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论文_许银银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1)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对比,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常规护理;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199-02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2]。循证护理模式是现代新型护理方式,科学、严谨、客观,可以大大地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照试验,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120例,男患者55例,女患者65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66.33±8.50岁。随机分组,各组60例,观察组男患者30例,女患者30例,年龄分布在45~82岁,平均年龄为66.05±8.55岁。对照组男患者25例,女患者35例,年龄分布在45~82岁,平均年龄为66.08±8.55岁。两组患者资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首先组成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护理的实际状况确定问题,然后以问题作为中心查找研究依据,确定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以后,再予以护理方案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环境护理:相关研究学者认为,环境护理在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降低患者感染风险,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因此,应当根据患者的生活喜好、具体要求对环境进行安排和布置。要设定环境护理的评定标准。需要保持室温22℃~24℃之间,湿度维持范围在50~60%之间,确保病房通风度良好。其二,心理护理:据研究,心律失常患者多数为老年患者,其性格思想不容易改变,对自身疾病缺乏了解,因此导致心理容易感到悲观消极。因此,在护理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细心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加强和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鼓励、尊重、理解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让家属多陪伴和关心患者,增加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其三,生活护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制定健康科学的饮食方案,保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利于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因此病患者应当每天保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25~30g[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采取SF-36评量表进行评估,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评价的内容包括:护理的态度、护理的操作技术等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SF-36)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心律失常发病原因复杂,例如心血管疾病、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等因素。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心脏出现早搏、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现象。心律失常疾病给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必须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提高患者面对疾病治疗的信心[5]。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经过循证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循证护理结合了先进科学成果、护理经验、患者意愿和实际病情,充分体现出护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首先组成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根据护理的实际状况确定问题,然后以问题作为中心查找研究依据,确定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以后,再予以护理方案制定和落实。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对比,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大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0):180-181.

[2]刘相红,关颖,韩晓红等.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3(14):163-164.

[3]尚秦.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29):163-164.

[4]李喆.缺血再灌注致心律失常大鼠模型钙调蛋白介导的L型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2):1627-1630.

[5]李瑞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3(10):331-332.

论文作者:许银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论文_许银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