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团队多维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中介作用
朱亚丽,勾晓宇,梅 琳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 :以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以知识捐赠意愿与收集意愿为中介变量,从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探讨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SPSS 19.0软件,对浙江、广东和内蒙古等地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152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均对其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但知识捐赠、收集意愿均只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可能与研发团队内部竞争激烈、所分享知识隐性程度较高和团队内部知识冗余度较高有关,因此,企业在创新管理活动中,应更加注重研发团队氛围营造、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结构调整
关键词 :研发团队;多维社会资本;知识捐赠意愿;知识收集意愿;创新绩效
研发团队是研发活动的承担者,是产生创意并将创意转化为适于企业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基本活动单元[1]。研发团队的工作在团队成员进行社会互动时展开[2],团队成员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彼此间知识交换的程度不同,对从其他成员处获得的信息存储和加工的程度不同,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知识和新想法的产生,进而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视角对研发团队的创新绩效展开研究,如Kostova等[3]认为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在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时充当了便捷高效的连接通道。柯江林等[4]在研究中发现研发团队的社会资本在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上与知识共享密切相关,而知识共享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了正效应。
这些学者的研究揭示了团队创新绩效与社会资本、知识共享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纵观现有文献:(1)大多数研究多选取社会资本中的一个或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缺乏对社会资本相关维度的整体考量;(2)大多数学者都以研发团队社会资本为自变量,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但正如Nahapiet等学者所指出的,社会资本的作用是间接的,社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是一种桥梁功能,需要通过对其他资源的获取或交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其价值[5-7];(3)少数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正向作用,进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但这些学者多从知识发送方进行探讨,或者将知识共享作为一个变量进行探讨,未对知识捐赠和知识收集进行具体的区分。Gray[8]曾提出知识共享包括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两个方面,两者具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影响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的因素也不同。此外,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许多与任务相关的知识都是隐性的,成员间所分享的知识也以作为重要竞争优势来源的隐性知识为主[7],相较于普通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对知识共享双方的捐赠和收集意愿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知识共享研究更多地聚焦在知识共享意愿上[4]。
基于此,本文以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知识共享意愿进一步细分为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两个中介变量,从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全面探讨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社会资本的内涵及维度
学者们在研究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一些学者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嵌入在关系中的社会资源,认为社会资本是因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或定位而获得优势的个体行为者所具有的一种属性[9-11]。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社会关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规范和价值观[12-13]。从学者们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资源交换密切相关,这是社会资本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嵌入社会关系网络而获得的能为行为者所用的一切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关的规范、信任和价值观等。关于社会资本的维度,本文继承Nahapiet等[5]在研究中提出的经典划分方法,即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3个维度。所谓结构型社会资本指互动参与者之间因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关注参与者之间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网络联系,社会互动是结构型社会资本的主要研究因素。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建立与维持关系来获取各类资源,关注信任、规范、责任义务与互惠原则,信任是关系型社会资本的主要研究因素。认知型社会资本则是指互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具有一致性的共同表达、解释、目标与价值观,关注参与者之间在意识层面上所具有的一致性,共同愿景是认知型社会资本的主要研究因素[5]。
1.2 知识捐赠与知识收集意愿的内涵
