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其对论文,启示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1-03-08
1 引言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组织、产业分工、专业领域协作等发挥着重要作用。Harris和Ullman于1945年发表了《城市本质》一文,认识的城市本质是城市的内部组织关系(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ies),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经典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那么,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本质中的地位是什么?Taylor将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称之为“城市的第二本质”[1,2]。中心地理论解释的是城市服务业的空间区位关系,等级——规模法则解释的是城市规模分布问题。这些理论最明显的缺陷是把城市体系当做静态的、相对孤立的系统,得出的是一种等级或者位序分布规律,侧重于竞争与等级关系(competitiveness and hierarchies),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体系的城市之间应该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的(dynamics or relations),并且需要侧重的是合作与网络互补关系(cooperation and complementarities)。再者,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些理论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是否依然遵守,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动荡、技术革命与文化传播中起着引领作用,同时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如由于技术革命导致一些新兴城市成长为世界城市而传统的世界城市逐渐衰败甚至消亡,Batty通过对人口规模的位序分析得出,公元前430年前五十名的城市都没有出现在2000年的前五十名城市名单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3]。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如跨国公司的全球重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下属机构与其他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新技术(ICTs等)在产业、交通等领域的运用,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文化的全球传播等等,引起世界城市体系之间联系日益频繁,城市组织呈现网络化连接趋势。世界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在这种经济大格局影响下逐渐演化,具体来看,经历了从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到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演化阶段[4]。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组织结构问题,即认为城市是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存在与发展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城市体系结构与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网络理论下的城市体系研究已从城市属性的横向比较走向于城市间联系关系的强弱,该项研究在欧盟的多中心大都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得出的欧盟区域八大都市区,《国际城市规划》杂志2008年形成专刊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5~7]。因此,对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总结,既能了解目前城市区域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能为我国的发达区域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从城市与区域研究视角关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问题引人关注。随着城市功能互补与合作的多中心组织、一体化发展战略导致的区域整体竞争力实力提升、区域合作等问题的提出,大都市区、都市圈、巨型城市、(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群、城市密集区、都市带、城市连绵带、城市组合与组合城市等概念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门词汇[8~13],北京市2010年在人大会议上也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
在此背景下,城市与区域相关研究不同程度上受到网络分析方法的影响,即认为当今城市或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并不仅仅是城市的单极增长,倘若城市所在区域存在整体“塌陷”,则该城市或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将受到挑战,或会出现因区域核心城市功能过于复杂致使其产业高级化的提升空间有限、环境问题突出等。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对中国大都市密集区的研究与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正确认识中国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置,把握中国重要城市与全球城市体系的对接与互动关系;二是科学判断城市密集区是否存在向城市功能差异化互补的发展态势,明确城市与区域的个体与整体的协作发展关系。相关研究方法已在长三角地区的相关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4,15]。
2 世界城市研究的阶段划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研发与设计、生产、流通等部门到全球去寻找最佳发展区位,但是,有些城市是跨国公司总部(区域中心或次中心)最愿意选址的城市,处于连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地位,也即世界城市[16](world cities)或全球城市[17](global cities)。它们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等发展的“大脑”,对于全世界经济联系、文化传播、科技发布与运用的推广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城市是跨国的、无边界的,有些更是世界范围内连接的。世界城市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有属性而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社会的世界城市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新视角三个阶段[4]。
