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研究

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研究

一、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林波,苏连波,李俊南,赵阡池,熊新武,陆斌[1](2021)在《云南核桃主产区天牛种类及种群动态》文中研究表明以云南主栽核桃品种漾濞泡核桃林为研究对象,使用4种引诱剂诱捕天牛,实地调查天牛发生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漾濞泡核桃林发生的天牛种类有3亚科7属11种,它们分别是幽天牛亚科的梗天牛属,天牛亚科的闪光天牛属和绿虎天牛属,沟胫天牛亚科的墨天牛属、梯天牛属、星天牛属和瘤象天牛属,其中以墨天牛属的松墨天牛、梗天牛属的赤梗天牛、梯天牛属的橄榄梯天牛、瘤象天牛属的麻点瘤象天牛数量居多,分别占诱捕总量的65.77%、15.32%、7.21%和2.70%。首次发现闪光天牛属的中华闪光天牛对核桃有较严重为害。对核桃有为害的天牛共有7种,分别是:绿虎天牛属的绿毛绿虎天牛、梯天牛属的粗角梯天牛、星天牛属的星天牛和蓝斑星天牛、瘤象天牛属的灰背瘤象天牛和麻点瘤象天牛、闪光天牛属的中华闪光天牛。试验区天牛成虫的活动期集中发生在5月-7月。该研究为云南漾濞泡核桃林天牛的科学监测和及时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崔小林,王宏民,张静,张仙红,郑海霞[2](2020)在《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绿豆象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着的4个峰,因此推断绿豆象幼虫为4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1.581~2.556, 2.406~3.381, 3.381~4.281和4.206~4.881 mm,头壳宽度变幅分别为0.444~0.689, 0.654~0.934, 0.934~1.179和1.144~1.389 mm,上颚宽变幅分别为0.080~0.256, 0.234~0.344, 0.322~0.542和0.542~0.652 mm。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均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可作为绿豆象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均小于体长和上颚宽的Crosby指数,且头壳宽与体长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要优于上颚宽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因此可将头壳宽作为最佳分龄指标。绿豆象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锥形感器、毛形感器、瓶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7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下颚须、上唇和上颚。【结论】绿豆象幼虫分龄形态指标和头部形态观察为研究其行为活动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徐丽丽[3](2016)在《沟胫天牛亚科七种天牛不同虫态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研究》文中提出沟胫天牛亚科包括多种重要的林木钻蛀性害虫,给世界各国的林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幼虫钻蛀树木韧皮部及木质部危害,成虫多在嫩枝上取食补充营养。为明确沟胫天牛亚科天牛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结构及这些感器在其不同虫态上的变化规律,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以沟胫天牛亚科七种天牛: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蓝墨天牛(Monochamus guerryi Pic)、桑天牛(Apriona rugicollis Chevrolat)、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和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的幼虫、蛹和成虫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虫态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如下:1、幼虫:七种幼虫的感器类型较一致。触角第一节未观察到感器分布,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第二节与第三节的端部;共观察到三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末梢锥状感器(sensilla twig basiconica)(7个亚型)、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3个亚型)、深窝感器(peg with deep socket)。下颚须和下唇须上观察到末梢锥状感器(4个亚型)、板形感器(sensilla digitiformi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三个类型。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松墨天牛、蓝墨天牛和云斑白条天牛幼虫触角三节,其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位置几乎相同,桑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幼虫触角两节,其感器的数量和类型与三节型触角存在较大差异,且两种二节型触角的感器在类型和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虫龄幼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类型和数量差异不显着,在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生物型的幼虫触角、下唇须上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较为相似,下颚须上感器数量不同。2、蛹:触角上未观察到感器分布,下颚须和下唇须仅末节上观察到感器分布,为末梢锥状感器(6个亚型)和刺形感器,不同种天牛之间感器的亚型有所不同。