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的病害及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葫芦论文,病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蔓枯病
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发生在茎蔓上,致蔓枯死,也危害幼苗茎部及果实。近地面茎初发病时,病健交界处呈水浸状,病情扩展时,组织坏死或流胶,在病部出现小黑点,严重时整株死亡。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化坏死,严重时整叶枯死。果实染病,产生黑色凹陷斑、龟裂或腐烂。
二、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菌随病残体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直接或经伤口侵入。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高。
三、防治方法(一)采用配方施肥,施足腐熟有机肥。(二)发病初期,可喷洒40%新星乳油9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600~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保护地栽培时,可每亩施5%黑霉粉尘剂1公斤,或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根据经验防治西葫芦蔓枯病有以下3种方法:一是灌根。定植后、根瓜坐住、根瓜采收后15天各灌根1次,用60%百菌通4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株灌250毫升。二是喷雾。用60%百菌通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全田喷洒,连续喷洒2~3次。三是涂抹。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0倍液加面粉100克混合,用毛笔或毛刷蘸此混合液涂抹根茎部。
五种果实腐烂病
一、褐腐病
该病由真菌引起,俗称“烂蛋”,主要危害花和幼瓜。病菌先浸染花,从花蒂进入幼瓜,被浸染的果实从顶部向下腐烂,速度很快,在腐烂部位有像大头针样小黑点,致幼瓜迅速腐烂,有时成熟瓜也可被侵害,局部软腐。可在开花至幼瓜期喷洒64%杀毒矾400~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500倍液,或47%加瑞农800倍液等进行防治。
二、曲霉病
该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茎基部、花和果实。茎上初生白色菌丝体,后扩展到花和果实上,病斑上长出点点黑霉,严重时整个花和果实全部变为黑褐色,致果实逐渐腐烂。可用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1公斤对干细土50公斤撒在瓜秧的基部,也可用上述杀菌剂500~600倍液喷洒2~3次,进行防治。
三、果腐病
该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果实、幼瓜或成长中果实。初病部变褐,呈湿润型腐烂状,后期长出白色略带粉红色的致密霉层,后病瓜腐烂,汁液从病部流出。可用25%络氨铜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粒剂700倍液喷洒防治,10天1次。
四、绵疫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及成熟果实。叶片生黄褐色斑,后生白霉腐烂。茎蔓染病,蔓上现绿褐色斑,多呈湿腐状。果实染病,初在近地面处现黄褐色斑,后病斑凹陷,病部密生棉絮状霉,严重时病瓜腐烂。可用58%雷多米尔锰锌400倍液,或72%克露700倍液,或60%尼克1000倍液等喷洒防治。
五、软腐病
该病由细菌浸染所致,主要危害幼瓜及成长中果实。幼瓜染病,病部呈褐色水浸状,后迅速软化腐烂如泥。该病扩展速度很快,有些瓜从发病到整瓜腐烂仅几天时间,有些幼瓜在发病后24小时即烂掉,病瓜散出臭味是识别该病的主要依据。防治方法如下:(一)高畦地膜栽培,施用腐熟有机肥,防除地下害虫。(二)严禁大水漫灌,雨后排渍,注意通风透光。(三)发病初期喷洒可杀得2000800~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47%加瑞农800~1000倍液,7~10天1次,连防2~3次。
灰霉病
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危害西葫芦的花、幼果、叶、茎或较大果实。花和幼果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软化,表面密生灰绿色霉,致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
二、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越冬,该病在低温、高湿、寡照、寄主衰弱的情况下易发生。
三、防治方法采用生态防治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结合初发期用药,采用烟雾法、粉尘法或喷雾法或交替轮换等施药技术。(一)棚室搞好生态防治,推广高畦覆膜或滴灌供水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33℃,降低温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二)加强棚室管理。苗期、果实膨大期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3~4小时。也可于傍晚喷撒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隔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2~3次。(三)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粉剂600倍液等。上述杀菌剂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发病后加大用药量,提倡轮换交替用药。