2.1 “有属性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
在世界城市研究的主流研究文献中,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关于单个城市或者是几个城市综合指标比较的,运用的基本测度方法是大量的城市属性信息,如跨国公司总部的集中程度,金融资产控制率等,在这些属性信息排序中占有位置靠前的即为世界城市,即使了解世界城市节点的大量信息,但仍然无法确定城市之间是怎样联系成网的。
(1)“管理和控制中心”的世界城市研究(1960-1980年代)
将世界城市作为“控制中心”的研究学者们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全球的指令发布中心、人流汇聚中心、全球资本流通中心等,采用的是等级排序的比较方法,反映的是世界城市作为全球控制中心在各种测度指标上的集中程度。
Hall采用综合多种的城市属性信息对世界城市进行了研究,如政治、贸易、交流设施、金融、文化、技术、高等教育等,得出伦敦、巴黎、兰斯塔德地区、鲁尔地区、莫斯科、纽约、东京位于世界城市体系的顶端[18]。
Friedmann则指出在新劳动地域分工背景下需要一些控制中心(control points)实现资本经济的全球化功能,这些城市即是世界城市。论文中总结了世界城市的七个特征[16]:
①一个城市参与世界经济的形式和程度以及在新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的功能,是受该城市结构变化影响的;
②世界主要城市受全球资本的影响,全球资本通过空间配置、生产与市场中各个环节的组合关系产生关联,这种关联使得世界城市参与到复杂的空间体系构成中;
③世界城市的全球控制功能直接反映在其生产与就业的结构与动态变化中;
④世界城市是国际资本集中与汇聚的主要地点;
⑤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移入地;
⑥世界城市的形成进一步带来了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问题(包括空间和阶级的极化);
⑦世界城市增长导致社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超过了国家的财政能力。
Friedmann按照控制中心程度,将世界主要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核心区的最主要城市,核心区的次要城市,半边缘区的最主要城市,半边缘区的次要城市),最后将核心城市连接和其他连接区分开来,结果见图l。
(2)生产性服务业的世界城市研究(1980年代-)
全球金融市场的兴起被认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也产生了世界城市研究的一种研究视角,也即跨国金融中心控制程度研究。如里德(Reed)是第一批主要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世界城市的学者之一,在1981年采用76个城市的50多个变量(金融、文化、经济、地理、政治),基于1900-1980年的时间跨度,得出了跨国金融中心的演化体系[4]。
Sassen利用同样的思路,但是不仅仅认为世界城市在金融行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提出了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扩大了研究对象的考察领域,如会计、广告、法律咨询等,并运用于世界城市研究当中,产生了世界城市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17]。他的研究集中在纽约、伦敦、东京三个城市,采用的仍然是多城市比较的方法,重属性而轻关系数据,并且研究局限在三个世界城市,到底其和其他城市是怎么联系的,依然无法得出城市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1 Friedmann的世界城市连接关系[16]
Fig.1 Connection network of world cities in Friedmann's work
2.2 网络社会中的世界城市研究(1990年代-)
城市社会学大家Castells提出了相对于工业时代而言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等系统的解构与重构过程,在空间研究中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地方空间”的“流动空间”经典理论,并在之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提升[1,19]。“流动空间”分析方法采用了“三明治”模型。模型构建的关键是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s),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指社会客体之间的交换(产品或生产的某一环节)或交流(信息、知识、文化等),通过社会实践解释信息时代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模型的最底层是指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讯设备、信息设备、互联网、全球航空网络等,由于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导致时空压缩的产生,导致不连续的空间之间可以发生时间同步性问题;模型的最外层是由于社会流动的差异性导致“精英空间”的存在,如技术者、金融管理者、决策咨询者等,在居住、休闲、餐饮等方面存在着分异与隔离;模型的中间层是社会实践的空间问题,也即是行动主体应该在哪些特殊空间上利用信息设施网络将经济、政治、文化功能连接形成网络的问题。Castells在空间上明确了节点和枢纽(nodes and hubs)的概念,节点是某些重要的战略功能所在地,通过节点将地方连接成整体连通的网络体系,交流(或通讯)枢纽是协调功能相互作用的所在地。那么世界城市处于“三明治”模型的哪个部分呢?从世界城市系统来看,世界城市作为“流动空间的节点和枢纽”而存在。Castells的流动空间“三明治”模型对世界城市的阐述,继承了Sassen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研究世界城市的思想,但是认为Sassen仅从有限的城市看待世界城市体系的组织问题是有缺陷的(如Sassen主要是对伦敦、纽约、东京的研究),需要拓展到大量的城市进而判断世界城市体系之间是怎样组织联系的。Castells还有一点对Sassen的思想进行了突破,即认为世界城市不是一个地点的概念,而是一种联系过程,Castells眼中的世界城市是“在全球网络中作为一种高级服务生产和消费连接过程的中心”。Castells构建了基于关系连接的世界城市研究框架,为GaWC小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实践研究中数据是“贫乏”的,需要强化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关系数据收集工作,这就是GaWC小组为世界城市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2.3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新阶段(2000年-)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需要突破两个问题,才能使得世界城市研究上一个新台阶:(1)有属性无关系的研究缺陷:不论是Hall,还是Friedmann以及Sassen,这些著名学者都没有突破用城市属性数据来研究世界城市的范畴;(2)由国家中心主义走向城市中心主义的研究:由政府官方发布的数据信息,是政府为方便管理与政策研究使用的,他们汇集数据的方法是以国家为基本统计单元,也即是说数据的国家中心主义观点(state-centric),如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数据,对于城市之间的网络关系来说采用官方数据无法达到理想结果[20]。
