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动力论文,资本主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飞跃发展的过程。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技术进步一般是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因素,具体包括科学技术的采用和生产组织的变革两个方面。它一般指技术变化的大的发展方向和重大的技术革新,例如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技术进步: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电子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方法、新材料或新系统首次在经济活动中的采用。它不同于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 (科学发明和发现过程),而是在商业条件下为创造和改进产品、生产过程和体制而进行的新发明成果与实际经济的结合。它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的具体应用形式。
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更大的利润为目标,所以它更看重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只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进步才会得到应用和推广。本文分析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它与资本积累和剩余的吸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不同类型的创新(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创新的实质及局限性。
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技术变迁
18-19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机器——快速、规则、准确而且不知疲倦——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二是用没有生命的动力如水力和蒸汽动力替代有生命的动力如人和动物;三是新的原材料如矿物资源替代了植物或动物资源。在这三类技术进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机器的发明。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制度转变的关键在于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变为机器。机器与工具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是由同一个机械来推动的许多工具的组合,其形式为一台机器同时带动许多工具。[1](P159)
在英国,技术进步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的出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飞梭发明使得织布的效率提高,要求纺纱的生产率也提高,因而推动了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推动机械、冶金、化学等行业的扩张和技术创新,从而整个社会出现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扩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
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廉价钢材的发明和新化学工业的出现为特征。这些发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通过机械化降低了劳动力的使用范围和技能要求。机械化的发展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如工作简单单调、众多操作工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下一步的创新是研究如何进一步减少操作工人的数量,实现自动化,对机器的运转进行控制,使其能自行调节操作。
后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直接劳动过程中的工人数量大大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车间”,但处于设计、管理、协调领域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各行业的应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生产过程中的协调组织成本下降,流通成本也下降。信息产业成为新兴的产业。此外,航天技术、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开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可以说,第三次技术革命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的一次技术革命。
二战后技术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更加活跃,技术进步得到应用、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要求,因而存在着从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反馈影响作用。战后,各个大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从而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联系得到加强。
二、技术创新与资本增殖
技术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积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新方法、发明的新工具。技术首先是一个一般人类范畴,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会出现的。但是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被赋予更多的职能,它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是资本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工具。技术的产生不再单纯是劳动者生产活动自然形成的结果,而是需要企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技术也不是中性的,而是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如果说在科学技术的产生方面资本的控制力还不明显,那么在技术的应用方面资本控制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是为资本服务的,必须服从资本增殖的需要,只有有利于资本增殖的技术才会转化为生产力。布雷弗曼谈到,“机器可能做到的事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性都被资本故意地挫伤了,而不是发展了”。[2](P207)只有对资本家有利的可能性,资本家才乐于将其转化为现实,机器可以替代组织手段、纪律手段的性质会得到发挥与应用,而最先进的、对社会福利最大的机器却未必会被采用。因而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限制和副作用。
马克思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的一些相关理论,如技术进步与超额剩余价值理论。单个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会加快技术创新,使生产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企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当每个企业都提高技术水平,就会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这时超额剩余价值会消失,但由于社会产品价值下降,可以使劳动力价值下降,进而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整个资本家阶级仍然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里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进步是如何得到应用的,并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技术是如何不断向前推进的。它与资本主义竞争、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密不可分。
分析战后技术创新加速发展的原因,发现战争和军备竞赛的刺激、市场竞争的加强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危机的压力都要求发达国家加快技术创新。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供给短缺、工资成本上升,于是,企业便加强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用新机器、新设备的投入来代替劳动的投入。而能源和原材料的紧张也促使企业开发降低原料和能源成本的技术革新。在1945-1974年间,美国、西欧和日本共进行了1866项技术革新,其中1277项是为了节约各种生产要素,其他的是为了制造新产品或改进旧产品。美国将其技术革新的58.3%用于节约劳动力,而西欧和日本则分别将它们技术革新的66.5%和71.1%用于节约材料。[3](P27)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本高度集中,垄断企业一般都有庞大的研究和开发机构,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