如前文所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必须同时存在知识的捐赠者和知识的接收者,捐赠者必须对捐赠知识有意愿,而接受者必须对应用知识感兴趣[14]。知识捐赠指在交流过程中与他人分享个人知识资本;知识收集指在交流过程中收集他人所分享的智力资本。这两种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15]。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接受者会根据自身的知识需求情况与工作任务向他人寻求知识,同时知识贡献者会提供知识的可预见互惠性供给知识——知识贡献者提供知识的同时,期望获得知识的反馈或未来类似的回应与报酬,即知识捐献者也可能成为知识收集者。本文沿用Hooff等[15]的划分方式,将知识共享分为知识捐赠和知识收集,并聚焦知识捐赠和收集的意愿。所谓知识捐赠意愿指与他人共享自己所持有知识的意愿,而知识收集意愿是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接受他人所分享知识的意愿。
1.3 结构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与团队创新绩效
Bock等[16]指出当成员认为他所掌握的知识很重要,并可能存在失去知识优势的风险时,他不会轻易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此外,因缺乏适当奖励机制而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是一个人不愿与他人分享其隐性知识的主要原因[17]。因此,隐性知识的捐赠意愿只能通过社会互动、友谊等内在动机来促进[7]。同时,成员们吸收交流知识的能力在团队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这使得双方都愿意参与跟知识有关的互动,也更愿意在知识交流过程中贡献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与其他团队成员形成互惠互利的交流关系[18]。
Uzzi[19]认为研发团队成员的“社交嵌入式”交互关系对其从团队成员处获取新知识和信息有直接影响。Chen等[1]在研究中发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越多,他们就更有可能获得信息和资源。在密切的网络联系作用下,网络成员获得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成员间的了解逐渐加深,使大家有机会也更愿意交流彼此持有的独特知识,从而提高了整体网络的知识共享量[20]。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研发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捐赠能否实现依赖于社会互动的进行,社会互动给团队成员提供了加深彼此了解的机会,在密切的社会互动中逐步弱化成员对于知识优势丧失的风险意识,团队成员越来越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捐赠给其他成员。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社会互动对彼此掌握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能从中发现其他成员所掌握的而自己没有的知识,从而增加对新知识进行收集的意愿。而结构型社会资本正是指建立在参与者之间的整体联系,团队成员基于彼此之间密切的联系和社会互动有助于他们相互了解,从而增加知识捐赠和收集的意愿。
此外,Krogh[14]通过研究发现,当研发团队成员们与其他成员分享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产品或服务形式时,创新会随之出现。Nonaka等[21]、Parra-Requena等[22]在研究中提出,当团队内部的个人愿意与成员分享和交换知识时,他们能从交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创新,提高团队创新能力。同时,张光磊[23]在实证研究中得出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意愿在知识捐赠和知识收集两个维度上都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的结论。
Hooff等[27]在研究中指出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目标、愿景等的认同度越高,他们就越愿意在这个群体中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柯江林等[4]认为在共同愿景的作用下,成员们认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有益的,此时他们会更愿意捐赠出自己的知识。清晰的共同愿景可以增进成员间的协作,提高成员间的相互理解水平[1],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互惠原则的作用下,成员们愿意为共同愿景做出努力,在研发团队中为共同愿景做出的努力多表现在创新知识的交流共享上。
H1a:研发团队结构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从上表3可以看出:(1)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3个维度的测量可以看出,结构型资本、关系型资本与认知型资本的均值均在4以上,这表明被调查的研发团队成员认为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现有情况要好于自己认为的一般水平,属于“比较符合”的范围。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的均值分别为4.168 4和3.938 2,表明被调查的研发团队成员认为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过程比较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因变量创新绩效的均值为3.640 0,说明研发团队成员认为团队创新绩效的表现超过了自己认为的一般水平,接近较好水平。(2)从表中我们能看出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与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相关系数在0.489-0.721的范围内。同时,知识捐赠意愿、知识收集意愿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和0.719。
1.4 关系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与团队创新绩效
关系型社会资本主要与信任有关[6]。柯江林等[4]在研究中提出,对他人流露出来的信任态度是愿意承担知识优势变弱风险的表现,只有当知识拥有者愿意承担这一风险时,知识分享才能真正实现,因而在相互信任的状态下知识拥有者更愿意捐赠出自己的知识。李卫东等[24]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交换活动中,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其对他人的未来回报行为越会产生较强的预测评估,从而有较高的意愿将知识与他人分享。Hinds等[25]认为成员在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所获回报多少,决定这个人主动与其他人分享知识的意愿强烈程度。
同时,团队成员在信任的状态下会减少收集他人知识、表明自身知识需求时的犹豫与疑虑,减少防范心理,促使双方深入交流的实现[20]。Joshi等[26]在研究中提到,当知识接受者无法在短时间内验证所收集知识的有效性,往往更愿意从可信任的知识捐赠者处收集知识,通过可信性归因来评估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收集来源。
