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摘要:考评加分制度即一般所说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确实能激发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然而也有不少问题丞待解决,全部量化的评比标准是否科学;在评级竞争的压力下,学生是否变得更为功利;在该制度的作用下,校园文化以及办学质量会如何发生变化等。
关键词:考评加分制度 大学生 活动参与 行为动机
1.背景与意义
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动机也变得更加复杂,在活动过程中也不再那么关注能对自己的能力或者知识结构有多少提升,反而是花费精力想如何能让自己更轻松地获得加分。于是出现了各种挂名:各类课题、设计比赛、撰文投稿等等,都试图不做任何努力就得到加分。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本科生是大学生中的主体,综合素质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表征,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教育质量出现争议的情形下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要求必须完善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2.调查分析
由于大二学生是校园内参加各类活动的主体成员,而课题组又没有精力将四个年级都做统计与分析,因此以下数据皆来自于浙江师范大学大二学生。
3.综合测评制度存在的问题
3.1测评方法上,不科学不全面
一切东西包括思想品德都量化成分数,以单一的排序为手段,看重排序的结果分,忽视为下一阶段提供借鉴和指导。虽然主张德智体美共同发展,但体育的比重却低到只有5%,而且不论体质好坏、体育能力高低,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满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表现考察过少,单纯加减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思想及素质,有的违纪现象,因为无从考察而无法反映在测评中,没有真正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这样既影响测评的可信度,又影响学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3.2内容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在评比中总是以本学科、本专业为主,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注重评价智力因素,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学生为了这些综合测评,不论喜好与否,成效如何,都必须循规蹈矩地按固定模式做。例如参加演讲比赛、歌唱、艺术节表演等活动有加分,但去图书馆看书、下棋、练习书法却没分加,约束太多容易使学生丧失主体,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3操作上有许多漏洞和水分
因为学习成绩分是按学时数加权后的成绩,因此有些学生为取得高分,就对学时或学分多的课程加大学习力度,而对其他课程重视不够,对知识的均衡发展十分不利。奖罚分是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于是就有许多同学像上面提到的到处去挂名;或者到处寻找那些可以加分的“凭证”,甚至不顾自己身体不好,也去献血;有些学生为了加分争着要当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但却不愿为同学服务,在同学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测评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
4.建议
4.1 重新定位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评价也是一种教育学生是教育评价的对象,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素质”特指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品质。学生素质是在后天环境中,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能持久发挥作用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品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劣,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是否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把评价变成教育、指导和改进的过程。
4.2 注重各类活动的品质提升
学校在组织策划各类活动时,不应只关注量的增加,更应该注重质的体现。要想办法如何让活动一届比一届办得好,而不是每一年又新增多少活动数量。在分配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原来的国家级的项目,也要重视培育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活动。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是按照一个模子进行策划,如不同专业就要有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参加的活动,也就是注重专业特色。但同时也要兼顾平衡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兴趣,融合各学科的不同特色,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与社会的最新需求相适应,与时俱进。如现在社会一直在强调的创新精神,那就可以有意识地去策划这类活动,让同学们大胆发挥,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创新。但务必确保活动内容的实在性,因为现在大学不乏这类宣扬创新的活动,但是往往只是形式主义,活动举办完后并没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启发或引导。
5.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述,希望能对大学生有所启发,从而更好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对相关的活动策划和制度执行的部门有所借鉴,从而能够举办更高质量、更有特色的活动,同时也能让综合测评制度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双,李斌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 [N].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
[2] 刘平安.大学生综合测评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42-43.
论文作者:吴桐,叶王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学生论文; 加分论文; 用人单位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论文; 制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建筑模拟》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