为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在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地理系设立了GaWC研究中心,Taylor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及发起人,同时Castells、Hall、Friedmann、Sassen、Thrift是研究中心的荣誉发起人。GaWC研究中心成果丰富,研究成员亦较多,有专门的网站(http://www.lboro.ac.uk/gawc/)发布研究成果。最近在《Urban Studies》的2010年8月份发表了世界城市网络研究专辑(Special Issue:The Changing Configur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GaWC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七种关系数据的获取思路上取得突破:(1)利用主要报纸的商务版面报道全世界商业新闻构建全球主要城市的商业连接关系[21,22];(2)借鉴Sassen研究世界城市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城市集聚的特征,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部、区域中心、办事处等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分布情况,构建商务企业的连接关系,将企业汇总起来得出全球城市的网络构成关系,这即是Taylor等人提出的连锁网络(interlocking network)[23],进而以此来研究世界城市网络关系[1,4,21,24],也有仅考虑总部与分支结构两种情况、采用500强企业在全球的分布状况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例子[25];(3)采用邮寄调查表或者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调查投资银行等跨国企业的跨国移民情况(一般为企业精英及高管),得出全球城市的移民网络[21],Friedmann在“世界城市假说”中就提出了“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移入地”的观点;(4)利用全球城市中基础设施网络(航空流、电信流,因特网)(图2),构建全球、欧洲或是美国的网络连接关系,从基础设施视角研究城市网络体系问题[20.26~30];(5)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科学知识创新在世界城市中的作者合作情况,产生全球城市之间的关系链进而形成网络[31];(6)采用不同城市之间专利创新合作情况,测量城市之间的创新及其传播网络关系[32,33];(7)利用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城市中的分布情况赋予不同的活动值(activity value)(总部4、区域中心3、国家中心2、州或省中心1),构架连锁网络得出城市之间的网络连接值(interlock connectivity)[34]。
图2 最主要城市航空流连接网络(2001)[27]
Fig.2 Most important inter-city links of airline data in 2001
3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
由于世界城市网络连接采取的是城市之间的关系数据,因此以前很多关于属性数据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从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来看,对于关系数据的分析手段分两种:一是从城市间经济活动的某一测度方面反映城市网络关系情况,如航空流的OD数据、作者合作创新论文数,这类数据分析方法较为简单,只要统计出两两城市之间的联系数据即可,再借助图论原理以及网络分析软件(如Ucinet/ArcGIS等)计算一系列指标或是制图等;二是从城市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分析(服务功能的多样性是指法律、金融、广告、保险、会计、管理咨询等不同的经济功能),则是利用跨国企业的等级信息流动关系代替真实的城市间连接关系(其实这里更多用到的是企业在“跨城市”之间的商务活动特性),这种连接需要实现两项转换:第一步,从企业等级到企业网络的测度转换;第二步,从企业网络到城市网络的测度转换。这里主要介绍Taylor等人的连锁网络模型的构建与测度方法[1,23]。
网络概念很好理解,由点图层和交织成网的线图层两个层面的要素组成,如交通网由交通站点和交通线两个层组成、社会支持网络由社会成员和(情感、物质支持等)社会关系组成,城市交往关联也是这样,可以将城市视为节点层、城市交往关系视为网状图层(the net level),这种城市网络是全球空间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法解释全球经济的关键成分是怎样运作的,也即城市交往关系的联系主体是什么。然而,高级生产服务业是网络形成的推手之一,通过高级生产服务业日常的全球商务活动,产生了世界城市网络的一种组织方式,这个就被Taylor等人称之为连锁网络模型(interlocking network)。
连锁网络包含三个层面的要素:全球经济的网络层面,城市节点层面,以及服务企业的亚节点层面。服务企业的亚节点不仅仅是附加的辅助图层,更是网络形成的推动者(agents),在全球经济中企业是世界城市网络形成的制造者,而并非城市本身,因此研究服务企业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城市网络。总之,通过研究企业的区域选址战略,尽可能地分析世界城市网络连接关系,企业是研究的客体,城市是研究的主体。
利用连锁网络模型分析方法对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已经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4,24]。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城市的层次结构、腹地划分、城市联系、不同部门(法律、金融、广告、保险、会计、管理咨询)的结构差异、结构演化等方面[1,24],如Derudder等利用连锁网络方法从315个城市中提取连接最为密集的50个城市进行研究,当连接值P[,ab]门槛设为0.4时,共有19个城市的连接成网[35],如图3。