(3) 汉源九襄地区沉积物为典型冰川沉积,但较冰川沉积物,汉源九襄地区沉积物由于受到了冰川融水的影响,使其分选较好,峰态较平坦。在粒度参数上与典型河流、湖泊沉积物相似。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关系型社会资本所重点关注信任、规范、责任义务与互惠原则,与知识捐赠意愿密不可分,在研发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知识拥有者因信任的心理因素而弱化了捐赠知识的潜在风险,能够满足作为知识拥有者的精神需求,从而愿意做出知识捐赠的行为。与此同时,信任能增加知识收集者对知识来源的可信赖度并提高其知识收集意愿。
左冠状动脉异常患儿很早就会出现心肌缺血,心脏扩大,心功减低、心力衰竭,心率失常,患儿死亡率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及时诊断,及时手术,挽救患儿生命。
而药动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类成分在体内分布与代谢十分复杂,易受肠道菌群、不同药物配伍、不同剂型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人参皂苷Rc的结构较复杂,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且其分子中连接着许多稳定性不同的官能团,在生物体内各种条件、部位代谢的产物有很大差异,进而产生丰富的生物活性。人参皂苷Rc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可以迅速分布于体内,经ig给药后,大部分转化为人参皂苷Mc和C-K;而经iv给药后,人参皂苷Rc部分在尿中以原型形式代谢,还有部分代谢成为人参皂苷Mb和Mc,且其在体内半衰期较长,消除较慢,可以达到持续给药增强疗效的作用。
综合前文所述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研发团队关系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H2b:研发团队关系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收集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1.5 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与团队创新绩效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Tsai等[6]在研究中发现通过项目团队的共同愿景的建立,团队成员可以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并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想法或分享资源、知识。当成员们有着一致的工作目标时,较容易对其他成员的知识产生了解和积累的兴趣并能很快理解与吸收,共同愿景使成员自发地从愿景目标角度理解知识,产生收集对团队愿景具有特定价值的知识的意愿[4]。这表明当研发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共同愿景时,他们会在共同愿景的作用下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工作,这也意味着团队成员的知识收集意愿会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结合上述分析及假设,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研究模型。
上述研究集中体现了共同愿景与知识捐赠和收集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同一目标的作用下为了尽快获得对创新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的共有相关知识积累,研发团队成员会更愿意捐赠出自己掌握的知识来推动目标的实现,也会在共同愿景的作用下更积极地收集对实现目标有益的知识。
结合前文所述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① 分铸法的起源争议很大,郭宝均先生认为是春秋中期新出现的一种铸法,参见:郭宝均:《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也有学者认为在殷墟前期器物附件的铸接以及榫卯发展,为分铸法的推广奠定的基础,参见:华觉明,冯富根,王振江:《妇好墓青铜器群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文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然而,也有不和谐音,那就是小熊的妈妈陈阿姨。她对小熊往家领同学没有意见,但看到这帮孩子在一起毫无“同学”的意思,整天跟“宇宙空间的神秘来客”较劲,脸就挂不住了。
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民族人格的尊严和气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在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磨砺、特别是经历了近代的落后和屈辱仍得以延续传承,并在现代奋起直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都是对气节毅力的崇尚。自强弘毅是对理想和人格的坚持。大学生在人格修养中要志存高远又持之以恒,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进取,昂扬向上。
图 1本文的研究模型
2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量
本研究相关变量的测量,大部分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已有量表。其中,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量表来源于Chen等[1]、Thamhain[28]、顾琴轩等[2]的研究。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量表来源于张光磊[23]、Hooff等[15]和Liao等[29]的研究。团队创新绩效量表来源于张光磊[23]的研究。所有变量进行测量时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
2.2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在问卷大规模发放前,对已有量表进行了多次讨论,并请5位企业界的研发团队主管对问卷进行讨论和试填,修
正了有歧义和意思模糊的问项的表达方式,形成最终问卷。此后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广东和内蒙古等省份,问卷主要由企业研发团队的主管和骨干研究人员填写。本次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89份问卷,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通过设置的甄别陷阱进行了无效问卷的剔除,最终有效问卷数为152份,占回收问卷的80.42%。
2.3 信度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检验,以0.7为临界值来检验,得到的结果显示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知识收集意愿、知识捐赠意愿和创新绩效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797、0.730、0.764、0.872、0.876、0.879,都高于临界值0.7,上述各值证明本研究的测量指标信度较高,具体如表1所示。
表 1信度检验结果
