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道真自治县上坝民顺小学 56350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课程实施的聚焦中心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自主构建符合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第一要素是思维方式,其核心是“创新思维” 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明确目标、熟悉规则和打破规则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整个教学的着力点之一,也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教师们下了很深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众观创新思维的培养,多数情况都是千篇一律,重在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不断更新,却忽视了挖掘教学内容潜力入手。如:课前教师预设很多提问,“逼”着学生进入创新的情境中,“赶”着去发现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达到创新的目的。笔者总有一种教师“围堵”学生去创新的感觉,学生显得非常被动,缺乏动力。治理水患的“围堵”不如“疏通”方法给我很大启示,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何不可变“围堵”为“疏通”呢?下面的教学片段希望能给教师们带一些启示。
一、展示习题(原始题)
两根分别为2米长的绳子,甲绳剪去 米,乙绳剪去全长的 ,哪根绳子剪掉的长?(2分钟内完成)
2分钟后
师:哪根绳子剪掉的长?
生(齐):乙绳剪掉的长。
师:请出示解答过程。
生:∵甲绳剪去的是 米(教师板书)
乙绳剪去的为2× =1 米
米<1 米
∴ 乙绳剪掉的长。
师:赞成这一答案的请举手,全体通过,答案完全正确。
二、用展示习题(修改后的题目)
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甲绳剪去 米,乙绳剪去全长的 ,哪根绳子剪掉的长?(15分钟内完成)
部分学生:这题和前一道题是一样的,还是乙绳剪掉的长。
部分学生:两根绳子的长度未定,和前一道题不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经过这两部分学生的发言后,学生开始思考。(教师巡视,中途出现激烈讨论)
15分后
师:请亮出答题板。
生1:无法确定。(对)。
生2:甲绳剪掉的长。(对)。
生3:也是甲绳剪掉的长。(对)
生4:两根绳子剪掉的一样长。(对)。
生5:乙绳剪掉的长。(对)。
当我在所有答案上写上“对”时,学生惊奇地看着我,对判断产生了很大的凝问,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脑海里闪现的一个个“为什么”“为什么”……
师:你们想知道答案都是正确的原因吗?
生(齐):想!
师:下面请他们分别说一说原因。
生1:当每根绳子的长度< 米时:(教师板书)
甲绳就不够剪;
乙绳总是剪掉这根绳子的 ;
故无法确定哪根绳子剪掉的长。
生2:当这根绳子长度= 米时:(教师板书)
甲绳的长度是 米,刚好等于剪掉的长度( 米)。
乙绳剪掉的长度= × = (米);
米> 米,甲绳剪掉的长。
生3:当 米<每根绳子的长度<1米时:(教师板书)
设:每根绳子的长度为 米时,
甲绳剪掉的长度 米;
乙绳剪掉的长度为 × = (米);
米> 米,甲绳剪掉的长。
生4:当每根绳子的长度=1米时:(教师板书)
甲绳剪掉 米;
乙绳剪掉1× = (米);
两根绳子剪掉的一样长。
生5:当每根绳子的长度>1米时:(教师板书)
设:每根绳子的长度为 米,
甲绳剪掉 米;
乙绳剪掉的长度= × = (米);
米> 米,乙绳剪掉的长。
所谓挖掘教学内容潜力,就是在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有限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发使之作用最大化。换言之就是减少问题的内涵,扩大其外延,使之复杂化,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换个角度、换个高度、改变规则去思考,导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出不同结果,实现方法与结果的双创新。
上面两次练习中出现明显的反差,第一次练习学生没有争论,按常规完成了习题,得出统一的答案。第二次展示题目时,顿时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争论,深知问题的复杂性,在解答时自然出现了很多讨论小组;自然激发了对问题探讨的浓厚兴趣;自然进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不需教师的预设和暗示,更不需要去“围堵”,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事实说明在常见教学内容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有待教师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会落到实处,水到渠成。
论文作者:冉秀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剪掉论文; 绳子论文; 教师论文; 长度论文; 学生论文; 板书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