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_人口问题论文

关于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_人口问题论文

对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时期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70年代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广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在总结历史的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为把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胜利推向21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面临各种新的矛盾和挑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对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理性思考。

1

关于新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依据的完善与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为依据的。恩格斯在一百年前曾经说过,如果将来某个时期不得不象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个时候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比我和您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5卷145—146页)。即著名的“两种生产”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推动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70年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两种生产”的理论的运用和普及,不仅为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而且为指导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人口与计划生育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口形势的变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我们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不断完善,对因人口问题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仅限于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相互适应已显得不够或狭窄了。因为,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同时还受到自然的、社会的、环境的各种制约,应该把它放在更宽的领域和更广泛的战略中去认识、去思考、去实践。因此,我认为用以指导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也应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开拓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其实质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既能满足局部的利益,又能符合全局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与发展的可持续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2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并不能代替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一项全面的和综合性的任务,因此,必须考虑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3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不断提高。(4)可持续发展强调地区间和代际间的协调, 因此必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为后代留下一个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与环境。(5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3月10 日第六次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方针。所谓可持续方针,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人口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是我们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要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我们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在今年3月13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强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江总书记强调,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人口是关键。全党同志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把这件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作为紧迫任务,坚持不懈抓下去。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压力重,在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矛盾和问题都同人口问题分不开,必须把人口问题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千方百计地抓好。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自1995年以来,曾经多次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邓小平人口思想的重大发展。因此我认为,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应该在“两种生产”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为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因为这一理论不仅包含了“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又使人口生产同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外延得以发展,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更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作用。

当然,这一发展的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上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 关于新时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完善与发展问题

1981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国的人口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人口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我国国民的身体、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样,随着我国对人口问题以及因人口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认为,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也应适应发展的形势而作出必要的调整。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还包括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等问题。所谓良好的人口环境,是指适度的人口总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人口政策,确立新时期我国的人口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以为,新时期我国的人口政策应从“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充实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调节人口分布,开发人力资源”。从两句话发展为五句话,反映了人口工作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控制、提高、改善、调节、开发是互为关系、互为结合、互为促进的,但并不是并列的,控制人口数量仍是我国人口政策的立足点和基础。我们不仅要控制生育,减少出生,而且要提高已经出生的人口素质,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2.1 关于“控制人口数量”

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本世纪末人口总数仍将达到13亿;到2010年将达到14亿;到下世纪中叶控制在16亿以内。我国人口发展将长期处于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的态势。因此,控制人口数量始终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我国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2.2 关于“提高人口素质”

这既是保证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和实现“四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有力保证。尽管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包括教育文化(科学)、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包括出生人口素质)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人口整体素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我国的文化程度、文明程度以及健康程度都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出生人口素质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新的挑战。据有关研究推算,我国每年约有20万至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患儿出生,加上出生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至120万, 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是实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

2.3 关于“改善人口结构”

这里指的人口结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结构。随着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年龄结构迅速由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并开始向着老年型过渡。据有关统计预测,1990年的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6%,预计到2000年达到7%,到2025年达到12.1%左右,2050年将达到20.4%左右。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这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养老保险、社会化服务等问题采取对策,另一方面要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和人口预测,努力改善人口结构。另外,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等原因,人口的性别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从80年代中期以来,统计数据呈升高趋势。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08∶100; 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11∶100,近年来,多次调查也都在111以上。大多数省(区、市 )的出生性别比已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且随着孩次的升高而升高,有的地方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是关系到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以及对未来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之所以提改善人口结构,是因为人口结构的形成是历史和政策实施结果的反映,改变其现状一般是难以在短期内通过主观努力所能实现的,只有通过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因势利导、完善政策、逐步加以改善。

2.4 关于“调节人口分布”

这里主要指的是人口数量的分布,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静态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就业结构属性分布、人口城市化。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口分布将随着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而发生变化,如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向沿海流动,进而从沿海向中西部流动。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区域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口流向和集居等等,都将改变目前的人口分布状况,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很不均衡的人口分布状况。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人口再分布,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采取“优势地区、优先发展、提高效益、兼顾平等”的中国模式,并作为实现人口合理分布,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和重要战略模式。要在加强对经济发展趋势预测的同时对人口再分布特别是区域人口分布提出规划设想。

2.5 关于“开发人力资源”

中国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吸收和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就业。我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这一条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和政策问题,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我们的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提出我国人口政策的完善和发展问题,是一个大胆的设想,目前尚无人提及。但我以为,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是我们从事人口工作研究和实践的同志的责任。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关系问题。现在我们常常把人口政策同计划生育政策相混淆,甚至用计划生育政策代替人口政策。这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包含了人口政策的要求,常常使人把它看作是一回事。我认为,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是两个既有明确不同,又有相互联系的概念。人口政策是指我国对于人口问题所采取的战略决策,它是一个广义的涉及面很宽的政策,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各部门和国家战略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不能等同于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人口政策的组成部分。

3 关于新时期计划生育定义的完善与发展问题

什么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的定义在不少的词典、教材中已有论述。但是,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产生并实践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其定义常常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被打上计划经济产物的烙印。就连一些很有权威性的文献和词典在解释什么是计划生育时,也常常写上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并且依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家庭计划相区别,将计划生育和家庭计划分别戴上姓“社”和姓“资”的帽子。随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立论自然也就失去了基础。而且事实证明,中国在计划经济没有取得成功的情况下,计划生育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一方面必须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并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了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过去是必要的,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也仍然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应当肯定,计划生育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政治优势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1982年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实践就是这种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国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行政府调控和宏观管理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中国计划生育区别于国外家庭计划的关键所在。

同时必须看到,自从70年代初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长,计划生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计划生育的内容定义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给新时期的计划生育下个完整的定义,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和任务出发,从走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道路的实践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在实行家庭计划过程中,以人为本,着眼家庭,尊重权利,强调服务,满足需求的有益经验。从而使计划生育的定义更趋于完整和符合实际,更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更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更有利于同国外合作交流。

根据上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计划生育的完整定义应该包括国家、政府、家庭三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表述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国家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划、目标和方案,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使人口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 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通过宣传教育、咨询服务,以及组织科研,生产药具,向全民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为家庭和个人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以及性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奖励,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家庭和夫妇按照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在获得有效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其年龄、健康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选择使用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以生育健康的孩子和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建立文明、健康、幸福的家庭。

收稿日期:1999-03

标签:;  ;  ;  ;  ;  ;  

关于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_人口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