |
4.1.2 水泥行业分析基于波特五力模型 |
4.1.3 企业战略分析基于SWOT分析法 |
4.1.4 战略分析小结 |
4.2 会计分析 |
4.2.1 辨别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科目 |
4.2.2 分析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科目 |
4.2.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建工程科目分析 |
4.2.4 绿色财务分析下管理费用科目分析 |
4.2.5 会计分析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螺水泥财务分析与前景分析 |
5.1 财务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1.5 环保投入与成效分析 |
5.1.6 财务分析小结 |
5.2 前景分析 |
5.2.1 水泥行业前景分析 |
5.2.2 海螺水泥前景预测 |
5.2.3 前景分析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
6.1.2 经济效益持续向好,确保行业龙头地位 |
6.1.3 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6.2 启示 |
6.2.1 坚持供给侧改革,借鉴“T”型发展战略 |
6.2.2 降低运营成本,寻求盈利新增长 |
6.2.3 紧随“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化发展 |
6.2.4 投入节能减排技术,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
6.3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海螺水泥2013-2017年重大在建工程情况 |
附录2 海螺水泥海外子公司情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水泥行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以西南水泥利森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框架 |
1.4 主要贡献和不足 |
1.5 文献综述 |
2 精益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 |
2.1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 |
2.2 精益生产管理的发展 |
2.3 精益生产管理的内容 |
2.4 精益生产管理的原则 |
2.4.1 消除八大浪费原则 |
2.4.2 需求拉动原则 |
2.4.3 标准化与工作创新原则 |
2.4.4 团队合作原则 |
2.4.5 持续改善原则 |
2.5 精益生产管理的方法 |
2.5.1 全面品质管理 |
2.5.2 自动化和准时化 |
2.5.3 全面生产维护(TPM) |
2.5.4 标准化作业 |
2.5.5 5S现场管理和可视化管理 |
2.5.6 员工技能培训 |
3 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状况 |
3.1 我国水泥行业的历史沿革 |
3.2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格局和预期 |
3.2.1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格局 |
3.2.2 我国水泥行业的市场预期 |
3.3 我国水泥行业的技术现状和发展 |
3.3.1 我国水泥行业的技术现状 |
3.3.2 水泥行业的技术发展 |
3.4 我国水泥行业的管理模式 |
4 西南水泥利森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
4.1 西南水泥发展历程 |
4.2 西南水泥的管理架构 |
4.3 利森水泥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4.3.1 利森公司的生产流程及工艺 |
4.3.2 利森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
4.4 利森公司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1 生产过程连续性无法保障 |
4.4.2 生产现场脏乱 |
4.4.3 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
4.4.4 质量性能波动大 |
4.4.5 库存浪费严重 |
4.4.6 组织管理模式落后 |
4.4.7 安全、绿色环保生态发展意识滞后 |
4.5 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5.1 利森公司精益生产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
4.5.2 利森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可行性 |
5 利森公司精益化生产的实施方案 |
5.1 精益生产筹划 |
5.1.1 宣传和培训 |
5.1.2 建立领导机构和改善小组 |
5.1.3 确立精益管理目标和工作方案 |
5.1.4 制定推进阶段方案 |
5.1.5 流程梳理 |
5.2 精益生产组织实施 |
5.2.1 拟定现场推进基本方法 |
5.2.2 5S现场管理具体实施 |
5.2.3 生产自动化实施 |
5.2.4 全员设备维护(TPM)实施 |
5.2.5 库存及供应链优化提升 |
5.2.6 完善支持系统 |
5.2.7 人才培养系统 |
5.3 精益生产融入自动化、智能化两大支柱 |
5.4 精益生产持续改善 |
5.5 实施中遇到的难点及措施 |
6 利森公司精益生产保障措施和实施效果 |
6.1 实施保障 |
6.1.1 精益企业文化和制度 |
6.1.2 构建生产内控体系 |
6.1.3 硬件保障措施 |
6.1.4 课题攻关,巩固改善 |
6.2 实施效果 |
6.2.1 KPI指标优化明显 |
6.2.2 库存大幅降低 |
6.2.3 组织结构精简效率提升 |
6.2.4 现场治理成效显着 |
6.2.5 效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的背景 |
2 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研究 |
2.1 模糊空间的界定 |
2.2 模糊空间设计方法 |
2.2.1 模糊空间界限增强空间流动性 |
2.2.2 强化空间的多义性设计 |
2.2.3 丰富空间体验 |
3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分析 |
3.1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 |
3.2 空间一现状及改进意见 |
3.2.1 空间一现状 |
3.2.2 空间一改进意见 |
3.3 空间二现状及改进意见 |
3.3.1 空间二现状 |
3.3.2 空间二改进意见 |
4 结语 |
(10)金隅水泥并购冀东水泥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
1.1.2 京津冀区域水泥行业现状 |
1.1.3 企业情况介绍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2 并购的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并购的定义 |
2.2 并购的形式 |
2.3 并购的方式 |
2.4 并购的动机 |
2.5 并购的效应 |
2.6 并购重组整合 |
2.7 文献和理论小结 |
3 国内外水泥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
3.1 水泥行业的产业特征 |
3.2 国外水泥并购案例分析 |
3.2.1 拉法基的扩张与并购案例 |
3.2.2 海德堡的扩张与并购案例 |
3.2.3 墨西哥cemex的扩张与并购案例 |
3.3 国内并购案例分析 |
3.3.1 中国建材集团的扩张与并购案例 |
3.3.2 海螺集团的扩张与并购案例 |
3.3.3 华润水泥与昆钢控股并购重组 |
3.4 国内外水泥企业并购案例的经验总结 |
4 金隅水泥并购冀东水泥案例分析 |
4.1 企业简介 |
4.1.1 金隅情况分析 |
4.1.2 冀东水泥情况分析 |
4.1.3 公司对比 |
4.2 并购重组历程 |
4.3 并购动因分析 |
4.3.1 水泥市场需求同步走低,区域产能严重过剩 |
4.3.2 京津冀区域产能高度重叠,竞争激烈 |
4.3.3 地方政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治要求 |
4.4 并购方式分析 |
4.4.1 并购路径 |
4.4.2 路径特点 |
4.5 并购效果评价 |
4.5.1 并购后规模效应显着 |
4.5.2 并购后协同效应显着 |
4.6 并购后金隅冀东水泥发展环境和优劣势分析 |
4.6.1 金隅冀东水泥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 |
4.6.2 金隅冀东水泥优势分析 |
4.6.3 金隅冀东水泥劣势分析 |
5 金隅冀东水泥发展策略建议 |
5.1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区域产能过剩,进一步提高集中度 |
5.2 优化配置资源,降低水泥生产综合成本 |
5.3 调整组织管理架构,统一管理机制 |
5.4 促进协同处置,发展绿色水泥,实现绿色发展 |
6 案例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致谢 |
四、巢湖水泥厂应用新技术开采增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 ——以A镇工业空间为例[D]. 金明星.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陕西省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及污染特征分析[D]. 耿子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章华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M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春华.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水泥行业的财务绩效研究分析 ——以HL为例[D]. 吕林芳.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6]吉林水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曦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一带一路”倡议下海螺水泥绿色财务分析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D]. 李洋.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8]水泥行业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以西南水泥利森公司为例[D]. 唐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J]. 葛倍辰,李东徽,张敬丽,杜娟. 建材发展导向, 2018(04)
- [10]金隅水泥并购冀东水泥的案例研究[D]. 魏国.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