图3 基于生产服务业的世界城市网络图(联系门槛0.4)[35]
Fig.3 Visualiz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based on service values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at threshold 0.4
其实GaWC小组的Taylor等人采用连锁网络模型来研究世界城市网络,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第一,连锁网络考虑的是同一公司的垂直联系状况,那么不同公司的同一等级水平横向联系以及不同公司不同等级水平的横向联系应该怎样反映?一般而言,大型的服务企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来往应该大于同一公司不同等级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因此,从连锁网络的实证角度研究世界城市网络,还是把城市当做等级的“累积”,不是真正的网络联系方法;第二,企业信息传递具有等级性,最低等级办事处现实中是否能和总部联系,以及联系量大小是否会大于最低等级办事处与上一等级的分支机构的联系量,这个值得质疑;第三,连锁网络计算方法是一种假想的企业与城市联系量大小预测的方法,并非代表真实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水平,和实际的城市之间联系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第四,即使是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企业,他们的服务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行业第一名的企业和行业最后一名的企业,他们同一等级的分支机构服务价值应该有着很大的差异,当然还存在品牌价值的不同导致服务价值的差异),连锁网络无法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性。
4 世界城市网络动态分析
网络演化问题也是网络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网络演化的机理是什么,网络演化可能的分化结果是什么,这类研究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从目前的城市网络演化研究来看,主要关注企业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两个方面①。高级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不同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产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进入一个新城市开拓市场范围或者更新已存在分支机构的城市中的等级性,这是该城市自身企业分支机构的结构变化;(2)企业在其他城市分支机构的等级性变化,导致该城市企业分支结构地位的间接变化,使得城市连锁网络发生变化;(3)企业自身发展问题,如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企业倒闭或者被兼并[36,37]。
Taylor等通过2000和2004年GaWC100(100家高级生产服务业)的结构变动,借助每个城市的连接值(GNC)差值标准化后的分布规律与正态分布对比,分离正常变化和非正常变化两种变化形式,最后通过七个假设的回归判断,得出2004年和2000年的变化属于正常变化的结论[38];Derudder采用和Taylor等一样的方法只是对比年份更新成了2000年和2008年[39];Orozco等在Taylor的基础上利用因变量为城市总服务值,自变量为城市总的连接值、国家层面变量(学生教师比例、电话通讯成本、贸易占GNP的比重)、城市层面变量(世界500强高校、航空旅客量、城市首位度、城市人口、集装箱量),构建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世界城市结构变动[37];Hanssens等采用分部门(管理咨询、会计、广告、金融、法律)的每个城市网络连接值(SNC)在2000年和2008年的差值,研究方法上和Taylor等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分别[36];另外一种企业网络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来自于Alderson等,作者通过采用《财富》杂志(Fortune magazine)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1981和2000年两期数据对比分析),查找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地址目录构建网络,数据量非常庞大(一共包括3023个城市),借助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中心性测度(度中心性、中介性、接近性),采用秩相关、变异系数、滞后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时间长跨度的世界城市体系演化[40]。
在基础设施网络的动态演化方面,存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和复杂网络增长模型两种方法。Smith等采用1977-1997年航空流数据,通过structure软件的凝聚力分析(cohesion analysis)和结构对等性分析(equivalence analysis),研究30年来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情况[30]。而复杂网络研究中的Barabasi-Albert模型为网络演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41]。Vinciguerra等收集了2001年欧洲209个城市的因特网连接数据,在传统的Barabasi-Albert择优连接模型[41]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择优连接概率不仅包括度数最大的最有可能连接的择优连接特征,还通过引进参数c、γ、d[,ij]分别考虑了孤立点、跨国成本以及距离成本,由于209个城市是真实存在的,网络中没有新增节点的可能性,因此通过迭代次数内每次随机选择一个城市节点,通过改进后的Barabasi-Albert模型进行模拟仿真[42]。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网络动态研究方法。
5 在城市体系研究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
5.1 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实践运用