按照不同的应用方向,技术创新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就是生产工艺的变革,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生产方法以及组织方式的创新。它解决的是“怎样生产”的问题。产品创新则是生产不一样的产品,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旧产品的改进或更新换代。产品创新涉及产品的质量、性能、花色品种等方面的创新。它解决的是“生产什么”的问题。其实,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当新产品出现后,会带动过程创新,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而新的工艺革新也会改变产品的性能,引发新产品的出现。但为了分析问题的需要,我们仍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
生产工具和生产组织形式变革或演进是生产过程创新的基本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变革使生产效率提高。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先于别人进行这种创新,就能够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力,投入生产中的单位要素的产量就能够增加,因而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与过程创新不同,产品创新特别是最终产品的创新,与生产力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新产品的生产可能不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当创新的产品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其对生产力的影响就不是间接的,而是直接的。比如电子计算机,作为个人或家庭消费的产品,是最终产品,它对于生产过程和生产力没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计算机作为企业投入的中间产品,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就会引起生产力的变革。
过程创新依靠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和价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产品创新依靠产品提供的新需求开辟新的市场(替代原来的产品)。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需要考虑如何生产的问题,而是把新产品的生产环节看成次要环节,通过合同让其他加工企业来完成。由于掌握新产品的专利权,产品创新的投资者仍然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过程创新,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产品创新呢?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来看,早期的企业以过程创新为主要的技术发展路径,技术应用围绕着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量以生产出更多的相同产品进行。当时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相对低下,生产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消费需求还亟待得到满足,因而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品数量是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过程创新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使得消费需求得到有效的扩大。对于微观企业来说,选择生产过程创新的条件是产品的成本优势和需求增长边界。如果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以低廉的价格来获取大量的消费者,则企业应考虑进行过程创新。过程创新往往伴随着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微电子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后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主。这时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过程创新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出现了销售困难,再生产出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已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只有在产品的花色、品种、性能上做出革新,才能销售顺利。选择产品创新的条件是新产品的收入弹性、消费者偏好以及供给弹性。这时企业不是大规模批量生产,而是少量的定单式的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由于成本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明显,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价格一般也会较高,因而要求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人们在收入提高时会考虑购买更新换代的产品。[4]
四、技术创新、剩余的吸收与创业资本
随着资本积累的持续进行,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本。这些过剩资本不是相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不需要的,而是相对于资本增殖、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而言是过剩的。巴兰和斯威齐在《垄断资本》一书中指出了剩余吸收的几种形式,其中投资尤其是“外源的”投资是很重要的方式。外源投资的一种就是“用于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上的投资”,[5](P89)也即我们所讲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资本家不愿意继续投资于利润微薄的生产领域——简单地生产出销售不畅的产品,而希望投资于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率的领域。这时,技术创新成为一个理想的投资场所。率先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够降低产品成本(过程创新)、开辟新的市场(产品创新),从而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巴兰和斯威齐也看到技术创新对剩余吸收的局限,“技术革新与投资出路两者的相互关联是很小的,如果还有的话;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能够用折旧提成来满足它的投资需要”。[5](P102)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支出占其增值额的比重并不高,2005年七国集团的平均数字为2.43%,欧盟15国为1.72%。而且,在研究和开发费用总支出中,企业投入的比例并不高,很大部分要依赖政府投入。2005年英国企业投入的比重只有42.1%,意大利的数字为43%。[6]
技术创新的收益又是不确定的。有的技术创新遭受失败,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投入的大量资本得不到回收。同时,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不断被淘汰,使得投资的高额利润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因而,在当代经济条件下,投入到技术创新中的资本需要是特殊类型的资本。
创业资本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资本形态,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执行企业研究与开发阶段投资职能的资本。创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金融创新的产物。[7]创业利润的实质是对创业垄断利润的提前支取,其最终来源是创新劳动,实现来源是创业资本的虚拟定价方式。
