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加工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贸易结构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外资流入的增加,中国的贸易方式也从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形式转向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当前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涉及中国的绝大部分产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贸易方式的变化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但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仅是对二者的关系做相关性检验(崔大沪,2002;钟慧中,骆林勇,2003;贾曼丽,2003),只是证明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并未对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从数学上给以证明。这里,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协整分析技术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1.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从表1(下页)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总额1990年为127亿美元,2004年为4500.1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35.4倍,年均增长率为34.6%。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中国加工贸易的比重由1990年的28.74%上升到2004年的81.86%。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总额占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的比重1990年为63.12%,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74.48%,然后逐年递减到2004年的44.92%,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80%以上,加工贸易进口总额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保持在50%以上,总的来说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从增值率来看,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为10.96%,然后逐年递增,2001年达到最高值51.64%,2002年稍有下降,2003、2004年又开始递增,较高的增值率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
表1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 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值 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增值率⑤
年份 金额比重① 比重② 金额比重③ 金额比重④
1990 127.0
28.74 63.12 66.885.49 60.248.9210.96
1991 202.4
35.19 69.90 105.0
87.16 97.457.617.80
1992 294.9
41.10 67.44 153.4
88.38 141.5
53.668.41
1995 791.2
59.94 72.05 420.5
89.71 370.7
58.8913.43
1996 945.7
64.63 68.97 530.8
86.30 414.9
54.8827.93
1997 1114.9 65.66 73.05 638.1
85.19 476.8
61.3533.83
1998 1174.4 67.87 74.48 691.8
85.45 482.6
62.9143.35
1999 1272.1 68.94 72.90 745.4
84.10 526.7
61.3341.52
2000 1657.7 72.01 70.03 972.3
81.40 685.4
58.4441.86
2001 1769.0 73.27 68.29 1066.0 80.02 703.0
55.8651.64
2002 2287.4 75.70 69.26 1346.0 79.18 941.4
58.7442.98
2003 3220.3 79.55 45.19 1902.7 79.17 1317.6 56.8244.41
2004 4500.1 81.86 44.92 2663.5 78.66 1836.6 56.5945.02
注:数据来源于各期《海关统计》。
(注:①本比重系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
(注:②比重系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总额占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的比重。)
(注:③比重系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注:④比重系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贸易额的比重。)
(注:⑤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口总值。)
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见表2,下页)。加工贸易带动了国内配套经济的发展(注:邵林祥 王玉梁 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由于最初国内加工技术和原材料的限制,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所涉及的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且所用的大部分零部件需从海外进口,对当地配套经济的发展带动效应较低。
表2 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料出口 进料进口 内需率⑧ 国内配套值⑨
1990 63.68 57.41 10.92 5.33
1991 98.79 91.43 8.05
6.26
1992 144.46132.798.79
9.92
1995 391.77344.0913.86 40.53
1996 485.95377.5728.70 92.12
1997 576.63428.9834.42 125.50
1998 619.58432.1143.38 159.35
1999 641.61452.8341.69 160.46
2000 841.00588.9442.80 214.25
2001 922.52595.4154.94 278.04
2002 1179.63
815.2344.70 309.74
2003 1692.19
1156.97
46.26 454.94
2004 2364.15
1570.39
50.55 674.70
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计算方法参见邵林祥等《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
(注:⑧内需率=(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进料进口值。)
(注:⑨国内配套值=(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利润-非原材料成本;利润=(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5%;非原材料成本=(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10%。)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不断通过追加投资开展配套产品的生产,从而提高了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项目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中,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逐年增加也直接反映了进料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为6.27亿美元,此后一直上升到2000年的252.06亿美元,2004年的793.76亿美元,是1990年的127倍。据初步测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约为其内需量的5%)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指工资、水电气,约为其内需量的10%),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为5.33亿美元,1995年为40.53亿美元,2000年为214.25亿美元,2004年为674.70亿美元,是1990年的127倍。
(二)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注:邵林祥 王玉梁 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26页。)
中国的加工贸易最初是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是由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技术水平低的特点所决定的。虽然,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其所占比例已呈下降趋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纺织、轻工制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主。199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2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6.6%;1999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28.5亿美元,是1993年的3.6倍,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47.7%;2002年为1169.9亿美元,是1993年的7.2倍,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65.0%。这充分反映了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加工贸易关系的协整分析
(一)变量的说明与数据的选择
从各期的《海关统计》(1984~2004)可以得到以当年价格计算的1983~2004年中国的加工贸易总额(JT)、加工贸易出口总额(JEX)、加工贸易进口总额(JIM)。从各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以及国家商务部网站可得到1983~2004年各年度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外商对华实际直接投资额(FDI)(各数值的单位均以亿人民币表示);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商务部网站可以得到各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JT、JEX、JIM分别除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得到它们的实际值,FDI(采用折旧率为0.1的累计值)除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得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实际累计值,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在计量检验时,分别对上述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并分别记为:LFDI、LJT、LJEX、LJIM。
(二)变量间关系的简单描述