城市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城市职能分工、城市规模分布、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生态安全协调与保障、制度合作与交流等。职能分工、规模分布与相互作用是城市体系研究中城市之间关系分析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实研究在这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目前的城市体系研究主要采取城市属性数据对城市体系进行排序得出城市竞争力大小的层次性,突出的是城市等级与竞争关系,对于城市与城市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这类问题明显存在研究上的缺位,到底城市体系是怎样的一种结构变动关系,如某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怎样去影响其他城市的地位与结构,城市体系中单个城市的网络化发展与生存的策略是什么,这类问题都无法在静态的多个城市节点中得到解答。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研究视角从城市的节点属性转移到城市之间的关系连接上来,突出的是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正好是上面分析提到的传统城市体系研究存在缺位的研究领域,因此对城市体系规划与研究(主要指国家城市体系或跨区域城市组织)有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借鉴意义,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采用网络研究视角研究国家或地区城市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区域主要在美国、英国以及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美国方面,Derudder等采用与传统不同的航空网络数据(第一,O/D数据排除了大量中转客流;第二,以前基于航空网络的世界城市研究,客流忽略国内航空之间的客流联系,作者突破了这一限制要素考虑了国内城市间O/D客流量),从世界城市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美国23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避免了封闭的国家城市体系研究的局限性[43];英国方面,Taylor等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分支机构服务值的设定,构建出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即为连锁网络,从超大型城市区域、国家、欧洲、全球四个空间尺度上研究欧洲八个超大城市区域的多中心性,再从欧洲体系中分析全英国城市体系特征,主要城市连接网络见图4[44];在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研究中,Van等通过调查兰斯塔德地区1676家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从空间相互作用、经济互补的角度得出城市网络空间联系[45],当然对于兰斯塔德地区城市体系研究成果非常丰富[46]。总体来看,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方法为城市体系研究的系统开放性、区域层级性、功能互补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图4 英国主要城市关系联系网络[44]
Fig.4 The UK space economy as practiced by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
注:城市编码缩写代表意义为:AB(阿伯丁),BE(贝尔法斯特),BI(伯明翰),BR(布里斯托尔),CA(剑桥),CD(卡迪夫),ED(爱T堡),GL(格拉斯哥),LE(利兹),LN(伦敦),LV(利物浦),MK(米尔顿凯恩斯),MN(曼彻斯特),NC(纽卡斯尔),NT(诺丁汉),RD(雷丁),SO(南安普顿)
5.2 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对城市体系规划与研究的启示主要表现在:第一,由城市属性到城市关系网络的研究转化,突破了以前城市体系规划与研究中静态的、以城市控制强度比较为依据的研究方法;第二,城市体系是开放的,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变动,就国家内部来论国家层面的城市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某些城市的主要职能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正好是从全球着眼看待某一国家或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第三,网络视角的城市体系层次性问题,研究方法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聚类层次分析,网络分析方法是站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外部联系角度,从城市对外关系强度与对外关系广度出发研究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第四,通过城市相互联系网络的构建,借助于网络分析软件等分析工具,识别出城市体系中的关键城市节点、城市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功能、对于网络连接起着枢纽作用或是桥作用的重要连接线(桥的作用是连通两个子体系)等,采用这些方法有利于城市体系组织的调控方向判断,对于城市体系规划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6 结论
(1)通过对世界城市研究进展的梳理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即“有属性而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阶段、网络社会的世界城市研究阶段、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视角的新阶段,重点放在网络研究方法的最新突破上。
(2)对GaWC小组城市网络研究的关系数据获取途径上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总结,并对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连锁网络模型进行了阐述与评析,提出了连锁网络的四点不足之处。
(3)从世界城市网络动态演化角度探讨世界城市网络演化特征问题,对其进行了基于企业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划分,对网络动态的分析方法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的运用、回归模型、改进的Barabasi-Albert模型等。
(4)明确传统城市体系研究中关系研究的缺位,确立城市体系研究与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基本关系,指出了世界城市网络分析方法在城市体系研究与运用中的优势所在。以美国、英国、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空间组织中的实践运用作为例证,论述了世界城市网络方法在城市体系的系统开放性、区域层级性、功能互补性等方面的运用价值。
注释:
①前文提出了GaWC小组的七种关系数据获取途径,从城市网络演化角度主要关注在基础设施网络和企业网络两个方面,这二者并不矛盾。
标签:世界城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市之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