3、成虫:触角上具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器(5个亚型)、锥形感器(8个亚型)、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和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ia)五种感器,不同天牛之间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的亚型有所不同。下颚须和下唇须上观察到末梢锥状感器(5个亚型)、板形感器、刺形感器(2个亚型)、毛形感器和凹窝感器(sensilla pit basiconica),不同天牛之间末梢锥状感器亚型不同。4、不同虫态之间:天牛成虫触角的感器类型多于幼虫,顶孔型感器亚型少于幼虫,壁孔型感器亚型多于幼虫。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末梢锥状感器的形态与类型在三个虫态中相似,随虫态的变化感器的总数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研究结果明确了七种天牛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及分布规律,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虫态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沟胫天牛亚科不同虫态头部感器类型、数量、分布与其生活习性与嗅觉、味觉感受机制的关系,以及进一步的电生理电化学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蔡小娜,苏筱雨,黄大庄[4](2015)在《中国主要林木天牛识别与鉴定》文中提出系统调查了危害林木的主要天牛,收集、整理天牛科的锯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天牛亚科和沟胫天牛亚科4个亚科共83种天牛;为便于识别常见天牛,依据天牛的形态特征编制83种天牛的二项式检索表,帮助林业技术人员和林农解决林业生产中遇到的天牛虫害问题。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5](2014)在《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文中认为我国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干果之一。但在板栗生产和贮运过程中,常遭受多种虫害,严重制约着板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本文综合近年来板栗害虫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各地板栗害虫种类调查情况,概述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板栗害虫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板栗害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郑斯竹[6](2012)在《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及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是指用短的、标准的DNA序列作为物种标记来鉴定物种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传统形态学分类的有效补充。目前,天牛科昆虫DNA条形码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筛选候选片段、进而确定通用条形码是当前天牛科条形码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天牛科昆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I)全序列为对象进行基因分析以寻找可以成为基因条形码的片段,同时针对实验室多年保存标本DNA难以提取的问题,对天牛科昆虫标本的保存与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实验多年保存天牛科标本进行目标基因测序与基因网站GenBank下载的COI序列一同构建天牛科的基因条形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昆虫幼虫标本的保存及DNA的提取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以三种保存方式保存一年以上的松墨天牛幼虫为实验材料,采用传统酚-氯仿提取方法、TaKaRaDNA快速提取试剂盒及金麦格动物细胞组织/细胞基因组DNA磁珠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对不同提取方法所获取的DNA纯度与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短期内的天牛幼虫活体保存DNA保存效果最佳,而磁珠法提取DNA试剂盒提取DNA纯度与质量最好。2.馆藏标本都已经成为遗传学研究中新的样品来源。成功提取这些标本DNA的报道也很多。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提取方法,获得的DNA含量极低、片段较短、难以进行PCR扩增。本研究首次采用磁珠DNA提取法对多年保存的昆虫标本进行微量DNA提取。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所测基因片段进行分析,发现磁珠DNA提取法对于多年保存,DNA微量且已出现断裂的标本具有良好的提取效果,完全满足后续实验需要。但未能从福尔马林浸渍保存标本中获得有效DNA。3.天牛线粒体COI全基因约1545bp,不可能全部用作构建基因条形码,哪一段既可以代表天牛科昆虫的基因特征,又可以有效区分各种天牛还尚无定论。本研究将实验室测得与网上下载的天牛科五个亚科24种天牛的线粒体DNACOI全序列进行基因分析,并利用这些信息初步构建了天牛科5亚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出幽天牛亚科与花天牛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沟胫天牛亚科,再次是天牛亚科,最后是锯天牛亚科,但各亚科间的进化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而应用氨基酸序列来分析和研究天牛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更能够反应物种进化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也相对更为科学。4.