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民总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_国民总收入论文

关于我国国民总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收入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国民论文,分配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民总收入的涵义

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以国民总收入这个指标取代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后,近五年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I)两个基本指标度量和反映我国全体劳动者每年的总劳动成果。①何谓国民总收入(GNI)?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写道:“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②该年鉴又写道:“198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③

二、国民总收入的初次分配

据国家统计局已正式公布的数据,我国国民总收入及其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间的初次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国民总收入及其初次分配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中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整理而来。该表我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1998年第一次向社会公布。2005年以后的近3年的资料尚未正式公布。

表1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的国民总收入的初次分配中,2005年比1993年,企业所得的比重由20.6%上升至22.9%,增加了2.3个百分点;政府所得的比重由16.8%上升至17.5%,增加了0.7个百分点;而居民所得的比重则由62.6%降至59.6%,下降了3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三者的增长速度不同。2005年比1993年,以当年价格计算,国民总收入增长4.3倍,年均增长15.0%,其中企业收入增长4.9倍,年均增长16.0%;政府收入增长4.4倍,年均增长15.1%;居民收入增长4.1倍,年均增长14.5%。由此可见,增速最高者是企业,政府次之,而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三、国民总收入的再分配

大家知道,国民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之后,还要进入再分配。再分配的主要机制有: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杠杆。通过这些机制再分配之后形成最终收入。我国国民总收入最终分配格局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国民总收入再分配后形成的可支配总收入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中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整理而来。该表我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1998年第一次向社会公布。2005年以后的近3年的资料尚未正式公布。

表2的资料说明,我国国民总收入经过再分配后所形成的分配格局同初次分配的结果相比大致相同,依然是企业、政府所得的比重上升,而居民所得的比重下降,而且上升和下降的程度更严重。2005年比1993年,企业所得的比重由16.2%上升至20.0%,增加3.8个百分点;政府所得的比重由19.2%上升至20.6%,增加1.4个百分点;而居民所得的比重则由64.6%降至59.4%,减少5.2个百分点。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依然是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05年比1993年,以当年价格计算,企业收入年均增长17.1%,政府收入年均增长15.6%,而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3%。总之,不论国民总收入的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是重点倾向企业和政府,而不是居民。

前几年曾经提出“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再分配中注重公平”。这样的分工与侧重能否实现?详见表3的资料。

表3 三个主体再分配中取得的比初次分配的增减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上述的表1和表2资料计算而得。

表3的数据证明,在国民总收入的再分配中,从绝对数的变化上看,企业是收入转出(减少)者,政府是最大的再收入者,而居民的再收入相对很少;从相对数上看,企业是减少者,居民是2年增加,4年减少,只有政府年年都是增加者。可见,政府是再分配的最大受益者。大家知道,政府是再分配的主要主体,它把企业上缴的利税等的大部分留在自己手里了,而分配给居民者甚少。这如何调节13亿多居民的收入分配更公平呢?所谓“再分配中注重公平”,岂不是画饼充饥吗?从表1和表2的资料可以看出,再分配的规模,相对于初次分配的规模是很小的。分配是否合理,首先的也是主要的取决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所以,无论在初次分配中,还是在再分配中,都要既注重公平,又注重效率,把二者协调起来。

四、中美两国国民总收入分配格局比较

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不同,国民总收入的分配制度与方法不同,因此,两国的各部门收入占GDP的比重很难直接对比,更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但是,将两国的最终分配结果条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并非毫无意义。两国的分配格局见表4的资料。

表4 中国与美国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对照表 单位:%

资料来源:乔为国著《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4~85页。

五、以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最终使用结构)问题

1.资本形成率(投资率)与最终消费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三驾马车)

表5资料表明,从内外关系看,虽然从1998年起强调扩大内需,以应对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并未落实,直至2008年,不断扩大的是外需;从内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上看,扩大内需的重点不是消费,而是投资。真正膨胀的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我国的消费率已降至50%以内,这在当今世界上都是极少见的(当前世界平均消费率为61.0%)。

表5 我国投资率、消费率、净出口率表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72页。

2.政府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

表6数据表明,在我国的全部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显著下降,由1978年的78.6%下降至2007年的72.7%,下降5.9个百分点;而政府消费的比重则由21.4%上升至27.3%,上升5.9个百分点。这5.9个百分点的“绝对值含量”是多少呢?2007年我国的全部消费额是128332.0亿元,每个百分点的绝对值含量为1283亿元,而5.9个百分点的含量则是7569.7亿元。由此可见,政府消费膨胀到何等程度!为了保证这种高消费,正如上述表3的资料所证实,政府不得不从国民总收入再分配中取得最大的份额。

表6 我国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率表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73页。

3.城乡居民消费之比较

表7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是缩小的,而后则逐步扩大。2008年比1990年扩大24.1%。这是大批农民进城的重要原因。

表7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额之比(农村居民=1)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79页。

六、为什么近年来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上从不同侧面说明,我国长期存在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虽然近几年屡次强调重点扩大消费,但成效甚微。原因何在?这既有所有制和体制上的问题,又有经济结构上的问题,还有主观认识以及政策措施问题。这里仅强调经济结构上的原因,主要是重工业过分突出以及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

1.重工业如何为更快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服务问题

表8 近年来我国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比重变化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第21、127页。

表8的资料表明,在近七年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更加突出,由2001年的62.9%上升至2007年的70.3%,增加7.4个百分点。这说明重工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七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1.1%、13.1%、18.6%、17.0%、17.9%和19.6%。在短短的七年间速度提高了8.5个百分点。以几个重要行业的投资而言,2007年煤炭1805亿元,石油天然气开采2203亿元,石油和煤加工1411亿元,化学原料与加工3507亿元,非金属矿2799亿元,黑色冶金2563亿元,有色冶金1298亿元,金属制品业1609亿元,通用设备制造2341亿元,专用设备制造1695亿元。以上十个行业总投资达到21231亿元,而同年全国农林牧渔业的总投资仅有1466亿元,还不足重工业的一个行业的二分之一。实在不相称!这说明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并没有放在直接决定生活消费的农业和轻工业上。在强调重点扩大消费的今天,我们希望提出重工业如何更好地为加快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服务的问题,而不是形成重工业内部的自我循环。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不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会发生不断的流通。这种流通就它从来不会加入个人消费来说,首先不以个人消费为转移,但是它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本身而进行的,那只是因为那些生产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④

2.投资效果下降的问题

在此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资金从何而来?是从提高投资效果入手,还是以挤占其他资金来解决?

投资效果是如何以“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这个指标来反映的。这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9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变化表 单位:元/百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摘要》中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表9的数据表明,2000年以后我国的投资效果虽然各年的情况不同,但总体上看,不如2000年以前。2000年以后要取得同样数额的GDP,需要的投资额比上世纪90年代要多出一倍左右。在投资效果与投资规模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投资规模越大,投资效果越差;反之,投资效果越差,投资规模必须越大。目前,比赛GDP的背后不是比赛投资效果,而是比赛投资规模。这个问题当前尤其值得重视。希望注重最近投入的4万亿的投资效果,更加注重地方的20万亿的投资效果。一旦投资效果好了,资金就相对多了。这样,既可增多重工业投资,更可增多直接决定生活消费的农业和轻工业投资。最终就把重点扩大消费的方针真正落到了实处。

注释:

①“国民总收入”的英文是:“Gross National Income”,缩写为“GNI”。

②③见《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95、5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1页。

标签:;  ;  ;  ;  

关于我国国民总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_国民总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