如图一所示,1983年中国的加工贸易总额仅为42.2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9.68%,一般贸易在我国的进出口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在80%以上,同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38亿美元。到1996年中国的加工贸易总额达到1463.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达到了50.48%,首次过半,外商在华实际直接投资累计值高达1401.4亿美元(采用10%的折旧率累计)。到2004年中国的加工贸易总额达到5497.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值高达3423.4亿美元(采用10%的折旧率累计)。从图一可以明显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然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向,我们将采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给以证明。
附图
图一 中国加工贸易总额与FDI累计值演变图
(三)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时间序列做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 (The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方法检验上述各时间序列变量的稳定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c,t,k) ADF检验统计量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论
LFDI(c,t,1)-0.800613***-3.6591
-3.2677
不稳定
LJT (c,t,2)-3.428074* -3.6746
-3.2762
不稳定
LJEX(c,t,1)-2.295611***-3.6591
-3.2677
不稳定
LJIM(c,t,2)-3.259033***-3.6746
-3.2762
不稳定
△LFDI (c,0,1)-2.930859***-3.0294
-2.6552
平稳
△LJT
(c,0,1)-2.692209***-3.0294
-2.6552
平稳
△LJEX (c,0,1)-2.720841***-3.0294
-2.6552
平稳
△LJIM (c,0,2)-2.749081***-3.0400
-2.6608
平稳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带有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表示差分算子,k的取值取决于AIC和SC准则;*、***分别表示5%、10%的显著性水平。
由表3可知,变量LFDI、LJT、LJEX、LJIM分别在10%、5%、10%、10 %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单位根,即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即都是(1)序列, 故各序列均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四)协整分析
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1990)提出的“极大似然法”来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4。
表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变量 特征值 似然比统计量 5%临界值 1%临界值 结论
LFDI、LJT
0.559269 19.58855*15.4120.04
一个协整关系
0.147947 3.202125 3.76 6.65
LFDI、LJEX 0.620938 25.07233**
15.4120.04
有协整关系
0.246902 5.671204*3.76 6.65
LFDI、LJIM 0.444180 15.53527*15.4120.04
一个协整关系
0.085568 1.789045 3.76 6.65
注:*、**分别表明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表4结果表明,变量在5%临界值下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变量分别在5%和1%的临界值下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变量在5%的临界值下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 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估计出的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分别为:
LJT=1.3312+0.8875LFDI (1)
(0.0697)
LJEX=0.0012+0.9918LFDI (2)
(0.0794)
LJIM=1.1192+0.7576LFDI (3)
(0.0565)
协整方程(1)、(2)、(3)表明,从长期来看,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总额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从3个方程中外商直接投资(LFDI)变量前的系数可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加工贸易总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中国加工贸易总进口的影响,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的加工贸易总出口将增加0.9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总进口将增加0.7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总额将增加0.89个百分点,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与LFDI与LJT、LJEX、LJIM具有协整关系,故可以采用水平状态下的VAR模型进行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变量 零假设
F统计量Probability
LFDI、LJT
LFDI不格兰杰导致LJT
7.06048* 0.04154
LJT不格兰杰导致LFDI
9.61359**0.00206
LFDI、LJEX LFDI不格兰杰导致LJEX 7.38984***
0.06838
LJEX不格兰杰导致LFDI 12.6669**0.00060
LFDI、LJIM LFDI不格兰杰导致LJIM 5.04408***
0.05700
LJIM不格兰杰导致LFDI 6.10413* 0.01149
注:*、**、***分别表示5%、1%、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表5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LFDI)与中国加工贸易总额(LJT)、加工贸易出口总额(LJEX)、加工贸易进口总额(LJIM)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导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增加,同时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增加也导致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技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与中国加工贸易(JT、JEX、JIM)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从长期来看,FDI与JT、JEX、JIM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即对中国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以及加工贸易进口总额均有促进作用。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FDI与JT、JEX、JM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以及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增加,同时加工贸易的增加也促进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实现了良性循环,改善了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为中国实施的大量吸引外资促进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加工贸易的建议
从前面的研究可知,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外商投资为主,并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中国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战略与利用外资战略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保持加工贸易规模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与增值率,使中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1.调整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目前,中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这导致了外资大部分投向简单加工贸易,有违利用外资的初衷。因此我们建议对外资从事的加工贸易予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鼓励外资从事较高层次加工贸易的同时,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积极主动吸收跨国公司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在中国,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已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力量,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发挥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同时要创建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提高国内企业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促使中国加工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3.提高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率。提高出口加工企业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是实现加工贸易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随着中国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原材料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来华投资的外国零部件生产商的增加,国内的配套能力明显上升。因此,应鼓励外资进入那些靠本国资本技术、劳动力仍不能生产,要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的行业。外资的进入不仅可以对国内企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可以提高中国加工贸易的国产化率。为此,要对生产中间产品和原料的企业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鼓励外资进入中上游产业,提高出口加工企业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那些国内企业已拥有国际竞争优势且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品和行业,则应限制外资的流入。总之,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绩效,不能一味地追求外资数量,而应更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