将天牛线粒体COI全基因序列建树结果与目前最常用的两段COI基因片段建树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位于全序列77-580bp位置的基因片段更能反映出天牛科线粒体COI全序列特点,更适合成为代替全序列的天牛科基因条形码。5.在本研究理论支持下对天牛科5个亚科160种天牛进行了基因条形码构建,应用BioEdi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483个位点中没有插入、缺失及终止密码子出现,同时发现这些种类在该基因片段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可有效区分这些种类。6.为了在检疫实践中不受天牛生活周期、发育虫态和残缺虫体材料的限制,本研究通过对8对引物的筛选,筛选出了两对引物可以分别将暗褐断眼天牛Tetropium fuscum、窝梗天牛Arhopalus foveicollis与幽天牛亚科其它14种天牛在凝胶电泳图谱中区分开来。为天牛科的分子快速鉴定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蔡小娜[7](2010)在《中国主要林木天牛识别治理专家决策系统》文中指出天牛,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区域,为害极其广泛。本文以天牛为研究对象,研制了网络远程运行的中国主要天牛识别治理专家决策系统。研究目标是根据界面提示,用户可以随时提取所需信息,帮助林业工作者解决林业和生产中遇到的天牛虫害问题,如帮助鉴定天牛的种类,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使系统达到系统性、专业性、整体性、实用性,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快速查询检索的功能。本系统操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扩充性,便于知识库的随时更新。对为害林木的主要天牛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统计分析。收集、整理天牛科的锯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天牛亚科和沟胫天牛亚科四个亚科共84种天牛的详细信息,如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学名、异名、别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寄主植物、分布地区、防治方法和图片等十三条。依据天牛的形态特征、为害状与寄主植物相结合分别编制二项式检索表,再根据系统的需要对形态特征检索表进行处理,以便把数据库表示成系统的知识库。利用Adobe Photoshop CS和ACDSee3.1软件对相应的天牛图片进行处理和网页制作。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农业害虫远程辅助诊断多媒体专家系统通用平台DistDiag进行该系统的研制工作。根据天牛种类的信息特点和分类地位,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数据表,将检索表修改后的内容填入相应的数据表对应栏目中,并添加相应的已处理好的网页格式的图片以及每种天牛的详细信息,构建系统知识库。利用计算机数据结构中二叉树结构的分支结点搜索技术进行推理过程,实现分类的辅助鉴定。本系统的推理机实际上就是完成对二叉树结构分支结点的搜索过程。完成系统集成与系统测试。用HTRO光盘刻录工具将系统信息刻录到光盘,制作成系统安装盘,并编写系统使用手册。本研究充分利用天牛专家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系统地研制成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天牛进行鉴定并能够提出综合防治措施的专家系统,把计算机科学和天牛防治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科间交叉,使专家系统和网络技术在生物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万艳,刘正忠,吴城,张忠富,贺福元[8](2010)在《蓝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风险评估》文中认为1979年贵州省森林病虫害普查时,在毕节阳山工区板栗树上采集到天牛标本,经鉴定为蓝墨天牛Monochomus guevryi Pic。随着板栗经济林的发展,蓝墨天牛、栗瘿蜂、栗锈病等普遍发生,林农经常咨询防治方法,笔者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后,发现至今文献资料研究报道少。文章自1982~2009年对蓝墨天牛的分布危害,生活史,生活习性,防治方法,风险评估进行研究。

王连珍,郎庆龙,夏兴宏,孙娟,高伟,王福廷,那凯,左奎华[9](2009)在《柞树(栎属)天牛科害虫名录》文中提出为控制和预防柞树天牛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收集相关的基础信息,以辽宁柞蚕区实地调查与其他省区查阅文献相结合,查明并记录了柞树天牛科害虫共58属,87种。其中云斑天牛和黄带蓝天牛为辽宁省首次发现,青杨楔天牛和麻竖毛天牛为辽宁省首次发现危害柞树。介绍了柞树天牛科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寄主种类及分布区域。

卢宗荣,熊春杰,王柏泉[10](2009)在《板栗蓝墨天牛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墨天牛是恩施州板栗发生最严重的蛀干害虫,在该区域板栗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有虫株率20%~79%采取定点定时观察表明,发生于恩施州的蓝墨天牛2a1代,以3龄和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越冬,世代重叠明显。其危害程度在一定区域内随海拔的上升呈下降趋势,虫口数量在树干上的分布随径级的增加而增加,在人工林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属于聚集分布型。采用树干涂白、人工杀虫和清理虫道注药封杀幼虫的综合防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核桃主产区天牛种类及种群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地选择
        1.3.2 引诱剂设置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桃林区天牛种类
    2.2 诱捕到的天牛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2.3 核桃主产区天牛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3 结论与讨论

(2)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幼虫样本收集