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研究变量的KMO度量值与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如表2所示,从中能看出研究变量具有良好的构建效度。
H3a:研发团队认知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捐赠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表 2效度检验结果
2.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H3b:研发团队认知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收集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微表处是路面养护维修技术中常用的养护方法,常用做路表面不平整与车辙病害的维修处治技术,在进行微表处处治之前,原路面的病害应得到相应处治,其路面强度指数与路面状况指数评价应不低于良。施工步骤:
表 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2(续)
注:以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01水平上显著
H1b:研发团队结构型社会资本对知识收集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绩效。
3假设检验
在完成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自变量X对中介变量M的回归、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回归、自变量X与中介变量M共同对因变量Y的回归,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表4、表5、表6、表7。
1.2 要求电视台记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电视台记者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他的思想要代表一种社会主流、代表一种正能量、要积极向上。记者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之情,要勤劳肯干,积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要与同事和谐相处,要顾全大局,有团队精神。此外,还要求电视台记者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保持前卫和进步的思想。
表 4回归分析结果 1
从表4的模型1、2、3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均有正向影响(R方分别为0.500、0.378和0.239,模型中的sig值均为0.000,显著性水平很高)。
表 5回归分析结果 2
从表5的模型4、5、6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均有正向影响(R方分别为0.520、0.474和0.319,模型中的sig值均为0.000,显著性水平很高)。
从表6的模型7、8、9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对因变量团队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R方分别为0.526、0.417和0.407,模型中的sig值均为0.000,显著性水平很高)。
母亲的声音让阿东觉得十分亲切。他听了又听,突然想到一个办法。他决定把这声音作一点小小的改动,然后转到电脑上,配进短片里。他突然有些兴奋,觉得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阿里心里对母亲的依恋置换成对他的依恋。至少,他现在可以慢慢训练阿里。
表 6回归分析结果 3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进入中介效应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7所示。
表 7回归分析结果 4
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对各研究变量进行了共线性诊断,从表7的结果可知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X-Y和X/M-Y回归结果来看:(1)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以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646,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815;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以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484,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815;说明中介变量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均在自变量结构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时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以后,关系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476,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52;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以后,关系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321,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52,说明中介变量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自变量关系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时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捐赠意愿以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B值为0.496,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18;在加入中介变量知识收集意愿以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0.383,低于X-Y回归结果中的回归系数0.718,说明中介变量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对自变量认知型社会资本正向影响团队创新绩效时起部分中介作用。
金玉其中: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是协调“稳增长”和“稳就业”的共同依归。我国第三产业成长空间还很大,就业密度也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例,这些国家平均以占GDP 67.2%的三产增加值,解决了75.7%的就业,而我国则以占GDP 51.6%的三产增加值,解决了44.9%的就业。因此,无论从体量或就业密度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都存在较大空间。
在Leeway模型的基础上,首先基于内河流场的统计特征,建立风流影响下漂移速度预测模型,利用风流场数据的不确定性特征不断更新失踪物体的可能位置,然后结合航道岸线特征,预测失踪物体最终可能漂移终点位置的分布情况。