创业资本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在动员阶段,吸引社会上过剩的资本,实现传统资本向创业资本的转换。这些过剩资本很多是来自产业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包括直接向高科技创业企业进行创业投资、在大企业内部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创业投资基金。其动因在于降低内部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和成本,通过创业投资获取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合作稳固企业上下游关系等。(2)在投资阶段,将创业资本配置到最有希望盈利的企业,支持其进行技术创新。但创业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矛盾。(3)在退出阶段,创业资本并不追求对创新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它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在于能够为其获得高额利润,一旦目的达到,创新企业从早期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走向成熟的生产制造过程,创业资本就要选择退出,回到创业资本的起点,然后寻找下一个风险投资目标。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风险投资型创业资本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但其功利性和短视性也会扼杀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创新活动。很多资本主义企业将研究和开发的支出看作是生产成本,希望能够足额回收并带来高额利润。但是从剩余吸收的要求看,它只是资本剩余寻找出路的一种方式,并不必然会收回成本并带来利润。从社会的观点看,也是如此,因为技术的某些社会收益是不能直接体现为货币化利润的。且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性,利润更难以保证。这必然为技术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设置障碍。
五、新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
熊彼特指出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门施指出基本创新(产品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经济停滞则导源于基本创新的匮乏。新熊彼特派把产品创新当作解释其他经济变量的自主变量。而坚持正统的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的曼德尔则把技术创新看作利润率动态的函数。因而,重大技术革命不是产生扩张性长波的原因,而是使已经开始的扩张性长波持续下去的原因。[8](P258-267)
西方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能长期依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是要提高效率,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技术进步体现为资本的增加,也体现为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人力资本)。
技术的应用会对劳动分工和就业数量产生影响,也会对一般利润率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影响。技术进步使得企业内部和社会范围的劳动分工得到深化,也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从而相对过剩人口增加。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会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社会上由此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为了抑制利润率的下降,提高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又是必然的选择。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先进的技术、进行固定资本更新也是走出危机的出路,从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下降——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的循环怪圈。
技术创新会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影响。马克思强调固定资本更新对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的作用,而固定资本更新不仅意味着新一轮投资的开始,也意味着新技术的应用,因为更新的新机器是更先进的机器。马克思说,“机器设备更新的平均时间,是说明大工业巩固以来工业发展所经过的多年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9](P280)西方经济学中的实际商业周期理论也强调了技术创新形成的供给冲击是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增加投资,资本积累加速,从而推动经济向高涨方向发展。当所有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超额利润消失、利润率出现下降时,企业又会削减投资,放慢资本积累的速度,经济又会逐渐走向衰退。如此技术不断变化,经济周期也随之演变。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周期形成与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技术有一个初创、发展、成熟和停滞的生命周期,技术产品也有试制、成长、成熟和饱和的生命周期。如战后初期,第三次技术革命刚刚开始,许多技术创新处于初创阶段,发达国家的投资和生产都迅速增加,企业利润也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到了20世纪60年代,技术处于发展的阶段,许多产品也处在成长阶段。投资和生产的高潮逐渐形成。而70年代以后,技术进入成熟期,许多产品出现市场饱和,新兴的信息、生物工程等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到足以形成新的投资高潮。因而发达国家的投资速度放慢,经济步入衰退。直到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才带动经济出现新的高涨期。
不同的技术类型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会有差异。在过程创新为主的工业化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产品创新虽然也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基础,但产品创新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产品创新本身是为了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新产品创造出新的需求,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不能和过程创新时代相比。而且,现代的产品创新活动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产品的研究开发活动越来越远离实际的生产过程,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受到抑制。比较20世纪70年代前后两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产品创新时代的增长率低一些。此外,产品技术专利的保护也使得拥有技术的企业能够获得垄断利润,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受到制约,不利于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垄断资本家还会因担心新技术会增加产量(在需求不变时会引起价格下降)而避免使用。“任何技术变革的加速必定会开辟新的投资出路,并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垄断资本主义下,这个理论不再适用了”。[5](P93)
六、总结
本文分析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创新的产生与资本增殖的需要密不可分。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阶段,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分别充当重要的角色。随着资本积累和剩余资本的大量出现,资本主义需要加快技术创新以吸收剩余。由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风险投资型创业资本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的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过程创新相比,产品创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较慢。总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围绕着资本增殖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其社会效益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技术创新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仍不能克服经济增长的低速和周期波动。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技术创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创业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