    1.3 幼虫分龄指标及测量方法
    1.4 幼虫头部形态与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1.5 感器鉴定与命名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绿豆象幼虫的分龄
    2.2 绿豆象幼虫最佳分龄指标
    2.3 绿豆象体长与头壳宽比值分析
    2.4 绿豆象幼虫龄数的确定及拟合效果
    2.5 绿豆象末龄幼虫头部形态
    2.6 绿豆象幼虫头部感器
        2.6.1 幼虫触角感器:
        2.6.2 幼虫下颚须感器:
        2.6.3 上唇及上颚感器:
3 讨论

(3)沟胫天牛亚科七种天牛不同虫态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的生活习性
        1.1.1 幼虫
        1.1.2 蛹
        1.1.3 成虫
    1.2 昆虫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其功能
        1.2.1 幼虫
        1.2.2 蛹
        1.2.3 成虫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扫描电镜
    2.3 光学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
    2.4 数据分析
    2.5 感器分布模拟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沟胫天牛亚科幼虫头部感器
        3.1.1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3.1.2 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3.1.2.1 触角
        3.1.2.2 下颚须和下唇须
        3.1.3 感器分布
        3.1.3.1 星天牛属—以光肩星天牛(白斑型)、星天牛为例
        3.1.3.2 墨天牛属—以松墨天牛、蓝墨天牛为例
        3.1.3.3 粒肩天牛属—以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为例
        3.1.3.4 白条天牛属—以云斑白条天牛为例
        3.1.4 不同属天牛幼虫头部感器的比较
        3.1.4.1 触角
        3.1.4.2 下颚须和下唇须
        3.1.5 不同虫龄幼虫头部感器的比较—以光肩星天牛(白斑型)为例
        3.1.6 不同生物犁幼虫头部感器的比较—以光肩星天牛为例
    3.2 沟胫天牛亚科蛹头部感器
        3.2.1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3.2.2 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3.2.3 感器分布
        3.2.4 不同属天牛蛹头部感器的比较
    3.3 沟胫天牛亚科成虫头部感器
        3.3.1 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一般形态特征
        3.3.2 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3.3.2.1 触角
        3.3.2.2 下颚须和下唇须
        3.3.3 感器分布
        3.3.3.1 星天牛属——以光肩星天牛、星天牛为例
        3.3.3.2 墨天牛属——以松墨天牛、蓝墨天牛为例
        3.3.3.3 粒肩天牛属——以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为例
        3.3.4 不同属成虫头部感器的比较
        3.3.4.1 触角
        3.3.4.2 下颚须和下唇须
    3.4 沟胫天牛亚科不同虫态头部感器的变化规律
        3.4.1 触角
        3.4.2 下颚须和下唇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感器功能推测
        4.2.1.1 幼虫
        4.2.1.2 蛹
        4.2.1.3 成虫
        4.2.2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各属间的头部感器差异讨论
        4.2.2.1 幼虫
        4.2.2.2 蛹
        4.2.2.3 成虫
        4.2.3 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不同虫态头部感器差异讨论
        4.2.3.1 触角
        4.2.3.2 下颚须和下唇须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中国主要林木天牛识别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天牛种类调查
2天牛幼虫种类识别
3天牛成虫种类识别
4讨论

(5)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害虫种类调查研究
2 板栗害虫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栗园林地条件
    2.2 降雨量
    2.3 温湿度
    2.4 板栗树龄
    2.5 板栗嫁接方式
    2.6 板栗生长物候期
    2.7 板栗品种
    2.8 营养物质含量
3 栗园害虫防治技术
    3.1 严格检疫
    3.2 加强预测预报
    3.3 改善林地环境
    3.4 人工捕杀与诱杀
    3.5 水浸杀虫
    3.6 化学防治
    3.7 生物防治
4 结束语

(6)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及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标本脱氧核糖核酸(DNA)保存与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1 标本 DNA 的特性
        1.1.1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降解
        1.1.2 化学修饰作用
        1.1.3 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分子交联
        1.1.4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抑制子
        1.2 标本 DNA 的提取