新工艺处理红土镍矿产生的高温烟气中含30%~35%的CO,在余热锅炉上升烟道鼓入氧气或空气进行强还原性烟气的二次燃烧,燃烧率可达95%以上(该工艺已在有色冶炼高锌铅渣烟化炉上成功应用),产生的热量通过余热锅炉回收,产生的蒸汽可进行发电和送到其他蒸汽用点,使余热得到充分利用。
4结论 、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在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正向影响创新绩效时,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内部社会资本对团队成员的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发挥了促进作用,而团队成员之间通过捐赠自己的知识、收集他人的知识使团队的整体知识资源得到丰富,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得团队创新绩效得以不断提高。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知识捐赠意愿与知识收集意愿在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正向影响的过程中没有如假设所预期的那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本刊讯 12月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2018《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榜发布会暨城市文化旅游论坛在北京举行。2018《魅力中国城》十大年度魅力榜单也在论坛中正式发布。其中,由陕文投集团、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红色文化主题演出——红秀《延安延安》荣获年度魅力旅游演艺项目奖,这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旅游演艺项目。
(1)与不同研发团队内部的竞争状况有关。当团队内部晋升通道不足,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时,成员为维持自身知识的独特优势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胜,与团队成员分享知识的意愿会有所减弱。与此同时,成员在收集相关知识时也会因激烈竞争对捐赠者的动机和知识的有效性产生质疑,以至于接收相关知识或将知识用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成员甚至会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寻找新的知识源以有效避开竞争。
(2)与研发团队分享知识的隐性程度有关。当所分享的知识隐性程度较高,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获得的、对员工晋升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知识时,成员知识捐赠的意愿会有所减弱,因畏难情绪以及知识获得的预期值偏低,收集意愿也会有所减弱。
(3)与团队内部的知识冗余程度有关,当团队内部存在较多的冗余性知识,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比较雷同的时候,尽管团队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也有共同的愿景,但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的作用会有所减弱。
4.2 管理启示
基于本文上述内容对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在研发团队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正向影响创新绩效时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的验证以及未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所可能存在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企业在相关的管理实践中:
(1)尽快完善研发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企业应该尽快完善研发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通道晋升发展模式,结合各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能力绩效及工作任务,科学明确地设置不同晋升通道和不同等级任职资格标准,将日常考核机制与晋升机制进行合理化衔接,实现公平性与匹配度的有效结合,解决团队成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中也能很好地交流工作心得和创新想法,从而促进团队创新绩效的实现。
(2)注重良好团队氛围建设。良好的团队氛围对成员间知识分享、工作任务的达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确立明确的团队目标,使各成员之间的任务清晰化、权责明确化,实现高效率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和平等的沟通氛围,各成员间能就工作中的信息、问题,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同时利用企业文化的作用从意识层面实行精神激励,当研发团队达到工作目标或获得创新成就时,从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入手进行精神激励,促进良好团队氛围的建设。
3)注重不同知识结构人才的引进。通过人才引进,使研发团队的知识得以及时更新和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通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将知识共享意愿进一步细化为知识捐赠和收集意愿两个变量,对其中介作用进行探讨,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应的研究结论,本研究使该相关领域的理论更细化深入,对企业研发团队氛围营造、人才梯队建设以及人才引进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不同行业类型、规模、性质的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知识的隐性程度、团队知识的冗余度也可能对相关变量的关系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着加入这些变量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
[1]CHEN M, CHANG Y, HUNG S. Social capital and creativity in R&D project teams[J]. R&D Management, 2008, 38(1): 21-34.
[2]顾琴轩, 王莉红. 研发团队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作用路径:心理安全和学习行为整合视角[J]. 管理科学学报, 2015, 18(5): 68-78.
[3]KOSTOVA T, ROTH K. Social capital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a micro-macro model of its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97-317.
