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损伤控制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论文_张懿

邵阳市中心医院骨科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究骨科损伤控制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2017年3月,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复苏治疗,其生命体征有效改善,手指入院,其中38例患者伴随危及生命的胸腹、颅脑损伤者,需实施急诊手术。所有患者均进入ICU治疗,以骨科损伤控制要求实施监护治疗,结合实际情况行四肢骨折、盆骨骨折固定手术。结果随访所有患者2年,82例成活,占比82.00%;18例死亡,占比18.00%。8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18例死亡患者中,1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6例因颅脑损伤死亡。末次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骨科损伤控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

前言

骨盆骨折为临床常见骨科疾病,与严重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因合并急性大量失血或者原发颅脑损伤等,在短期内死亡,丧失救治机会。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建筑业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逐渐增多[1],这就使得骨盆骨折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有研究指出,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骨折损伤控制,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本文将以我院10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骨科损伤控制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对象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2017年3月。所有患者中,男、女各58例与42例,最小年龄为19,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9.81±4.25)岁;外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分别为56例、35例、9例;急诊时间为34-118min,平均时间为为(61.75±8.53)min;ISS评分为16-38分,平均分为(28.97±3.52)分;合并损伤:64例胸腔损伤,32例颅脑损伤,28例腹部损伤,42例脊柱损伤;28例四肢骨折;Tile分型为:B型76例,C型2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骨科损伤控制治疗:

伤后早期实施急诊输血、输液处理,行液体复苏治疗,可采用血管活性物质进行生命体征维持,促进重要的脏器血液灌注恢复,促进组织缺氧改善;包扎固定骨盆带;开放性伤口简单处理;活动性出血加压包扎;四肢骨折者使用夹板制动。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改善以后,实施CT扫描与X线诊断,了解疾病情况。

复苏、过渡生命支持、输血、输液扩容。使用骨盆带包扎,对开放性伤口进行清创与缝合,结合四肢骨折情况,实施石膏托固定,以及维持下肢牵引稳定。对于进入ICU病房的患者,密切关注血气、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预防感染。38例患者伴随危及生命的胸腹、颅脑损伤者,需实施急诊手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进一步完善伤后的检查,对全身脏器损伤与骨折情况锦衣明确。若患者的全身低灌注情况得以改善以后,且组织缺氧改善,生命体征稳定,才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手术治疗。随后,明确骨折情况,实施固定治疗。

在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实施抗生素治疗,并在早起采取所示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促进血液的动力学指标改善,保护血小板,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治疗结局,并四种不同处理技术的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治疗结局调查情况

随访所有患者2年,82例成活,占比82.00%;18例死亡,占比18.00%。8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18例死亡患者中,1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6例因颅脑损伤死亡。

2.2 生活质量调查情况

末次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生活质量调查情况()

3 讨论

有学者提出[2],多发性患者实施急诊股骨骨折髓内钉治疗后,将增加肺部并发症发病率,因此该学者提出了骨科损伤控制概念,提出早期实施最佳手术,并非最大化手术。骨科损伤控制是指严重损伤状态下骨骼、肌肉损伤暂时性稳定,促进生理状态改善,其中不稳定盆骨骨折是骨科损伤控制主要应用领域。又有学者[3]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可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进行指导治疗,其一定环境是指:血清乳酸盐水平2.5 mmol/L以上、碱剩余8 mmoL/L以上、pH为7.24以下、体温为35°以下、手术时间为90min以上、凝血障碍且输血量为10个单位以上。在严重损伤以后,通过软组织损伤处理、控制出血等,尽量降低失血量,并在此状态下对骨折实施初步固定,当生理状态达到稳定以后,实施确定性骨折手术,预防二次打击所引发的不稳定生理参数现象[4]。本文对盆骨骨折患者实施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有助于控制出血,改善低血压、缺氧状态,并在初步评估完成以后,及时给予外固定支架,稳定骨盆,下肢骨折者可采用牵引治疗或者石膏固定治疗,预防炎症反应、创伤负荷,且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待稳定以后实施确定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5]。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随访所有患者2年,82例成活,占比82.00%;18例死亡,占比18.00%。8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18例死亡患者中,1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6例因颅脑损伤死亡。末次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综上,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郭丹丹,李春平,李睿等.腰5横突骨折与骨盆骨折稳定性及腹腔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5):673-676.

[2]吴旭林,陈添和,商仲岭等.骨科损害控制对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2):143-144.

[3]邹航,王兆宁.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121-123.

[4]叶健平.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37-138.

[5]张征乾,王爱红.骨科损伤控制治疗骨盆骨折伴四肢多发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2):4279-4280.

论文作者:张懿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5

标签:;  ;  ;  ;  ;  ;  ;  ;  

骨科损伤控制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论文_张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