        1.2.1 样品前处理
        1.2.2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
        1.3 标本 DNA 的扩增
        1.3.1 扩增策略和条件
        1.3.2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存在的问题
        1.4 标本 DNA 测序与甄别
        1.5 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展望
    2. 昆虫线粒体基因
        2.1 昆虫线粒体 DNA 的组成及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优势
        2.2 线粒体 DNA 在昆虫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
        2.3 线粒体 DNA 在昆虫近缘种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3.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
        3.1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概述
        3.2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3.2.1 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
        3.2.2 种群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研究
        3.2.3 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
    4. 昆虫分子系统学
        4.1 分子系统学定义及特点
        4.2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4.3 系统树构建方法
        4.3.1 距离法
        4.3.2 简约法
        4.3.3 极似然法
    5. 基因条形码研究
        5.1 基因条形码的定义
        5.2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优点
        5.3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的选择标准
        5.4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的工作流程
        5.5 条形码分析方法
        5.6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在动物分类中的应用
        5.7 脱氧核糖核酸(DNA)条形码在检疫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天牛标本的保存方式与 DNA 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1. 天牛幼虫保存方法与 DNA 提取方法比较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
        1.1.3 脱氧核糖核酸(DNA)纯度及质量浓度检测方法
        1.1.4 脱氧核糖核酸(DNA)凝胶电泳的检测
        1.1.5 目标 DNA 扩增及 COI 序列测定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脱氧核糖核酸(DNA)浓度与纯度
        1.2.2 天牛 DNA 的电泳检测
        1.3 结论与讨论
    2. 天牛成虫保存方法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
        2.1.3 脱氧核糖核酸(DNA)纯度及质量浓度检测方法
        2.1.4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2.1.5 目标 DNA 扩增及 COI 序列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脱氧核糖核酸(DNA)质量与浓度
        2.2.2 脱氧核糖核酸(DNA)凝胶电泳检测
        2.2.3 样品 DNA 模板的 RAPD 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昆虫样品 DNA 微量提取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脱氧核糖核酸(DNA)提取与 PCR 扩增
        3.1.3 目标 DNA 扩增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脱氧核糖核酸(DNA)凝胶电泳检测
        3.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天牛科昆虫 mtDNACOI 基因分析
    1.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全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1.3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COI 基因片段
        1.1.4 目的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1.1.5 网上序列下载
        1.1.6 序列组成分析
        1.1.7 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样品扩增及电泳
        1.2.2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的组成
        1.2.3 系统树构建及分子进化特征分析
        1.3. 结论与讨论
    2.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COI)基因片段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序列的剪裁
        2.1.2 两段序列的基因分析
        2.1.3 系统树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片段信息比较