[4]柯江林, 孙健敏, 石金涛,等. 企业R&D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和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 管理世界, 2007(3): 89-101.
[5]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1997,11(3): 35-39.
[6]TSAI W,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 464-476.
[7]YANG S C, FARN C K. Social capital,behavioral control,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a multi-informant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 29 (3): 210-218.
[8]GRAY P H.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repositories on power and control in the workplace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ople, 2001, 14(4): 368-384.
[9]USEEM M, KARABEL J. Pathways to top corporate manage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 51(2): 184-200.
[10]LEANA C R, BUREN H J V.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3): 538-555.
[11]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s): 95-120.
[12]曾明彬, 李婵, 李玲娟. 科研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作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 149-155.
[13]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1): 65-78.
[14]KROGH G V. The communal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2): 85-107.
[15]HOOFF B V D, WEENEN F D L V. Committed to share:commitment and CMC use as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 Process Management, 2004, 11(1): 13-24.
[16]BOCK G W, ZMUD R W, KIM Y G.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2005, 29(1): 1-26.
[17]OSTERLOH M, FREY B S. Motiv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5): 538-550.
[18]YLI-RENKO H, AUTIO E, SAPIENZA H J.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7): 587-613.
[19]UZZI B.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effec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 61(4): 674-698.
[20]张晶. 知识型团队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1): 65-66.
[21]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 Manage Rev, 1998, 40(3): 40-54.
[22]PARRA-REQUENA G, RUIZ-ORTEGA M J, GARCIA-VILLAVERDE P M.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veness [J].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2015, 12(3): 149-169.
[23]张光磊.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对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4.
[24]李卫东,刘洪. 研发团队成员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研究:知识权力丧失与互惠互利的中介作用[J]. 管理评论, 2014, 26(3): 128-138.
[25]HINDS P J, PFEFFER J. Why organizations don't “know what they know”: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expertise[C]//ACKERMAN M S, VOLKMAR P, VOLKER W. Beyo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haring expertise. Cambridge: MIT Press, 2003: 3-26.
[26]JOSHI K D, SARKER S.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teams: examin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source attribut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3 (2): 322-335.
[27]HOOFF B V D, WIM E, JAN M M,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in knowledge communities [C]// Communities & Technologies.C&T 2003. AMSTERDAM: SPRINGER, 2003: 119-141.
[28]THAMHAIN H J. Managing innovative R&D teams[J]. R&D Management, 2003, 33(3): 297-311.
[29]LIAO S H, CHANG J C, CHENG S C. Employee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haring: a case study of a Taiwanese finance and securities firm[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2004, 2(1): 24-34.
The Impact of R &D Team ’s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Capital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s of Knowledge Donation and Collection Willingness
ZhuYali,Gou Xiaoyu,Meil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R&D team, the research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in R&D team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tructure, relationship and cognition.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donation and collection maybe mediate such effects. Using SPSS 19.0, 152 questionnaires of R&D personnel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Guangdong and Inner Mongoli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se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donation and collection only partially mediated such effects. This results may be due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R & D teams, the higher recessive degree of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team members and the higher knowledge redundancy within the R & D team. Therefore,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of R & D team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echelon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recruit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talent structure.
Key words :R&D team;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capital;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donation;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collec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 :C939;G311;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02-0172-08
收稿日期 :2018-10-31,修回日期: 2018-12-01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制研究”(LY13G020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员工个人社会资本到企业社会资本的跨层次连接机理研究——基于外部社会资本的视角”(15YJA63011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制度合法性视角的家族企业权威配置和代际传承研究”(LQ16G020001)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02.024
作者简介 :朱亚丽(1974—),女,湖南株洲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资本、技术创新;勾晓宇(1996—),女,云南大理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资本、技术创新;梅琳(1984—),女,湖北安陆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社会资本。
标签:研发团队论文; 多维社会资本论文; 知识捐赠意愿论文; 知识收集意愿论文; 创新绩效论文;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