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人类面向未来的一种整体发展战略也日益得到公众的认同。持续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和支撑,但是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能起到这种支持和支撑作用。就“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已经成为人们在建构和实施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技术抉择。
(一)
“适用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对它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法国哲学家雅·埃吕尔(Jacgues Ellul)在《技术社会》(1954)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适用技术这一观念[1]。他认为,技术之所以成为技术,其特征是由它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界定的,脱离了技术所处的环境,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技术,而且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权力和财富过于集中化,它的发展目的已不再是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而是追求最大利润。因此他强调,技术发展应该增加对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关心。
适用技术这一概念的直接起源,是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在其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提出的“中间技术”概念[2]。针对现代技术及其由它塑造的世界所陷入的危机,舒氏要求人们要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之间作出选择,运用“中间技术”来解决问题。他认为,中间技术是介于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之间的一种技术,或形象地说,是介于一英镑技术和一千英镑技术之间的一百英镑技术。它与本地传统技术相比,生产率高得多,与现代工业的汽车高度密集的高级技术相比又便宜得多,它具有了小规模生产、劳动密集、投资低、难度小、见效快、合理使用稀有资源、适合生态环境需要等特征。后来英国学者D·杰克逊发展了“中间技术”概念,提出了“替换技术”(Alternative Tech-nology)这一概念。他在1974年出版的《替换技术与技术变革的政治》一书中指出,替换技术就是指与巨型集约化现代技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技术”,是一种“以确保衣食住行作为大前提,不能产生公害的和浪费的技术,罗宾·克拉克将“替换技术”称之为“软技术”,即能够取代置换“硬技术”(即指现代巨型集约化技术)的“软技术”[3]。
被广泛流传和使用的“适用技术”概念,是由印度学者A.雷迪于1975年提出的。雷迪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适用技术”的多重目标特征:(1)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尽量减少或循环使用各种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促进各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2)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最基础的要求,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促进社会的和睦并把权力交给人民;(3)经济目标——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把经济引向分散经营[4]。
可见,雷迪的“适用技术”概念,比舒马赫的“中间技术”概念更为全面,比杰克逊等人的“替换技术”概念更具有实际价值。然而,“适用技术”的多重目标,虽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但并非统括一切。
(二)
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适用技术”已经不局限于上述的概念框架之中,应当对其基本涵义与特征进行拓展和作出新的界定。
我们从人类、技术、自然三者相互统一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考察技术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技术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并确定如下的“适用技术”的基本涵义:所谓适用技术,是指由若干项技术个体(或要素)按一定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系统[5]。具体来说,它是指能够切合于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自身具有合理的动态结构,取得最佳的效益以保持与人类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系统。
在与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作为持续协调发展的中介系统,适用技术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高效性。这是指适用技术能够在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中取得较高的效率和最佳的综合效益。过去人们往往忽视适用技术的高效率特征,误将“高效率”、“先进性”、与“适用性”对立起来,这也是以往的适用技术理论受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适用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征,即它是尽可能少输入、多输出、形成较高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效率的技术。高效率与技术适用性是紧密相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曾经是适用技术,被后来新的适用技术所取代,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效率不同。因此,适用技术并不与具有高效率的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等高技术相排斥,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适用技术还内在地包含了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等高技术。这也正是适用技术胜过“中间技术”之处。当然,尽管技术的效率与技术的适用性如此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并非一定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说效率越高,技术就一定越适用。从根本上说,决定技术适用性的,不仅是效率,而且更主要是效益。适用技术的高效性,不仅是指高效率,而且更主要是指高效益,即在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中取得多方面、多层次、多时域的最佳综合效益。高效率是适用技术高效性的量的要求,高效益则是适用技术高效性的质的规定。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但量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质的提高。总之,适用技术的高效性,是量与质、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辩证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确切地把上述所界定的“适用技术”称之为“高新适用技术”(High-appropriate Technology)[6]。
二是相对性。这是指适用技术的评价标准及其实现程度总是相对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相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企业或部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适用技术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划一的评判准则。在取得最佳综合效益以保持人类与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总的原则要求下,适用技术对于不同的具体情况或更注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更关心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或更强调维护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或更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而且,适用技术在这些不同方面的评价标准上所能实现和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都因其评价标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尺度和不同的评价结果,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同时实现和达到同一水平或同一程度。