        2.2.2 系统树构建及比较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天牛科基因条形码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品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
        1.3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与纯化
        1.3.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1.3.2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产物的回收及序列测定
        1.4 基因银行 GenBanK 上同片段序列下载
        1.5 序列编辑及排序
    2. 分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PCR 扩增及测序
        2.2 样品扩增及电泳
        2.3 测序结果与分析
        2.4 特殊基因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
        1.3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引物设计
        1.3.1 引物设计原则
        1.3.2 引物设计
        1.4 特异性引物设计
        1.5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果
        1.1 天牛标本的保存方式与 DNA 提取方法
        1.2 天牛科线粒体 DNACOI 基因研究
        1.3 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
        1.4 特殊基因分析
        1.5 快速分子鉴定技术建立
    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7)中国主要林木天牛识别治理专家决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天牛为害概述
        1.1.1 天牛为害的经济重要性
        1.1.2 造成严重为害的原因
    1.2 专家系统概述
        1.2.1 专家系统的种类与特点
        1.2.2 农业专家系统在国外的发展动态
        1.2.3 农业专家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2 林木天牛调查与识别鉴定
    2.1 天牛种类的调查
    2.2 天牛幼虫种类识别
        2.2.1 天牛主要为害部位
        2.2.2 天牛主要寄主植物
        2.2.3 天牛主要为害特点
        2.2.4 天牛幼虫识别检索表
    2.3 天牛成虫种类识别
3 系统的研制
    3.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及开发过程
    3.2 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3.2.1 知识的获取
        3.2.2 知识的整理
        3.2.3 知识的处理
        3.2.4 知识入库
    3.3 推理的实现
4 系统调试
    4.1 系统集成
    4.2 系统调试
    4.3 系统功能界面简介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1. 系统运行环境
    2. 系统安装
    3. 系统操作方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蓝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室内饲养:
    1.2 野外调查:
    1.3 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及分布
        2.1.1 室内饲养观察结果
        2.1.2 几种药剂试验结果
        2.1.3 形态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2.2.2 生活习性
3 风险评估
    3.1 一级指标评价值的计算。
    3.2 危险性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3.3 危险程度的确定
4 防治对策
    4.1 人工防治。
    4.2 化学防治。
    4.3 检疫预防。
5 讨论

(9)柞树(栎属)天牛科害虫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角天牛属Acanthocinus
    1.1 灰长角天牛[2, 5, 15, 16]Acanthocinus aedilis Linnaeus
    1.2 小灰长角天牛[4, 7, 13, 14, 18, 23, 24]Acanthocinus griseus Fabricius
2 眼花天牛属Acmaeops
    2.1 红胸眼花天牛[8, 14]Acmaeops collaris Linnaeus
3 闪光天牛属Aeolesthes
    3.1 褐绒闪光天牛[2, 4, 15, 18]Aeolesthes (Pseudaeolesthes) chrysothrix Bates
4 肖亚天牛属Amarysius
    4.1 阿尔泰天牛[2, 16, 18, 23]Amarysius altaiensis Laxmann
5 星天牛属Anoplophora
    5.1 绿绒星天牛[3, 20, 28]Anoplophora beryllina Hope
    5.2 星天牛[7, 12-15, 17-20, 24, 28]Anoplophora chinensis F rster
    5.3 槐星天牛[3, 18]Anoplophora lurida Pascoe
    5.4 光肩星天牛[2, 5, 7, 11-15, 18, 20]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
    5.5 黑星天牛[3, 7, 19, 20]Anoplophora Leechi Gahan
6 缘花天牛属Anoplodera
    6.1 赤杨缘花天牛[5, 15, 17, 18, 23, 24]Anoplodera rubradichroa Blanchard
7 柄天牛属Aphrodisium
    7.1 皱绿柄天牛[20, 22, 23, 32]Aphrodisium gibbicolle White
    7.2 栎旋木柄天牛[7, 30]Aphrodisium sauteri Matsushita
    7.3 中华柄天牛[3, 20, 22, 28]Aphrodisium sinicum White
8 粒肩天牛属Apriona
    8.1 桑天牛[2, 5, 7, 11-14, 18, 24]Apriona germari Hope