绵腐病
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危害果实,有时危害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褐腐烂,表面生白霉。湿度大、气温高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有白色霉层,致病瓜烂在田间。叶上初生暗绿色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煮过状。
二、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
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时病菌迅速增加。土温低、高湿易于发病。
三、防治方法(一)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必要时可把瓜垫起。(二)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黑星病
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幼叶初现水渍状污点,后扩大为褐色或黑色斑,易穿孔。茎上现椭圆形或纵长凹陷黑斑,中部易龟裂。幼瓜初生暗绿色凹陷斑,后发育受阻呈畸形瓜,果实病斑多呈疮痂状,有的龟裂或烂成孔洞,病部分泌出半透明胶质物,后变琥珀色块状。湿度大时,上述各病部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二、发病规律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菌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潜伏种皮内,或黏附种子表面越冬。主要气流或雨水传播。气温20℃、相对湿度90%以上、植株郁闭多湿的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三、防治方法(一)选留无病种子。从无病棚和无病株上留种。(二)用温水或药剂浸种。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三)熏蒸消毒。温室、大棚定植前10天,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粉0.24公斤,锯末0.45公斤,混合后点燃熏蒸。(四)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十分重要。保护地栽培,尽量进行生态防治,尤其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抑制病菌萌发和侵入,白天控温28℃~30℃,夜间控温15℃,相对湿度低于90%。(五)于发病初期,用喷粉器喷撒10%多百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或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00~250克,连续防治3~4次。(六)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BO—10水剂15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每7~10天1次,连防3~4次。(七)加强检疫,严防该病传播蔓延。
病毒病
西葫芦病毒病又称花叶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大棚西葫芦的主要病害。该病造成3~4成减产或更多,且果实品质低劣,甚至提早败秧毁种。
一、症状识别该病从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有花叶型、黄化皱缩型及两者混合型3种。花叶型:嫩叶出现明脉及退绿斑点,后呈淡而不匀的小型花叶斑驳,严重时顶叶变为鸡爪状,发病早,可引起全株萎蔫。黄化皱缩型: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继而叶片黄化,皱缩下卷,叶片变小或出现蕨叶、裂片。植株矮化,病株后期扭曲畸形,果实小,果面出现花斑或产生凸凹不平的瘤状物,
严重时植株枯死。
二、发病规律引起西葫芦花叶病的毒源种类有黄瓜花叶病毒、甜瓜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和烟草环斑病毒等,前两种是主要毒源。黄瓜花叶病毒在温室瓜类、番茄、辣椒、中小棚芹菜、荠菜及冬茬菠菜上越冬,同时又是瓜蚜的露地草木越冬寄主,翌年通过瓜蚜传播,整枝、压蔓、摘瓜等可造成汁液接触传播。甜瓜花叶病毒主要危害瓜类蔬菜,常与黄瓜花叶病毒复合浸染,此外,种子带毒所育出的病苗是很重要的传播源。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小气候条件和瓜蚜的发生动态有密切关系,天气干旱促使瓜蚜繁殖、迁飞和传毒及病毒增殖,晚播、缺肥、缺水、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四周瓜类蔬菜多,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一)种子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20分钟,或水洗催芽或用35℃温水浸种40分钟。(二)选用抗病品种,如矮生早熟品种一窝猴、花叶西葫芦等。(三)栽培防病。早种早收,避开蚜虫和高温等发病盛期。苗期用瓜类病毒1号营养液点滴,抑制病毒,促根早发,有利壮苗,提高植株抵御病害能力。采瓜期结合浇水施肥,防止植株早衰。早期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烧毁,防止传播病毒。(四)防治蚜虫。苗期蚜虫早治,减少传毒。(五)药剂防治。用瓜类病毒制剂1号自缓苗后至结瓜前期喷洒3~4次,或用1.5%植病灵水乳剂800~1000倍液,或0.1%硫酸锌在中后期喷洒2~3次。
联系电话:0371-5723113
标签:西葫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