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舢板”安装一只“推进器”——国外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舢板论文,推进器论文,一只论文,启示论文,扶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271
船小好掉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本身蕴涵着许多大企业集团无法抗衡的灵活性。近年来,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济趋势,扩大势力范围和垄断优势,全球的大企业兼并可谓浪潮迭起。但是,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却也愈趋蓬勃。随着大企业的兼并越做越大,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而且,大企业集团的“小型化”经营管理也形成了一股世界潮流。从80年代初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新火车头”的美国中小企业,到90年代被褒扬为具有“现代企业家风度”的欧盟的“夫妻店”,无一不在印证着国外企业发展的集中与分散同时并存的趋势。
在大兼并的主调中,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完全得益于它们自身所拥有的优势。一般说来,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成本低,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故而,在很多方面,其优势使大企业集团无法望其项背。尤其是在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技术创新方面,更是令大企业集团望尘莫及。
一、提供贷款帮助中小企业创大就业
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大企业集团的贡献无法与中小企业媲美。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和低速增长状态,失业率也逐年攀升。为促进就业,有关国家政府着手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其中一条就是改革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例如,芬兰政府把重点放在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领域,如电子、通讯、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加大对这些新兴工业的投入。相应的服务业也随着这些工业的发展得到壮大,从而使部分失业者又找到了工作岗位。对由此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政府采取扶持政策,为它们提供低息贷款。利用地方政府拨款的方式向新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并且,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制和开发,为之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等等。这类改革使经济在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就业机会也相应扩大。
美国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保护和扶持更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 1953年美国会通过的“小企业法案”明确地指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帮助、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保护自由竞争。并相应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管理帮助,并为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订货合同提供指导。这些政策的沿袭运用,使美国的中小企业向来气势如虹。据统计,1991年以来,美国新创造的工作岗位中,有至少85%源自中小企业。
意大利素以善于办好中小企业而闻名于世。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特点是,尽管单个企业的人数不多,大的不超过100人,小的不足10人, 但是,企业总数相当大,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相应就很多。目前意大利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约15万家,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
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达99.4%,而它们所能提供的职工就业达到81.4%;在香港,中小企业有20多万家,约占工业就业总数的95%。
在俄罗斯,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些迟缓,而且还存在着不少阻碍其发展的种种因素。但俄罗斯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据俄罗斯国家“小企业支持和发展委员会”称,到1995年末,俄罗斯的小企业总数大约为90万家。在1996年尾,小企业雇佣了900 万全日制工人和500万零工。
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扮演技术创新主角
在信息时代,高科技成果可谓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而且这些产品都带着强烈的个性化和潮流化特点。大企业集团机构庞大、审批程序繁杂,在新科技产品开发方面暴露了明显的局限性。而中小企业机动灵活的优势刚好在这一方面得到发挥。比如近年来,在美国纽约等地出现了一大批“硅街”、“硅巷”甚至“硅室”。它们被称作90年代的美国的“硅谷”。与历史不同的是,在当代“硅谷”里唱主角的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它们在高科技产品开发和生产方面的竞争力,远远不是大型企业集团所能匹敌。仅在1997年,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有70%左右是由中小企业提供。有人这样评论,离开了中小企业的奋斗,美国的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实在是无法想象。在这方面,德国和美国可谓异曲同工。近年来,外贸出口对德国的经济振兴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在出口产品中,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超过65%,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数为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据预测,今后几年,德国中小企业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协长率将远远超过大型企业集团。德国中小企业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完全是政府对它们大力扶持的结果。近几年来,德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具体地说,主要有几个方面:为减少中小企业的出口盲目性,政府为其发展出口产品指明方向,包括出口产品类别和出口区域,提供出口渠道;对于被认为具有出口价值的高科技项目,政府给予低息贷款,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技术支持向中小企业倾斜,表现在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上述说明,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是当仁不让的执牛耳者。
三、亚洲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机构和政策
中小企业在经济瀚海中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得到了那么多欧美国家和政府的青睐。在这一方面,亚洲国家也不甘示弱。就连在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的韩国,如今也开始向它们抛出了媚眼。从前,韩国政府只着力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培养,在发展资金和商品市场上,中小企业的份额几乎被它们吞并殆尽。企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韩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削减,出现了在金融危机中大企业纷纷倒闭的后果。在这个背景下,韩国政府就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问题召开了会议,会议作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的决定。具体来说,政府将对中小企业追加商业票据贴现额达7000亿韩元,并将防止倒闭的经营安定资金由原来的1.18兆亿提高到1.4兆亿韩元。此外,韩政府还将提前筹措信用保证基金、 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振兴基金等达762亿韩元。 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和国营事业单位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的规模。其总额由1997年的25兆韩元提高到1998年的30亿兆韩元。在税收方面,韩政府也为中小企业大开绿灯。比如规定在1998年如果中小企业厂商增加5%以上的资本时,允许其在资本额的10%范围内减少所得税。并且,对于为提供外国购买商所需的样品进口原料,中小企业可以冲退关税。