9 短梗天牛属Arhopalus
    9.1 褐幽天牛[2, 7, 14, 17, 18, 21]Arhopalus ursticus Linnaeus
1 0 簇天牛属Aristobia
    1 0.1 瘤胸天牛[2, 5, 7, 12, 13, 18-20, 29]Aristobia hispida Saunders
1 1 颈天牛属Aromia
    1 1.1 桃红颈天牛[2, 7, 13-15, 17-20, 24, 27]Aromia bungii Faldermann
1 2 亚天牛属Asias
    1 2.1 红缘天牛[2, 7, 13, 17, 18]Asias halodendri Pallas
1 3 眼天牛属Bacchisa
    1 3.1 梨眼天牛[2, 5, 15, 17, 18, 20, 24, 27]Bacchisa fortunei Thomson
1 4 白条天牛属Batocera
    1 4.1 橙斑白条天牛[3, 5, 7, 12, 13, 19, 20, 24]Batocera davidis Deyrolle
    1 4.2 云斑天牛[2, 7, 11-1 4, 19, 20, 24]Batocera horsfieldi Hope
    1 4.3 密点白条天牛[12, 33]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
    1 4.4 云斑弧星角胸天牛[2, 5, 7, 16, 20, 24]Batocera rubus Linnaeus
1 5 灰天牛属Blepephaeus
    1 5.1 深点灰天牛[16]Blepephaeus ocellatus Gahan
16扁胸天牛属Callidium
    16.1扁胸天牛[24]Callidium violaceum Linnaeus
17竖天牛属Callipogon
    17.1大山坚天牛[2, 24]Callipogon relictus A.Semenov
18蜡天牛属Ceresium
    18.1斑胸蜡天牛[7, 12, 14, 18]Ceresium sinicum ornaticolle Pic
    18.2中华蜡天牛[5, 12, 14, 18, 22]Ceresium sinicum White
19长绿天牛属Chloridolum
    19.1龟长绿天牛[4, 18, 23, 24]Chloridolum japonicum Harold
    19.2紫缘长绿天牛[3, 18, 20, 23]Chloridolum lameeri Pic
20绿虎天牛属Chlorophorus
    20.1弧纹绿虎天牛[3, 14, 18, 20]Chlorophorus miwai Gressitt
    20.2裂纹绿虎天牛[3, 20, 28]Chlorophorus separatus Gressitt
    20.3六斑绿虎天牛[3, 12, 18, 23]Chlorophorus sexmaculatus Motschulsky
21红胸天牛属Dere
    21.1栎蓝天牛[2, 5, 18-20, 23, 24]Dere thoracica White
22土天牛属Dorysthenes
    22.1大牙土天牛[5, 14, 18, 21, 23, 26, 27]Dorysthenes paradoxus Faldermann
23黑绒天牛属Embrik-Strandia
    23.1黑带黑绒天牛[3, 16, 17, 20, 23, 28]Embrik-Strandia unifasciata Ritsema
24扁天牛属Eurypoda
    24.1家扁天牛[3, 5, 26, 28]Eurypoda antennata Saunders
    24.2樟扁天牛[2, 16, 20]Eurypoda bates Gahan
25宽花天牛属Evodinus
    25.1黄胫宽花天牛[8, 14]Evodinus bifasciatus Olivier
26瘤花天牛属Gaurotina
    26.1胸瘤花天牛[8, 14]Gaurotina superba Ganglbauer
27小天牛属Gracilia
    27.1微小天牛[2, 24]Gracilia minuta Fabricius
28粒天牛属Lamiomimus
    28.1双带粒翅天牛[2, 7, 13, 15, 18, 19, 24]Lamiomimus gottschei Kolbe
29花天牛属Leptura
    29.1橡黑花天牛[2, 6, 9, 18, 20, 23, 24]Leptura aethiops Poda
    29.2金绒花天牛[9, 16, 20]Leptura (S.str.) auratopilosa Matsushita
30密齿天牛属Macrotoma
    30.1密齿锯天牛[2, 20, 24]Macrotoma fisheri Waterhouse
31山天牛属Mallambyx
    31.1栗山天牛[1, 2, 12, 14, 15, 17-19, 23, 24, 34]Mallambyx raddei Blessig
32薄翅天牛属Megopis
    32.1脊薄翅天牛[4, 16]Megopis costipennis White
    32.2中华薄翅天牛[2, 7, 11-15, 17-20, 24]Megopis sinica White
33象天牛属Mesosa
    33.1三带象天牛[2, 13, 17, 24]Mesosa longipennis Bates
    33.2四点象天牛[2, 7, 14, 15, 17, 24]Mesosa myops Dalman
34污天牛属Moechotypa
    34.1双簇天牛[2, 14, 16, 22-24]Moechotypa diphysis Pascoe
35墨天牛属Monochamus
    35.1松天牛[2, 5, 7, 14, 18-20, 28, 31]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35.2蓝墨天牛[3, 20]Monochamus guerryi Pic
36巨瘤天牛属Morimospasma
    36.1松巨瘤天牛[4]Morimospasma paradoxum Ganglbauer
37褐天牛属Nadezhdiella
    37.1桔褐天牛[2, 5, 13, 14, 20, 21, 23]Nadezhdiella cantori Hope
38筒天牛属Oberea
    38.1日本筒天牛[2, 5, 12, 14, 15, 17]Oberea japonica Thunberg
    38.2灰翅筒天牛[2, 7, 18, 24]Oberea oculata Linnaeus
39粉天牛属Olenecamptus
    39.1六星粉天牛[2, 12, 16]Olenecamptus bilobus Fabricius
    39.2八星粉天牛[2, 12, 13, 15, 24]Olenecamptus octopustulatus Motschulsky
40赤天牛属Oupyrrhidium
    40.1赤天牛[3, 23, 24]Oupyrrhidium cinnabarinum Blessig
41跗虎天牛属Perissus
    41.1鱼藤跗虎天牛[4]Perissus laetus Lameere