三是时变性。在“人类—技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由于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作为与人类和自然保持协调发展的适用技术,就必然具有鲜明的时变性,即适用技术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一定的时效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需要和自然条件改变了,适用技术也就要发生变化。原来适用的,可能变为不适用了;现在不适用的,将来却有可能变为适用的。技术虽然不存在失去“功效”的问题,但却存在失去“适用”的问题。
适用技术的时变性要求我们,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时,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而应从长期出发,选择起点高又能在较长时期内适用的技术,避免短期行为,尽量延长适用技术的时效期。总之,适用技术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们要在这种动态过程中把握适用技术的本质,实现适用技术与人类和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是区域性。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自然环境具体条件的差别,使得适用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即适用技术总是由一定区域的社会和自然具体环境条件综合选择的结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在能源技术方面,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潮汐、地热等一些可再生能源的适用技术,都是在不同区域上要求有不同的形式,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适用技术的区域性要求我们,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发挥本国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对引进技术必须要有一个再度开发即消化吸收创新的连贯过程,对任何技术都需要因时因地重新进行“剪裁”,将原来的技术(特别是在有关管理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软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整,使之成为本区域的“优势技术”[7]。这样才可能开发出真正的适用技术。
五是生态性。适用技术的生态性是指它能够服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适用技术是一种环保技术,是一种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8]。它不仅不能因为自身的存在而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还能自我克服自身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化害为利,实现与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协调发展。正是由于具有了生态性这一特征,适用技术可以说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成为今后人们所追求的新型的技术。
六是人文性。在“人类—技术—自然”大系统中,适用技术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发展,而且还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适用技术的人文性是指它能够服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和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归根到底,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适用技术又是一种符合人性的技术,是一种人文化了的技术(Human Technology)。
总之,适用技术在整体上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别从目的、条件、时间、空间以及与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等不同方面统一刻划了适用技术的本质。
(三)
根据上述对“适用技术”所做的新的界定,我们进一步认为,适用技术应当成为人们在建构和实施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正确的技术抉择,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技术手段或技术基础。
为了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持续发展能够尽快启动和有序进行,必须要有技术上的支持和支撑,但这种支持和支撑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能担当起来的,需要人们权衡利弊得失、统筹规划。我们认为,上述重新界定的适用技术是人们在建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正确的技术抉择,是在技术水平上解决全球问题、支持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技术手段或技术基础。
适用技术支持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造、变革和控制的决定作用,即适用技术能够不断地开发和转换着资源,增强和扩大技术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正面效应和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适应、调节和制约的保护作用,即适用技术能够不断地调整和修正着资源开发和转换方向、速度及规模,扬长避短,化害为利,减小和克服技术给人类和自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相辅相成、彼此匹配,共同形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支撑作用。具体分析起来,这种支持和支撑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适用技术对持续发展的控制作用,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控制污染和破坏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扩展,例如,最近几年,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的面积在缩小,人工灌溉试验正在取得成效;二是适用技术对持续发展的保护作用,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保护濒于灭绝的物种和不断减少的资源,例如,为了预防绝种,科学家们正在建立受威胁的动物的精子和冷冻胚胎库;三是适用技术对持续发展的恢复作用,它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使破坏了的生态带恢复其功能,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绿化的方式来使退化的土地恢复其生产能力;四是适用技术对持续发展的监测作用,它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监测全球发展问题的表现和动向,从而为人们认识其成因,找到解决方法提供服务;五是适用技术对持续发展的预警作用,它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为发展的预测、决策、规划、行动提供了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发展的可持续性[10]。总之,适用技术在技术水平上全面支撑和实现着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将适用技术看成是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同等意义的概念[11],如同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一样,支撑持续发展的适用技术也必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主流。
未来社会需要持续发展,持续发展需要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