除了韩国,其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地向前推进。
其一,建立高层次的政策协调机构。如我国的台湾地区,在60年代就成立了“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协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后来又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指导。1991年,台湾立法院通过了“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升华到了法律的高度。菲律宾政府为刺激经济的发展,也于1991年通过立法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和实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与扶持政策。类似的政策机构还有印尼的“小企业与合作部”;日本的“中小企业厅”;泰国的“工业促进局”等。
其二,在金融政策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和信用担保系统。在台湾,目前中小企业的专业银行就达38家。据统计,近年来台湾银行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总贷款额的40%左右。其贷款年增长率达20%。菲律宾政府出面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与融资公司”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该公司负担对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提供风险投资,租赁贷款及证券贴现等。此外,还成立了诸如菲律宾发展银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出口与对外借贷基金等。这些机构不但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信用不足的问题,还帮助它们不断改进和健全管理机制。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也成立有类似的担保机构。它们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扶持作用。
事实证明,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危机的缓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对危机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我们的对策:“放小”不能“放任”,给“小舢板”安上“推进器”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抓大放小”是一条极明智的战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抓大”绝不能搞“拉郎配”,随意将“小舢板”焊接为“航空母舰”;“放小”也绝不意味着“放任”。即让中小企业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任意发展,自生自灭。“放”不应该离开政策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在“放”的时候,应该以“扶”相配合。在一个完整的经济社会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是两位一体,相辅相成。一个良性的市场完全依靠它们的合理依存方可形成。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现实的模型;而韩国政府能从只会正眼看待大型企业集团返朴到把中小企业当作扶持重点,完全是金融危机血与火的沉重教训使然。亚洲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上还存在有某些无法逾越的阶段。国际上一些反面的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如,被当作后发展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失败典型的著名的“巴西病”,就是一个例证。巴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贪大求快,不顾国内经济的发展实际,盲目发展资本密集型大型企业,越过了劳动密集型这一阶段的发展,不仅没有完成出口导向的转变,所形成的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结构也是畸形的。最严重的结果是造成了国内很高的失业率。从而使国家经济衰退。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众多的下岗职工需要安置;高科技和信息社会的交响曲在催促中小企业的发展。占我国工业企业98%以上的中小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如何更好地引导它们的发展,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与大企业一样严峻的问题。从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看,要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我们应该做到:
1.进一步理解“抓大放小”与“放小活小”的关系。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国不少地方都采取了“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对中小企业实行了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的改制。但是,对“放小”以后的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往往缺乏充分的准备,考虑不周。甚至将“放小”与“放了”等同。认为企业改制后,发展是它们本身的问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与政府无关,故采取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危险和片面的认识。要知道,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改制是为了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速度,“放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活小”。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在改为民营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后,由于刚脱离政府,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在技术、信息、内部管理甚至资金等方面还需要扶持。在这期间,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帮助,很有可能走进“死胡同”。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本体系应将创办和发展中小企业与实施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政府应该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纳入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之中。如明确规定一些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中小企业;积极开办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贷款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设立面向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的创业基金,鼓励他们创办小企业,通过再创业实现再就业。
3.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工作,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中小企业委员会,从最基础的法律层面解决中小企业的有关问题。抓紧制定有关的“中小企业法”,确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针。把这一切提高到法律的高度上来。
我们的结论是:“放小”不但不能“放任”,还应考虑给我们的“小舢板”安上一只“推进器”——国家发展政策与财政政策上的全力支持。必须让中小企业在大型企业的优惠“锅头”里分一杯羹。事实证明,没有众多强有力的“小舢板”作护航,任何“航空母舰”都无法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瀚海上进行游刃有余的航行。
收稿日期:199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