    41.2黑跗虎天牛[4, 24]Perissus mimicus Gressitt&Rondon
42丽虎天牛属Plagionotus
    42.1红肩丽虎天牛[2, 15, 24]Plagionotus christophi Kraatz
    42.2栎丽虎天牛[2, 15, 17, 24]Plagionotus palcher Blessig
43多带天牛属Plorissus
    43.1黄带蓝天牛[7, 13, 18, 19]Polyzonus fasciatus Fabricius
44锯天牛属Prionus
    44.1锯天牛[2, 5, 12, 14, 24]Prionus insularis Motschulsky
45紫天牛属Purpuricenus
    45.1帽斑紫天牛[2, 14, 17, 24]Purpuricenus petasifer Fairmaire
    45.2圆斑紫天牛[3, 7, 16, 19, 24]Purpuricenus sideriger Fairmaire
    45.3二点紫天牛[18, 20, 21, 23]Purpuricanus spectabilis Motschulsky
46折天牛属Pyrestes
    46.1皱胸折天牛[3, 20, 24]Pyrestes rugicollis Fairmaire
47扁鞘天牛属Rhopalopus
    47.1褐扁鞘天牛[24]Rhopalopus signaticollis Solsky
48丽天牛属Rosalia
    48.1朱丽天牛[5]Rosalia lateritia Hope
    48.2茶丽天牛[3, 5]Rosalia lameerei Brongniart
49楔天牛属Saperda
    49.1山杨楔天牛[3, 5]Saperda carcharias Linnaeus
    49.2青杨楔天牛[3, 5, 7, 13, 15]Saperda populnea Linnaeus
50拟蜡天牛属Stenygrinum
    50.1拟蜡天牛[2, 5, 12, 13, 18, 19, 23, 24]Stenygrinum quadrinotatum Bates
51瘦花天牛属Strangalia
    51.1栎瘦花天牛[4, 6, 10, 24]Strangalia attenuate Linnaeus
52凿点天牛属Stromatium
    52.1长角栎天牛[2, 5, 7, 12, 18, 23, 24]Stromatium longicorne Newman
53刺楔天牛属Thermistis
    53.1黄带刺楔天牛[3, 16, 20, 28]Thermistis croceocincta Saunders
54锥背天牛属Thranius
    54.1单锥背天牛[4, 18, 21, 23]Thranius simplex Gahan
55竖毛天牛属Thyestilla
    55.1麻竖毛天牛[5, 18]Thyestilla gebler Faldemann
56茸天牛属Trichoferus
    56.1家茸天牛[3, 5, 7, 12-14, 17]Trichoferus campestris Faldermann
    56.2灰黄茸天牛[4, 15, 18, 21, 23]Trichoferus guerryi Pic
57刺角天牛属Trirachys
    57.1刺角天牛[2, 5, 7, 14, 17-19, 22]Trirachys orientalis Hope
58脊虎天牛属Xylotrechus
    58.1巨胸虎天牛[3, 18, 23, 24]Xylotrechus magnicollis Fairmaire
    58.2青杨虎天牛[2, 5, 7, 11, 24]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

(10)板栗蓝墨天牛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危害状况调查
    1.2 生物学研究
    1.3 发生规律研究
        (1) 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型:
        (2) 垂直分布规律:
    1.4 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1) 成虫:
        (2) 卵:
        (3) 幼虫:
        (4) 蛹:
    2.2 生活史
    2.3 生活习性
    2.4 危害习性
    2.5 蓝墨天牛分布规律
        2.5.1 随海拔分布规律
        2.5.2 随树干分布规律
        2.5.3 空间分布规律
    2.6 防治试验结果
3 综合防治措施
    (1) 保护树干:
    (2) 人工灭虫:
    (3) 化学防治 :
4 结论

四、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核桃主产区天牛种类及种群动态[J]. 梁林波,苏连波,李俊南,赵阡池,熊新武,陆斌. 植物保护, 2021(06)
  • [2]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J]. 崔小林,王宏民,张静,张仙红,郑海霞. 昆虫学报, 2020(04)
  • [3]沟胫天牛亚科七种天牛不同虫态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研究[D]. 徐丽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2)
  • [4]中国主要林木天牛识别与鉴定[J]. 蔡小娜,苏筱雨,黄大庄. 中国森林病虫, 2015(05)
  • [5]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J].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3)
  • [6]天牛科基因条形码构建及分子快速鉴定技术研究[D]. 郑斯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7]中国主要林木天牛识别治理专家决策系统[D]. 蔡小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8]蓝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风险评估[J]. 万艳,刘正忠,吴城,张忠富,贺福元. 贵州林业科技, 2010(02)
  • [9]柞树(栎属)天牛科害虫名录[J]. 王连珍,郎庆龙,夏兴宏,孙娟,高伟,王福廷,那凯,左奎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9(05)
  • [10]板栗蓝墨天牛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 卢宗荣,熊春杰,王柏泉. 湖北林业科技, 2009(04)

标签:;  ;  ;  ;  ;  

蓝墨天牛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